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火行者
《電影資料》
片名: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
影片年份:2015
導演:理查葛拉薩、瓦希魏斯特摩蘭
主要演員:克莉絲汀史都華、茱莉安摩爾、亞歷鮑德溫、凱特柏絲沃
片長:101分鐘
出品國:美國
語言:英文
發行公司:Catchplay
《故事大綱》
愛麗絲(茱莉安摩爾飾)任教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是享譽全球的語言學教授,她聰明獨立、對人生充滿熱情,有個同為教授且深愛她的丈夫約翰(亞歷鮑德溫飾)與三個已長大成人的孩子,唯一煩惱只是小女兒莉蒂亞(克莉絲汀史都華飾)放棄念大學而執意追求演員夢。看似完美的生活,卻在演講時意外失語、慢跑時喪失方向感等一連串意外下失序。
神經科醫生診斷她罹患了早發性且是遺傳性PSI基因變異的阿茲海默症,震驚崩潰的愛麗絲向家人透露病情,面對即將失去引以自豪的事業與獨立生活的能力,無助的她甚至為自己的未來先行安排結局;當記憶一步步走向終點時,也是愛麗絲與莉蒂亞展開諒解之旅的起點。
《影評》
癡呆症(阿茲海默症)的題材不是初次搬上大螢幕,我曾經看過日本電影《明日的記憶》〔Memories of Tomorrow〕,時間久遠其實不太記得內容了,卻仍然清楚記得當年看電影時哭到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慘狀,因此特別回頭看了一下當初寫的文章,光是看當時留下的文字,就已經蠻有感觸。我想,若真的要比,《我想念我自己》可能沒有《明日的記憶》這麼強大的催淚力,可是還是有它自己的特色,一樣很好看也很值得一看,特別是這類角色很需要一流的演技來呈現,而《我想念我自己》完全沒有讓人失望。
《我想念我自己》的女主角是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她飾演的角色是一個很聰明的大學教授,對自己很有自信,也熱愛她的這一份工作,喜歡能站在臺上講述她的東西,和現場的大家互動等等……這些都是她喜歡做的事。她有個一樣熱衷工作的老公和三個孩子,這是一個很正常的家庭,有孩子結婚了,有孩子在追求自己的興趣但還沒特別的成就,所以當媽的總是多少擔心等等……這一切都是再常見不過的了。
而電影的設計,就是特別選擇讓一個具有高教育水準,且非常聰明獨立的女性發現自己得了阿茲海默症,這是一種完全和她個性相反的疾病,足以摧毀她所重視的那些東西……不難理解她為什麼還說出自己「寧可得癌症」這樣子的話。背後的原因就是因為,阿茲海默症會讓她曾經引以為傲的一切通通被剝奪……花了這麼多年努力建立的聲譽,在人前的自信,都將隨著失智的過程一點一點的流失……就連想看孩子長大的心願,說不定會因為連孩子都認得而無法實現了……。
在電影的前半,病症還沒有很嚴重的時候,觀眾看的點比較多是女主角自己的內心壓力和心情,以及這些壓力和心情對她的家庭有什麼影響。而到後段病症更加嚴重的時候,女主角自己已經記不得太多事了,此時她反而不會那麼難過,難過的變成是她的家人。
我們先從女主角的角度來談。
英文片名叫「Still Alice」,Alice是女主角的名字,直譯的意思就是「仍然是Alice」,即使她已經變成這副德行了(不再聰明、不再伶俐……),也失去了一輩子努力學習來的東西,但這個人的價值是否也會跟著阿茲海默症一起不見呢?不論一個人曾經有過多輝煌的過去,只要這個人變得「不中用」了,就會很現實的失去曾經擁有的一切嗎?片中有一景讓我還蠻感慨的,就是在照護中心裡有一個很老的男人,中心人員說他曾經發明過某樣東西的發明家(抱歉筆者忘了他是發明什麼,總是一樣很科學的東西,不是筆者有阿茲海默症的症狀喔!只是細節無法全部放入記憶體),可是看到他得病後的模樣,他成了沒有任何人會多看一眼的失智老人,這樣對比的落差,讓知道他過去耀煌歷史的人會有種說不出的複雜心情。
從《我想念我自己》中,我們可以看到阿茲海默症病人在初期的時候,要承受的壓力其實來自社會。更明確來說,因為他們自己突然失去了很多能力,他們原本在社會上的地位就會有所改變,和社會上的人的互動方式也會有所改變,可能會被當作「失智」來看待,可是此時他們還能夠有足夠的記憶和思考去意識到自己「漸漸不行了」的這個下坡過程,這是相當痛苦的,尤其是爬得越高的人,在面對這條無法煞車的下坡路時,心裡會是怎樣的滋味?
病人身邊的人可能會先想著如何幫病人記住重要的事情(比如家的地址),或是如何保護病人不要走失等等的實際問題,可是也不能忘了要處理病人心理層面受到的打擊,雖然他們終將會忘記,還是可以盡量讓這個過程少一些難受的情緒。
女主角說,她不是在受苦(suffering)而是在掙扎(struggling),面對著各種的失去(包括失去工作、失去舞臺、失去成就、失去能力、失去尊嚴等等),可是她並沒有失去愛。也許她只能夠活在當下,因為明天就會忘了今天的事,但這樣的生命就沒有意義嗎?這是我們記憶正常的一般人平時不會去思考,可能也無法想像的問題,可是對她而言卻是每天在面對的問題。
蝴蝶的生命只有三十天,牠們不會懂活三十年是怎樣的感覺,但牠們會把這三十天當作一生來過。時間其實只是一種相對的概念,我們覺得一生很長,但若有種能活一千歲的生物,牠們可能就很難想像人類只活個一百年能做什麼。像《我想念我自己》這樣的電影,不僅是在談疾病,也能讓人想更多,比如生命與時間的意義。也因此,在淡淡的鋼琴配樂聲中,看《我想念我自己》會讓觀眾有相當複雜的情緒。
片中許多的對白,寫得都非常出色,即使是片中設計的講稿等這類非交談的對白,也有寫出真摯的心情,再加上讀稿者當下的神情語調,會使得語言充滿了感情,打動觀眾的程度並不會輸給對話的對白。也因此,《我想念我自己》確實是一部相當依靠演員的演技和感染力來傳達訊息給觀眾的電影。
除了女主角的角度,還有女主角身邊家人的角度,他們要面對什麼?很多嚴重的疾病,傷害的都不只是病人本身,因為病人的家人也得要去照顧病人。一般的疾病可能就是處理行動不方便,有些事不能自理這方面的問題。可是阿茲海默症很特別的地方,就是要處理的感受很複雜。首先,病人本身因為開始忘東忘西,開始失去自我,一定會有些情緒出現,身邊的人是否能夠接下這些情緒,理解病人的痛苦?是否能以什麼方式或多或少幫上一點忙?
再來,家人也要處理自己的心情,因為他們和病人本來有著很親密的關係,這段關係會隨著病人的改變也跟著變質。你所愛的人,不再記得你們共同做過的事,甚至不再認得你了,你要怎麼用同樣的方式跟這個人互動?阿茲海默症最讓人痛心的一點,就是雙方的「共同記憶」只有單方失去。如果兩人都忘了或許還好過一些,現實卻不是如此,如果你是還記得的那一方,你也會很痛苦的,你也要承受失去的難過,彷彿你還看得見你愛的人,同時又失去了這個人。而且,當這個人只剩下外表是你認得的,以前愛的那些特質可能都會隨著失憶而不見,你是否還有辦法像過去一樣愛這個人?不是一天、兩天,可能是數年……數十年,能嗎?你的愛可能就再也得不到對方的回饋,對方甚至不會知道(就算知道也馬上就忘了),你還會願意一直付出嗎?這真的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有些時候,聽到病人的家屬決定把病人送到療養院,也不能怪他們無情,沒有真正身在這樣的處境之下,無法體會他們在金錢、時間、心力、甚至感受上的負擔有多重。
看完這部片之後,筆記重新想了一下自己的人生真的想追求什麼?說真的,最大的希望就是和家人好友平安快樂在一起,可是就算目前擁有這些,也不會是永遠。越是如此,也就要越懂得珍惜還擁有的每一天,因為,它遲早會改變。
《我想念我自己》適合比較感性的觀眾,它的主題是阿茲海默症,也有呈現出這種疾病的症狀,但它不是那麼「醫學」的電影,更是回到人的層面,病人要如何和疾病共存,病人身邊的人又要如何和病人共存。
所以筆者想推薦的目標族群觀眾,最好本來就喜歡看平凡生活中的家人感情(不是理想化的,而是偶爾會爭執,兩代的意見和觀念可能會不合等等,但到頭來背後都還是有那份關心在),同時也會去思考「人生重要的是什麼」、「人的價值何在」、「什麼樣的生命才有意義」、「愛」之類的主題。如果你是這類的觀眾,在《我想念我自己》中會找到很多很多回味無窮的地方。
總的來說,《我想念我自己》是部很現實到讓人難過,卻同時又帶著窩心的小品,在陳述無奈的時候,還能帶來正面的能量。它並不是要告訴我們阿茲海默症的殘酷面,反而是要帶我們從中阿茲海默症的殘酷中看到溫暖。推薦給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