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火行者
《電影資料》
片名:我的火星小孩(The Martian Child)
影片年份:2007
導演:曼諾梅耶斯
主要演員:約翰庫薩克、瓊安庫薩克、亞曼達彼特、奧立佛普雷特
片長:108分鐘
出品國:美國
發行商:發行拳
《故事大綱》
大衛從小就一直認為,有一天飛碟會從外太空飛來把他接走!雖然直到他長大,外星人也沒有出現,但豐富的想像力讓他成為一個當紅的科幻小說作家!經歷喪妻之痛的他不顧他姊姊的反對,也不理會「兒童之家」的總監對這個怪異小孩的種種疑慮,決定要收養這個自稱來自火星的小孩丹尼斯。
這個與自己有相同際遇的古怪小孩丹尼斯,常常將自己關在紙箱裡,並一直堅信自己來自火星,偶爾還將自己倒吊在樹上……在一起相處的時光中,大衛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這個小孩,雖然他認為自己來自一個紅色的星球,做出很多危險的事情,他的幻想也常常令大衛驚豔……
《影評》
看《我的火星小孩》的劇情介紹,可能會覺得它是一部科幻片,講一個有超能力的小孩,混入人類的世界,被喪偶的科幻作家收養。但其實,它完全不是要談火星人,而是談一個覺得自己跟火星人一樣格格不入的「怪小孩」,看他怎麼融入這個讓他無法融入的世界。
這部電影其實有很多可以看的地方,最主要的是看到孩子跟成人世界的衝突,以及被迫要社會化才會被當作「正常人」看待的現實。我們也會看到作家嘗試用這個怪小孩的方式去突破他的心防,而不是一味強迫孩子改變成大人希望的樣子。所以,長大就表示必須要放棄這些幻想嗎?就必須要跟著大家認定的「對錯」去過自己的人生嗎?還是我們只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遺忘了某些我們埋在內心深處的單純?
綜合上述,就回到一個問題,究竟該如何帶小孩、教育小孩,才是最好的呢?家長跟小孩又該如何相處?
電影本身的訊息還蠻清楚的,只是沒有非常深刻的感受,有幾個地方發展稍微快了點,觀眾不見得都能夠同理或是體會,而是單純順順地跟著劇情走。這不是太大的問題,只是沒有到感人至深的程度,情緒橋段會有些刻意設計出來的感覺,有點擺明要催淚,不過一般觀眾應該還可以吃這一套。加上約翰庫薩克本身就是個有演技又有觀眾親和力的演員,由他來演這個怪怪的又暖暖的角色再適合不過了。劇中的姐姐也是他由現實世界中的姐姐來演出,卡司讓電影的說服力大大加分。總的來說,《我的火星小孩》是很值得思考的電影,它可能不太能討好影評人,至少觀眾緣還不錯,不會因為題材嚴肅就拍得很硬,仍然保有足夠的娛樂性來滿足一般大眾休閒看電影的需求,讓大部分人都能夠輕鬆進入。雖然走向偏商業了一些,但正面的、跟我們生活有關的訊息能用這種大眾化的方式傳遞出去,也是挺好的現象。
所以,到底《我的火星小孩》帶給觀眾什麼樣的思考呢?
首先,我們可以重新思考一下所謂的「對」和「錯」。「和大家一樣」就是對?「和大家不同」就是錯?是這樣定義的嗎?每個孩子在出生之後,都會發展出自己的特質,但父母是否有留給孩子自己自由發展的空間?我們可能都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給了孩子一些限制。譬如,我們都拿洋娃娃給小女生玩,拿機器人或是模型給小男生玩,因為我們認為小女生、小男生就該玩這些玩具。可是,會不會有愛運動、愛工藝的小女生?會不會有喜歡扮家家酒、喜歡設計服裝、喜歡打扮的小男生?但,這太不符合我們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了,所以不可能讓孩子們這麼做?
撇開性別不談,有沒有很多時候,是父母幫孩子決定了未來的走向?譬如,父母希望家中出一個會讀書的,所以從小就開始讓孩子補習;父母希望孩子成為運動員,所以從小就送去各種訓練班?的確,因為孩子年紀小,還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很多事情是需要由父母來決定的。但,在做這些決定時,父母是否願意留給孩子一些空間?是否願意先去了解孩子的特質和喜好,讓孩子嘗試一些不同的選擇,看孩子的反應,跟孩子溝通,用更尊重的方式來幫孩子做決策?
孩子有時候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呈現出來,在我們大人看來,是「怪異」的,因為絕大部分人不會這麼做。於是,我們會禁止孩子繼續那麼做,也許是怕孩子到了學校被其他人取笑,也許是怕自己帶著這樣的孩子會引人側目。但這些「不同」真的是不好的嗎?這些「不同」背後又有什麼原因?
在《我的火星小孩》中的這個小男孩,會躲在紙箱中,不想和人接觸,會宣稱自己有超能力,會認為自己是火星人,但這些看似怪異的行為,或許是來自某種不安全感,讓他寧可活在自己的想像當中,不要去面對現實。片中我很欣賞的一點,就是主角(作家)沒有強迫小男孩一定要變成跟大家一樣,而是改用小男孩的方式去和小男孩交流,他讓自己融入小男孩的世界中,即使只是小孩子,我們也可以多尊重一些他們自己本身的特質和意願,在適當的地方再介入引導他們,這樣會不會比強硬規定要求他們變成「該有的樣子」更好些?
別忘了,我們也曾經是小孩,我們也曾經有過許多的幻想,去翻翻兒時留下來的東西,回想一下我們是怎麼過童年的?是不是用些簡單的東西就可以編造出一個奇幻世界,還有隨機應變的故事可以讓自己角色扮演玩起來?還是在畫圖、寫故事的時候把天馬行空的題材都放進去?我們是不是對各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會去嘗試,不會在乎旁人的眼光,不知道什麼叫做「奇怪」,只是很單純地依照自己的心去做。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失去了這些?當我們長大後,在教育孩子時,是否也要剝奪他們的這些?
《我的火星小孩》不僅是看大人怎麼帶小孩,也有反向的學習,大人從小孩的身上學到了什麼。在了解這個火星小孩的過程中,作家也反思了自己在現實中做了多少妥協,他自己可能也曾經是個充滿想像力的火星小孩,看到過去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這個對比和落差,引發了他的自省。當出版社問他,為什麼不能照出版社的要求去做時,或許就像是當頭棒喝,讓他感受到他並不希望別人這樣對他,那他又怎麼能這樣對待這個孩子呢?
的確,沒有一種教育方式適用於所有人,也很難去拿捏標準,大人該「掌控」到什麼程度,該留給孩子多少空間去發揮。畢竟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有些孩子沒管好可能就走上歧路,但也有些孩子需要自己探索,這是他們的學習方式。而且,對不同孩子所採用的引導方式可能也不同。這些都需要家長耐心去嘗試,且不只是單方面的主觀認定,是要花時間去跟孩子對談,去傾聽孩子,即使他們的表達不見得很好,仍然有可能找到雙向的互動模式,針對孩子獨一無二的特質,給他最好的幫助。不是幫他決定他的人生,而是在他還不夠成熟到可以自己決定時,從旁協助。
最後,留給大家思考的一件事,跟大部分人一樣真的很好嗎?或許這也要看個性,有些人就只想跟大部分人一樣,不是那麼有主見,希望有明確可以照做可以順從的標準。但也有些人,他們的不凡就在他們和大部分人不一樣之處。不論你是哪一種人,在遇到看起來很「奇怪」的人時,試著不要立即用大眾的標準來評斷他,只是不帶主觀的去看看他在做什麼,了解他在想什麼?每個人的差異,讓這個世界多采多姿,我們不是生產線製造出來的相同產品。重點,是就算沒有時間心力去了解,也要能夠尊重彼此的不同。這和年齡無關,和身分無關,在任何人與人的關係中,都值得思考。
《我的火星小孩》是一部一般觀眾都很好消化的溫暖電影,故事不複雜,且敘事方式算是平鋪直述,很容易理解。雖然表面看起來只是在講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相處的狀況,這相處之間卻有許多的想法和念頭,讓這部電影更值得一看。如果你是有孩子的父母親,這或許是一個機會,可以重新檢視自己和孩子的相處之道,有沒有放入太多單方面的「自認為」卻不自覺、有沒有真正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和孩子溝通,讓孩子能夠說出心中的感受和腦中的想法、以及有沒有在協助孩子「長大」的過程中讓孩子保有難能可貴的獨特特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