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火行者
《影片資料》
片名:法律女王(On the Basis of Sex)
影片年份:2018
導演:咪咪蕾德
主要演員:費莉絲蒂瓊斯、艾米漢默
片長:121分鐘
出品國:美國
發行商:CatchPlay
《劇情簡介》
電影取材自現今美國最高法院唯二女大法官露絲拜德金斯伯格的真實成功故事,本片聚焦在年紀輕輕、剛踏出法學院校門的她,如何在男性至上、女性不被重視的工作環境中,力爭上游成為律師,為兩性爭取平權,成為美國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法官之一,現在仍任職於最高法院大法官。
《影評》
《法律女王》是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主題是美國第一位女性大法官露絲拜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費莉絲蒂瓊斯飾演)怎麼在男性主導的圈子裡走出自己的路,為平權而戰。雖然對於法律領域的真實事件,觀眾直覺的第一印象可能會是沉悶,但這場平權之戰過程中有許多精彩的針鋒相對,再加上主要演員很稱職地呈現出角色的特質,且步調也算是快速,其實還蠻能夠接觸大眾。對於「平等」這個嚴肅的議題而言,能不要用太硬太難消化的方式來傳達,反而可以接觸更大的族群,讓更多人去思考。因此,即使改編成電影難免有些戲劇化的調整,以增加商業性,但《法律女王》仍然不失為一個不錯的觀念傳遞管道。
《法律女王》從露絲的視角,帶觀眾跟她一起走過這段不凡人生中轉變很大的一段路,從學校、到求職、到為女權而戰。過程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事件,各式各樣的挫折,一個人要如何對抗長久以來的觀念?又要如何改變體制?
片中有很讓人灰心的時刻,真的會讓人覺得無能為力。可是也因為有低潮,才會讓高潮顯得特別振奮人心。
雖然如此,《法律女王》的調性還算是蠻活潑的,且方向很正面,除了露絲的事業之外,也有家庭的溫馨元素,讓角色更人性化。此外,還有很搶戲的音樂,適時搭配營造氣氛,協助觀眾很容易跟著進入劇情的情緒,不會出戲,讓電影有不錯的觀眾親和力。倒是臺灣的觀眾會比較辛苦一點點的地方在於,我們對美國法律、文化、歷史沒有那麼熟悉,不見得能夠理解對白中提到的每一件事,但就算如此,對辯的精采並不會受到多少影響,不用擔心。
所以,電影的訊息是什麼呢?
在露絲要出來工作的年代,女權還非常不被重視,所以她的職涯發展本身,就是很勵志的女權抬頭典範。談女性去做「男人的工作」的電影不少,比如《關鍵少數》講的就是美國登月計畫背後,其實有一群非常聰明的黑人女性數學家,在最關鍵的時候協助化解了危機。《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則是在印度性別非常不平等的鄉村,讓小女孩去學摔角,甚至為國家出戰。
但其實,《法律女王》在談性別平權時,又更進一步點出了一個重點,那就是:真正在講「平權」時,不應該把對象限於女性。各種刻板印象跟世俗觀念,可能都在不知不覺之間造成了歧視。
怎麼說?因為相對於男性,女性算是弱勢,所以一般人總會很直覺地認為被歧視的就是女性。可是,其實男性一樣會受到歧視。大家普遍的觀念包括,男性一定要陽剛,柔弱就被嘲笑,這不算是一種歧視嗎?男生一定要會運動,如果喜歡逛街買菜就會被嘲笑,這不算是一種歧視嗎?的確男女先天的條件有差別,但那並不表示人們不能選擇他們喜歡做的事,男性也可以喜歡縫紉、也可以怕蟑螂,女性也可以喜歡模型、也可以寫程式,不是嗎?
片中露絲跟她的先生就是一個有趣的對比跟影射,露絲的個頭很嬌小,卻很能幹也很強悍;相對的,她的先生人高馬大,在她身邊卻顯得個性柔弱。他們兩人的形象就打破了刻板印象,也可以說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不要用第一眼看到的外表,就直接認定這個人「應該是如何的」。比如,不要看到一個高個子,就說「你一定很會打籃球」,NBA也有一百六十多公分的球員,且高個子不見得擅長籃球。
因此,不只是性別,在許多其他層面上,都會有類似的狀況,只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都很容易在不知不覺間形成歧視。另一種最常見的歧視就是種族歧視,「黑人」和「壞人」更容易被劃上等號。現在因為恐攻事件,也帶來了某種宗教上的歧視,包頭巾的人也很有可能被連結到恐怖份子。相信大家也聽過,像是在求職時胖子(或是外觀上比較不符合一般人喜歡的樣子)比較難爭取到工作。所謂的歧視,是來自主觀的推斷,而非真正去了解之後的事實。的確,用過去經驗累積來做快速判斷,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本能,但我們必須要意識到這只是一個初步判斷,而不能把這種判斷當作「真相」。如果我們不喜歡被不了解我們的人評斷,同樣的也不要去評斷我們不了解的人。
但,什麼是公平?有這麼多元素要考量,任何制度有可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嗎?還是都免不了有些人成為犧牲者?
《法律女王》中還有一個蠻不錯的看點,如果想要改變制度,要先從大家的想法改變起。但若要改變他人的想法,並不是拼命強調自己的訴求就可以做到。每家都有本難唸的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不是你的問題不重要,可是你要如何讓別人願意去感受?
也就是說,訴求的主題很正當,不表示訴求就會被接受,還要去思考如何做,才能讓非當事人的人也能夠同理。「同理」絕對不是嘴巴上說一說就會發生,不可能叫大家要同理我,大家就會來同理我,世界並不是這樣運作的。而露絲使出的策略很棒,她沒有辦法在都是男人的環境中,讓男人們了解女人的感受,所以她反過來先去同理男人,從男人的角度去切入性別平等的議題,先跨過了彼此之間的牆,再來談訴求。
露絲並沒有一直緊咬著表面的問題,她更深入地去探究問題的本質、問題背後的心態、找出可以和別人連結的點,而不是拼了命要別人來了解自己的痛苦。有些時候,不見得是對方刻意要歧視,也不見得是他們完全不肯聽你說,而是要找到方法、找到門路,才有機會溝通,然後才有機會傳達想法,才有機會改變。人多半是自我中心的,當你告訴我你的苦水,要求我為你做某件事時,我其實會反彈,會想著我也有苦水,為什麼你就不體諒我,而要我去體諒你?如果對立雙方都抱著這樣子的心態來辯論,最終都是各罵各的而已,永遠不會有交集,永遠不會有機會妥協。採用太激進的方式來宣傳好的理念,也不見得有用,如果這樣的方式造成了其他人的反感,其他人反而會關閉了接受訊息的管道,結果會是反效果。訊息的傳遞,不能用強迫的,要用溝通的。怎麼讓對方理解,也是一門學問。光有一股熱血,沒有方法是行不通的。就這方面來看,露絲不只是個勇敢的鬥士,也是個聰明的鬥士。
所以這部電影當中其實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學習的小細節,除了上述提到的之外,我們還能看到露絲專注和堅持,一步一腳印地朝目標前進,有時候會摔跤,有時還會撞到阻礙而退了好幾步,但不要貪心想要立刻得到多豐碩的成果,做一點算一點,雖然花了很多的時間,需要很強的毅立,只要方向正確,任何一點點進展都是進展。
另外,還有家人之間的扶持,在這段故事背後也扮演著很關鍵的角色。露絲的女兒和丈夫,都以不同的方式,給了她撐下去的動力,有些幫助能實質影響到做法,有些幫助則只是單純的「不論如何都有我會站在你這一邊」,一種心理上的支持。這些身邊的配角,不見得會在歷史上留名,但,他們就像一部電影的幕後工作人員一樣,他們不是觀眾會認識的演員、主角,可是電影卻不能沒有他們。
最後,順道一提,《法律女王》的導演咪咪蕾德,是位女性導演。電影產業也是男性主導的產業,雖然演員看起來有男有女比例差不多,但男演員的薪資和女演員還是有差別。導演則多半是男性,女導演能夠執導大片的更是少之又少。咪咪蕾德早期還導過一些商業動作片,包括喬治克隆尼的《戰略高手》,她本身就是個難得能在男性為主的圈子裡脫穎而出的女導演。《法律女王》的預算是兩千萬美金,光在美國的票房就超過了這個數字,世界票房也接近兩千萬美金,雖然還比不上一些商業大片的成績,但以一部不是要到戲院看場面的劇情電影來說,能有這樣的成果,也算是不錯的肯定了。
片中,年紀已經相當大的露絲拜德金斯伯格本尊有客串露臉,是片中的一個彩蛋。八十幾歲的她,是活生生的人物,不是個虛構角色。雖然《法律女王》是一部電影,但在真實世界上,也有許多人努力在用他們的行為打破刻板印象,證明給世界看。
每每看到這類的電影,總可以提醒我們一下,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權益,過去也是由其他鬥士努力爭取來的。我們只是很幸運,可以坐享其成。但在我們身邊許多小地方,歧視都還在發生著,我們能不能留意不要讓自己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做出歧視的行為,且在看到其他人做出歧視的行為時,在能力範圍內去試著做些改變?的確不可能人人都變成露絲拜德金斯伯格這樣子的英雄,可是那並不表示我們不能做點什麼,即使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懂得去了解、尊重他人,肯為不平挺身而出,都是很可貴也很有價值的舉動。
如果看了《法律女王》之後覺得還喜歡,可以去找找看一部很棒的紀錄片《RBG:不恐龍大法官》,也是在講露絲的故事,因為是紀錄片,可以更真實地還原這位大法官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