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慧馨(基督教論壇報)
《影片資料》
片名:曼德拉:漫漫自由路(Mandela:Long Walk To Freedom)
影片年份:2013
導演:賈斯汀喬維克(Justin Chadwick)
片長:146分鐘
類型:紀錄片
出品國:英國
發行商:傳影互動
《劇情介紹》
出身自南非東開普敦省農村的曼德拉,畢生為種族和平奔走奮鬥,44歲遭捕入獄,為自由付出長達27年的牢獄生涯。歷經數十年不懈的血淚奮鬥,曼德拉帶領民眾邁向自由大道,1993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隔年更成為史上第一任黑人總統,正式宣告南非民主時代來臨。他與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前妻溫妮走過四分之一世紀,風雨與光輝交加的歲月,寫著他們動人且不可磨滅的革命之愛。
《影評》
為什麼一個曾經堅信教育、努力工作、自信可以改變種族歧見的律師,後來決定以暴制暴?又為什麼受盡27年牢獄屈辱的人權鬥士,就在政權勝券在握時,卻要求國人放下仇恨,放棄報復,堅持以和平引領南非前進?
由賈斯汀喬維克執導,根據南非人權領袖曼德拉自傳改編的傳記電影《曼德拉》,以最真實的角度,描述兒時原始部落教育如何灌輸曼德拉成為男人的啟迪,律師時代的年少輕狂、玩世不恭,與透過辯護的職責,領悟自由、公平、正義對黑人人權的重要,隨後投入革命行列,參加抗議示威,被判處終生監禁,到後來當選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的曲折過程。
經歷的主要時空為1942-1994年,片中對他的兩段婚姻,特別是與第二任太太溫妮長達25年的革命情感,和母親、兒女、友人的互動,面對混亂政局變遷的心態轉折,以及後來因觀點不同與妻子反目、分道揚鑣,也有深刻的著墨。
追求自由的熱血律師
近年來,有關曼德拉的故事與相關影片廣為人知,本片是製作團隊歷經15年的實地調查、相關人士訪談、多達 55 次的劇本修改,還由曼德拉親屬家人擔任影片顧問。所以當曼德拉的女兒辛琪看完本片時都忍不住落淚地讚揚說:「這部電影真是扣人心弦,讓我不斷流淚,因為電影非常接近事實。」本片由U2樂團創作的主題曲及縱貫全片的配樂,其天衣無縫的起承轉合,讓人心神不禁隨之迴盪,情緒激動不已。
從曼德拉在情感上浪漫多情的個性,與原先為爭取民權不惜以死明志的率真,看得出未經牢獄耗損的他,是個感情豐沛、古道熱腸、關心黑人權益、追求自由的熱血律師。他的要求並不多,只是希望黑人能與白人享有一樣的權利,能夠被自己的國家公平的對待。
但是對既得利益者的荷裔政權而言,這種基本的人權訴求,已構成叛國罪行,讓有關當局不但制定更嚴厲的黑白種族隔離政策,甚至要求黑人在自己的國家行走,都得隨身攜帶護照接受臨檢。不平的政策引發的義憤抗爭,激烈對峙造成的衝突、殺戮,讓黑白的仇恨更深,讓種族之戰的恐懼更強,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以暴制暴。
爭取黑白平等共處
種種不公不義,處處限制黑人的舉措,讓原本以和平示威表達理智訴求的曼德拉,開始投入地下暴力的恐怖行動,他們炸辦公室、工廠,他們視死如歸,他們利用媒體,他們抵死與不承認他們的政府對抗,為的只是一個國民最卑微的夢想:能夠在自己的國家裏,有一個自由的家園。
正如在面對審判上他所說的,策動破壞不是出於魯莽,基於暴力,而是自由受到擠壓,權利受到阻礙,他們反對的是白人優勢的主張,他們爭取的是黑白共處的機會平等,權利還歸於民。
不過對恨之入骨的白人而言,判決曼德拉這一群人終生監禁就是為了讓他們生不如死。44歲服刑的曼德拉,從一位律師、民權領袖,到成為屈身在窄小牢房的政治犯,27年間要捨下多少對家人、兒女的思念,對家人面對生死威脅,備受歧視,卻無能為力的懊惱、自責呢?
特別是他第二任妻子溫妮,當她入監17個月被釋放回家時,面對簇擁歡迎的群眾與媒體時,別具弦外之音的話,讓人不寒而慄。表面上溫妮感謝政府讓她成長、讓她不再年輕氣盛…,代表的真意其實是立場上的毫不妥協。她讓仇恨成為武器,以更絕烈的手段,讓種族陷於武力對抗。
黑白對決火上加油
經歷無數次的生死威脅,與無時無刻隨時被逮捕入監的恐懼,溫妮不再是曼德拉背後沉默的女人,而是靠著仇恨讓自己堅強的領導者。她的決策與走向,可以說是讓曼德拉在27年後有機會出獄,有機會成為總統,讓黑白共同治理南非的主因。
諷刺的是,因為以仇恨帶來的報復行動,也讓南非黑白對決火上加油,黑人之間的內鬥衝突不斷,讓過去還有良好法律體制的南非陷入屠殺不止的危險境地。也讓原本情感深厚的夫妻兩人,因為立場不同,走向分離。
曼德拉心中難道沒有累積與溫妮一樣的仇恨嗎?為了民主自由,他喪失了家庭的溫暖,他在兒女的成長中缺席,他無法為車禍喪生的長子埋葬,他無法見到母親最後一面,然後只能每天在監獄中做苦工,等著被剪得支離破碎的信函,靠著對部落生活、家人之愛的回憶,靠著與親人相聚的夢境,走過失落,走過痛苦,走過對家人、兒女無邊的想念與愛莫能助的遺憾。可是,當歲月淘洗一波波前仆後繼、更激進暴烈的政治犯出現時,有一天如常在監獄果園種蕃茄的曼德拉,卻面對年輕政治犯對他嗤之以鼻的挑釁。
對方看不起一直是人民心中英雄的曼德拉,竟然甘心待在果園中種蕃茄。那時瀰漫在監獄外的黑白對抗,就是仇恨、激烈的武力與戰爭,那時在他妻子溫妮領導下的主流意識,就是「不要和平、我們受夠了、給我們武器」。但曼德拉變了,面對年輕氣盛的鄙夷眼光,他只是告訴他,一個人的力量很薄弱,團結才能力量大。
放下仇恨接納仇敵
過去常想英雄所以偉大,真正的理由是什麼?是他的理念,還是他的作為,還是他日後的影響?
看完《曼德拉》,最深的感觸是,他的偉大是他並不想成為英雄,只是想達成身為一個南非國民,最基本的人權訴求;他的偉大在於這個夢想讓他突破個人承受的恩怨苦難,忘卻白人曾經加諸於他的不公不義;他的偉大是因為他看重的是國家人民的未來,而非自己的權位。
如果,一個深受無理對待的人,還願意放下仇恨,以更宏大的胸襟接納仇敵,那是因為他深刻知道只有和平,只有寬恕,才能讓國家在撫平的傷口上一路向前。當然,也是因為他願意將國家的前途放在個人得失之上,才可能擁有這種超脫的胸襟,與不惜在眾多反對聲浪中堅定和平的信念與眼光。
回到開頭的問題,能夠讓曼德拉獨排眾議,要黑人放下仇恨,讓南非這個仍在風雨飄搖中匍匐前行的理念,究竟是什麼呢?下面是他念茲在茲的話語,應該可以答覆所有的疑問:「我嚮往民主自由的理想社會,在那個社會裡,不同種族的人能夠和諧共處,擁有平等的機會。我希望我們能努力實現這個理想。如果有必要,我願意為了這個理想獻出生命。」─ 尼爾森.曼德拉(1918-2013)
(資料來源:基督教論壇報-胡慧馨撰文,網址:http://www.ct.org.tw/news/detail/2014-007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