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火行者(文字工作者)
《電影簡介》
片名:心中的小星星(Taare Zameen Par)
影片年份:2009
導演:阿米爾·罕
片長:162分鐘
出品國:印度
發行商:Aamir Khan Productions
《劇情簡介》
本片劇情描述一個總是趕不上功課、飽受責罵的小三孩子,在爸媽的失望下,被送往寄宿學校就讀,卻幸運地在一位老師細心教導下,終於找回自信和自我的故事……。
《影評》
《心中的小星星》在2009年推出,是現在已經紅遍全球的阿米爾罕第一次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該片當年就在印度奧斯卡大放異彩,奪得大獎,甚至還代表印度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雖然後來沒拿到奧斯卡,但這殊榮已經是非常大的肯定。
所以,《心中的小星星》到底有什麼魅力?它的故事架構很簡單,卻非常有內容,且能帶來許多延伸思考。主角是一個很特別的小男孩,喜歡幻想,且是天馬行空等級的幻想。他和一般的孩子相當不同,加上他又不喜歡唸書,顯然也很難配合學校的制度,總是不按牌理出牌的特性,讓他經常被視為壞學生。他本身有很多的心情和情緒,卻不會表達,連家人也不去了解他,反而用強迫的方式,要他「變正常」。可是,越是打壓,他的反抗性就越強,造成的其實是反效果。
這樣年紀的小孩,還沒有是非對錯的認知,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和其他人的不同會被認為是「錯的」。但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大人早就有了是非對錯的價值觀,心中都定義好了「應該要這樣」,一定要孩子走上這條路,才叫做正常。或許強迫的方式最終的確可以硬是改掉小男孩一些讓大人頭痛的習慣,卻也在不知不覺之間,抹煞了他更多的才華、甚至他個性中美好的一面。
大人們總是用自己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可是,有沒有真的想過這樣的通才教育是否適合每一個人?有的孩子需要的是不同的對待方式。一味把所有的不一致給打壓下來,眼不見為淨,或許只是導致憤怒在孩子內心累積而已,有一天,終將會以其他的形式爆發出來……。
《心中的小星星》用兩個半小時的時間,來描寫一個孩子和外界的溝通(或是說跟外界的「無法溝通」),一步一腳印讓觀眾看著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越來越黑暗,逐漸失去了他的生命力,這個過程能帶給觀眾蠻不小的心理衝擊。
有時候,孩子們需要的只是要有一個人,能知道如何進入他們內心、用他們能懂的方式教導他們對錯,如此而已……。可是這樣的貴人,又要多少機緣才有幸能夠碰到呢?常常,連自己的父母,應該要最愛自己的人,都沒有辦法成為這個貴人。父母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並不是在批判父母的不好,天下父母心,只是多數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愛孩子,而不是用孩子需要的方式來愛孩子,當這兩者的落差很大的時候,造成的結果就很有可能會像《心中的小星星》一樣,不知不覺就讓美好的小男孩漸漸失去了看見陽光的能力了吧……。
《心中的小星星》是一部蠻讓人難過、也很沉重的電影。雖然片中的小男孩並不見得會討你的歡心,因為他展現出來的特質確實就像很多你會碰到的「死小孩」一樣,讓大人頭疼,可是因為電影帶著你從許多其他的角度,一般情況下你應該看不到的角度,去看這個孩子變成這樣子的原因,有了「了解」之後,或多或少產生出一些同理,反而沒有辦法討厭他。
電影的後段,可以看到一個真正懂得如何教導他的老師,帶著他用不同的方式學習時,這樣的畫面看起來好溫馨……。不過,要遇到這樣因材施教的老師實在太難得了。在片中,他對於「關心孩子」做了一番很簡單卻很棒的解釋,那並不是我們不知道的道理,可是大部份的人通常只是知道道理,卻做不到。
看《心中的小星星》的過程,可能眼睛都會一直濕濕的,它想要教我們如何捨棄自己的主見,去看見一個人的美好,用正確的方式,去關心一個需要被關心的人。幸福不是不存在的,只是多數的人並沒有意識到,幸福不是來自強求。
到電影的最後,看到他們做出來的作品時,大概沒幾個觀眾能再守住防線忍住眼淚,就算淚崩或哭到哽咽也不算誇張。因為那件作品,已經不是讓人能感動到落淚可以形容的了,那是用「心」畫出來的作品啊。為了把這天賦展現出來,心路歷程是多麼地難以言喻,我們跟著一路走來,看著小朋友重新站起來,再次邁出他的腳步,這一切的辛苦都化成一件作品呈現在畫面上時,實在點點滴滴都感動到心坎裡去。
導演拍這部電影的手法很特別,特別採用了一些另類的視覺呈現,讓真實的世界也變成彷彿小男孩所見的一樣不真實。有些橋段,還有MV的味道,音樂、快慢動作、現實與幻想的結合都用得很棒,雖然是顯得有些刻意的手法,卻不讓人覺得作作,或許這背後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電影本身要傳達的訊息就很真情流露吧。
筆者後來看了很多阿米爾罕的電影,每部幾乎都有這種讓觀眾感動到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魔力,更重要的是,他談的主題通常都圍繞著印度的社會問題,有時候是教育,有時候是體育,有時候是男女性別平等。而且他的電影劇本就是那麼棒,用大眾娛樂的輕鬆方式,把他想要傳遞的好訊息送達到世界各個角落,這是他改變世界,讓世界更好的做法,而且他真的持續在做,越做越好,觸及的範圍也越來越大。光是他的這份心,就讓他的電影值得支持。
《心中的小星星》這部片子後座力很強,看完之後,不禁讓人產生許多聯想。
在傳統的觀念中,讀書才會有成就,或許這樣的觀念從以前科舉制度或甚至更早,就已經存在於我們的文化中,教育大多也一直是考試升學導向,找工作要看文憑,許許多多的因素加起來,讓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總覺得乖乖讀書,考試考高分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爸媽會送孩子去補習班補習,補的也是要考試的學科,把時間拿來打電動,看電影,看漫畫等等,都會被視為是打混,甚至被限制、禁止。這樣的情況不陌生吧?就算不是親身經驗,身邊也總會有朋友、親人遇過。
但在這個世界上,成功真的只有讀書嗎?就連電玩都有國際級的比賽了,玩家被稱為是「選手」;加上網路的發達,很多有各種才華的人都可以在網路上把自己的長才表現出來,比如谷阿莫,不論他的方式是否有爭議,他光是靠自己剪接電影片段加上註解的方式來評論,就紅遍全台,甚至連國外都知道他。許許多多古靈精怪的點子,在這個需要創新,傳統產業漸漸被取代的時代,其實有很多的發揮空間,有新的消費模式產生(比如空腹熊貓和數百數千家餐廳合作的美食外送系統、Uber的叫車平台、蝦皮購物、網路代購、淘寶的集運、第三方支付、比特幣……等等),只會唸書考試的人不見得會是最能出頭的人了,反而創意、想像力都是很重要也很珍貴的元素。
然而,許多孩子是否本來也有些特殊天分,卻在成長過程中被扼殺了?就像《心中的小星星》這部電影中演的一樣?在家中,爸媽若沒有辦法花時間去了解孩子真正喜歡什麼,而是用自己的觀念來幫孩子「安排」人生;到了學校,學校本來就是一個老師要對一整班的學生,重點會放在把學科教好,讓孩子守紀律即可,並不會另外去開發孩子的其他天賦。
的確,孩子很小的時候判斷力可能不足,對一些事物的好奇怪可能是一時的,很多另類的想法也不見得是大人能夠理解的,還得要靠家長、老師們去教小朋友知識和觀念(比如道德觀),於是,相對之下,小朋友在童年時期的「際遇」就變成了對他們將來發展很大的影響因素,而不只是出社會後的「際遇」了。
要改變長年以來的現象,需要多方的配合以及漫長的努力,一點也不容易,但每個人都還是有可以貢獻自己個人一份心力的空間。比如父母親在假日可以帶孩子多去不同的地方走走,見識不同的人事物,參加各種新奇的活動,給孩子了多元的選擇去找到自己的興趣和長處;也可以多和孩子聊天,不要只從外在的行為上去規範孩子,而是找到背後、內心的動機意圖,從想法上去引導孩子。學校的老師,在發現孩子有「異於常人」的行為或反應時,是否能夠不要立刻用懲罰或責罵的方式,來把孩子變成「標準」學生,而是在能力容許的範圍內,讓孩子也有發揮的空間?規範是用來讓孩子不要越過界做出會影響別人或不好的行為,而不是用來把孩子制式化通通變成一個大人期望的模樣的。
或許我們都太習慣現在的生活模式了,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也就不會意識到有什麼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但其實,在任何人與人的相處中,溝通、了解、包容都是很必要的,就算對象是個未成年的孩子也一樣。如果我們成年人也能夠把孩子當平等的人來對待、尊重,很自然而然就會做到上一段所提及的那幾點。孩子是爸媽生的,但孩子並不是屬於爸媽的物品,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只是在人生的初期能力發展還不夠完全時,需要成人的輔導。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身為輔導他們的成人,別讓他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失去了這份獨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