文/火行者
《電影資料》
片名:巧克力的黑暗面(Dark Side of Chocolate)
影片年份:2013(臺灣DVD發行年份為2016)
導演:米奇米斯特拉堤
主要演員:(因為是紀錄片所以沒有演員)
片長:47分鐘
出品國:美國
語言:英文
發行公司:Welcome Music
《故事大綱》
打開巧克力甜美的包裝之後,
你會發現駭人怵目不能說的秘密。
甜蜜香醇是巧克力的滋味,
苦澀悲慘是童工的黑暗生活。
這是一部探索巧克力產業關於嚴重的販賣兒童和非法童工的紀錄片。象牙海岸是全世界最大的可可生產國,占全世界產量的百分之四十,其中大部份出口到歐洲和美國。丹麥記者米奇米斯特拉堤前往馬利使用隱藏鏡頭揭發駭人的事實,原來這裡的兒童經常被非法販賣至鄰國象牙海岸的可可田工作!我們可以看到年僅七歲的兒童在可可種植園工作,除了需要拿著危險的器具收割可可豆莢外,還需要搬運超過負荷的重物!
不同於國際知名巧克力生產公司對外包裝品牌形象美好的一面,米奇米斯特拉堤透過訪問獲救的兒童、當地社會運動人士、人口販子和政府官員,揭露了巧克力的黑暗面!雀巢、百樂嘉利寶、瑪氏以及其他公司在2001年簽署一份協定,承諾在2008年以前徹底杜絕可可產業使用童工的非法行徑。諷刺的是,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時間為發佈協定後的兩年後,直接證明了可可的生產仍涉及童工與兒童販賣……
《影評》
《巧克力的黑暗面》是一部紀錄片,片子進行的方式,是讓觀眾跟著丹麥記者展開一段「調查之旅」,先從巧克力相關的廠商公司開始探訪,業界很多人似乎都對童工的事不甚清楚(或者,就算清楚也不願意承認),再漸漸追溯到上游,讓觀眾知道巧克力是怎麼來的,整個過程算是做了很完整的呈現。
來到象牙海岸的源頭時,《巧克力的黑暗面》很擅長使用不是很舒服的畫面搭配,造成相當震撼的效果,讓觀眾能夠真的意識到這個問題是蠻嚴重的,雖然離我們很遠,雖然我們看不見也聽不到,但我們的孩子看到巧克力就很開心的笑容,背後的代價竟然是第三世界的孩子付出勞力、痛苦,且這些孩子可能一輩子也不會知道巧克力的美好滋味,對他們來說,巧克力就是他們的惡夢。
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麼單純只是孩子被抓去奴役,象牙海岸是個貧窮的國家,人民的生活本來就很苦,為了要求生存,孩子會不會為了一點小錢或是騙誘而被賣掉?非常有可能。殘酷的是,他們的「售價」竟然只有兩百三十歐元,且是直接「買斷」他們的一生!
這些孩子還在發育,卻要做粗重的工作,身體很難承受,發育也受到影響。他們還要操作對他們而言很巨大的危險工具,在有大量農藥的環境中工作,沒有受到任何保護,工作沒多久身體一定會被搞壞。想要逃走又無法成功,若是被逮到,就會得到一頓毒打。
這些殘酷在《巧克力的黑暗面》中都有點出來,會讓我們這些生活相對算是很幸福、只覺得巧克力很甜美的觀眾,感到相當的震驚。《巧克力的黑暗面》絕對有達成將議題的嚴重性傳達出來的功能,但若是有心想要解決這個議題,光是這樣可能還不太夠。
《巧克力的黑暗面》提到許多間大型巧克力公司在2001年有簽署一份協定承諾要杜絕此事,但在2003年紀錄片拍攝的時候,也就是協定簽署的兩年後,仍然發現情況並沒有改善。坦白說,這是可以預想的結果。大公司簽署這樣的協定,本來就不可能直接讓非法的行為直接消失,協定的目的通常是安撫媒體和輿論,多於真正去改變生產過程。協議並沒有不遵守的懲罰,也沒有遵守的獎勵。要仰賴一份協定就解決這已經不知道有多少年歷史的不人道行為(還有許多其他的利益關係),真的有點太理想化了。不要說巧克力的協議了,就連全世界都在關注的巴黎氣候協議,在簽署之後,全球的氣候問題依舊沒有改善,大家訂出了很多目標,可是,要怎麼做?
要改變現況的重點在於「怎麼做」,要怎麼去執法。就算用那些童工的國家有法律規定禁止這樣的行為,如果執法單位本來就很腐敗(或者,光是沒效率就夠麻煩了),那也不可能有所改善。
而且,有時問題牽扯的面向不是那麼單純,若沒有治本,單純只是不讓可可種植園使用童工,可能孩子還是會被賣到其他地方,所以人口販運也是一個要考量的問題。此外,國家本身的貧窮也是個原因,家庭的生活就是如此困苦,一點點小錢對他們的影響都很大,沒有巧克力問題了,他們還是有可能因為求生而在其他地方被欺負、利用。要處理的是童工問題本身?有沒有可能,童工問題只是更大的問題所造成的症狀之一?
《巧克力的黑暗面》比較可惜的一點,就是沒有給觀眾足夠的資訊,沒有教育觀眾該如何去盡一份心力(比如有哪些非營利組織有相關的活動,可以用更整合的方式,有計畫地來採取行動),如何利用公民社會的力量,來造成改變。《巧克力的黑暗面》像是在說「這個狀況很糟糕、很可怕」,可是並沒有談到「這很糟,咱們來阻止它」,也沒有談到法案的層面。
單單要靠看過《巧克力的黑暗面》的觀眾,發揮身為個人消費者的良知,可能效果會很微小,能做的也有限(頂多就是拒買這些血汗巧克力),不容易集結,且過沒多久忙一忙其他事,或有其他消息出來,「巧克力的苦」就會被忘記了。筆者有看到確實有很用心的商家,因為看了這支紀錄片,而決定在進口巧克力原料時選擇有符合公平交易的廠商,但他們遇到的狀況是,找不到這種廠商!雖然後來他們花了很多功夫還是找到了,但要光是找到廠商所投入的時間心力就很不合成本,以一般商業經營的營利店家來說,很難特別在這麼一項原料上花費這麼多。
我們消費者都想要買便宜的商品,廠商也就會想辦法把售價壓低,相對就是要把生產的成本壓低,壓到最後就是只要兩百三十歐元即可買到終生奴工。光是靠我們看過紀錄片的人少買巧克力,會有多少效果?如果我們去跟身邊的朋友說不要買巧克力,但朋友的孩子吵著要吃,朋友會先考量滿足孩子當下的需求,還是考量只在紀錄片上才看得到的象牙海岸童工?甚至會有「不差我這一個」的心態出現。
所以有很多像這樣的問題,都是「意識到」卻「無法改變」。還有一部紀錄片叫做《咖啡正義》,講的並不是巧克力,是咖啡,這部片也有異曲同工之「不妙」。同樣也是談到咖啡的生產過程中,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血汗。
相信還有更多其他尚未被揭露出來或炒作起來的議題,《巧克力的黑暗面》至少做到把巧克力童工(或童奴)的狀況傳遞給各地的觀眾知道,讓問題見光。有許多紀錄片的導演,都相當用心想要把一些一般人看不到(或沒有特別去注意)的問題翻出來,把相關的資訊整理好,呈現在大銀幕/螢幕上,在這個大家不喜歡看文字的時代,透過影像和影片來傳遞警訊。導演做的工作,幫觀眾省下了許多功夫,但也別忘了,導演也是一個普通人,也會有他自己的切入角度和主觀的內容選擇,甚至會有自己的盲點。所以也建議觀眾朋友,在紀錄片中看到了很有感的議題之後,還是可以自己再做一些研究,即便只是上網簡單搜尋一下,也可能可以發現更多的面向與考量。
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之後呢?我們可以怎麼做?比如,就《巧克力的黑暗面》來說,若想要拯救這些巧克力童工,只是單純少吃點巧克力就會有幫助嗎?該怎麼做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呢?(比如是否能夠查出真正在乎這個議題的巧克力公司,在網路上介紹這部紀錄片時,也把該公司相關資訊貼出來,讓看到文章的讀者都可以馬上知道若要選巧克力時可以怎麼選。)「知道該做」並不難,「怎麼做到」才是大部分人踏不出的一步。坦白說,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和我們有直接的切身關係,我們很難會有非做什麼不可的欲望,大部分的時候,可能就是看完紀錄片,感嘆一下,罵一罵這些不人道的行為,隔天就忘記了,甚至連吃巧克力的時候也不見得會想起這件事。這樣的情況下,不太可能有多少人會花什麼心力去改變什麼。這是人之常情,也因此,在協助宣導這類議題的人,若能夠配合提供一些一般民眾很簡單就可以採取的行動建議,把「意識到」和「行動」結合起來,讓觀眾把這兩項資訊都一起帶走,或許會更有意義。
《巧克力的黑暗面》是屬於只有「意識到」的部分,如果看完這篇文章願意為這個問題貢獻一份心力的朋友,可以動腦想想看,能否把這部紀錄片和某些相關資源拉上連結,讓大家能夠真正做點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