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闕小豪(部落客)
《影片資料》
片名:咖非正義
影片年份:2006
導演:Francis,Marc/ Francis,Nick
片長:78分鐘
類型:紀錄片
出品國:美國
發行商:生態綠商業有限公司
《劇情介紹》
本片獲2006日舞評審團大獎提名,由馬克.法蘭西斯及尼克.法蘭西斯兄弟執導的紀錄片,深入探討富裕國家享受著香濃咖啡的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咖啡農卻面臨入不敷支,愈種愈窮的困境。本片紀錄埃塞俄比亞咖啡農合作社致力締造公平的咖啡貿易的過程,協助七萬多名農民取得更合理的咖啡豆收購價,並將多得收益投入興建學校、診所與咖啡加工場,在國際貿易不友善的艱辛環境下,為改善咖啡農的生計四處奔走…。
《影評》
您曾想過我們每天喝的咖啡,其中有著極為不公平的現象在裡頭嗎?
紀錄片《咖非正義》導演馬克法蘭西斯與尼克法蘭西斯兄弟,透過訪談來介紹咖啡送到消費者手上的過程,從種植咖啡樹的農夫、收購的中盤商、紐約咖啡交易所的期貨貿易買賣,到製成包裝在市場上販售,或咖啡廳販售咖啡給消費者,但是在這整個過程中,種植咖啡豆的農夫所付出的勞力與成本卻未能有合理的報酬,甚至得以不到種植成本的價格賣給收購的一方。
紀錄片先從「咖啡誕生地」衣索比亞與咖啡的關係介紹起,透過成立「歐拉米咖啡農合作社聯盟」(Oromia Coffee Farmers Cooperative Union)的塔德斯梅斯柯拉(Tadesse Meskela)與農民的對話,帶出紀錄片要表達的問題核心,一公斤的咖啡豆大概可以做80杯咖啡,約2000比爾,但是在產地,運氣好的話一公斤的咖啡豆只能賣2比爾(0.23美元),當然咖啡豆從產地收購後,還要經過許多過程才會送到消費者手上,但問題不只在這將近1000倍的差異上,而是農夫賣咖啡豆獲得的成本,往往不夠種植的成本,以至於農夫們越種越窮,連基本的生活都有問題,更不用說有辦法讓孩子受教育。
造成這問題的原因很多,紀錄片也透過塔德斯來介紹,像是咖啡豆送到消費者手上之前得經過六次交易(咖啡供應者、中盤商、咖啡仲介等),而咖啡豆的收購幾乎被四大跨國企業廠商給壟斷,他們決定咖啡豆的收購價格,農夫無法議價。
紀錄片也介紹了不少衣索比亞的生活現況,衣索比亞貧窮的狀況在台灣並不陌生,「飢餓三十」活動最初的目的就是為衣索比亞飢民募款,波瑞恰(Boritcha)的一個醫療餵養中心,會收留重度營養不良的孩子,後來漸漸的也有大人進住。有個媽媽帶小孩來,雖然小孩很瘦(9.5公斤),但審核上屬於中度營養不良,媽媽只好把孩子帶回去,也看到很多農夫生活在由木頭和樹葉搭建而成的簡陋房屋中,住著15個人和一個嬰兒,受訪的農夫想上課但沒辦法上課,買不起另一間房屋而跟父母住著,也沒辦法給小孩教育,另一個受訪者說自己的爺爺也是咖啡農夫,而他爸爸甚至工作到背部斷裂都還在工作,種的咖啡卻沒有合理的收購價格,也沒有足夠的錢養家。
許多貧困的家庭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的教育上,但十分仰賴咖啡農作的衣索比亞,只要咖啡的價格不穩定,學校甚至會買不起黑板,影片中就有個老師是在已經破爛的黑板上寫字。
雖然國際上一直都對衣索比亞有援助,但就像我們所知道的「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影片有點出問題的核心在於咖啡的收購價格低的不合理,若能改善這問題,農夫的生活環境也會跟著改善,而不是一再的靠援助過活。
塔德斯成立農合作社的目的就在於,他想簡化咖啡交易的過程,把農夫種植的咖啡以較合理的價格直接賣給烘培商,電影尾聲也提到農合作社決定把賺來的錢,投資在蓋學校上,他們村裡一直都沒有學校。
看完了衣索比亞的困境,那又跟我們這些人有什麼關係呢?我們除了看電影時給予同情外,又能做什麼呢?
這就是很多國家在推廣「公平貿易」(Fairtrade)的原因,可別聽到貿易兩個字就以為一定是艱深難懂的詞彙,公平貿易的觀念就是透過完整有系統的規劃,確保生產者獲得合理的報酬、勞動者獲得應有的權力、讓環境得到應有的保護,提供消費者(像是你我)、貿易商有更公平的管道可以選擇,進而減少那些對貧窮國家勞力剝奪的制度。
除了這部紀錄片提到的咖啡以外,棉花與可可也是台灣比較熟悉的公平貿易物品,這些年有些相關的報導或節目都有談論到,全世界有2000萬的農民生產棉花維生,將近三分之二的棉花是在開發中的國家生產,許多棉花生產者一天的薪水不到2美金,美國、歐盟與中國對棉農的補貼,造成棉花生產過剩,使得棉花價格降低,而開發中的國家,因為沒有補助,生產價格相對高於有補助的已開發國家,變成只能以比種植成本還低的價格出售。
棉花這點跟衣索比亞的狀況有點類似的點在於,同樣的補助制度,讓衣索比亞的穀物在全球的市場中沒有競爭力,於是他們大量種植咖啡這種原本應該是高經濟效益的農作,但又受到各種操作而使得收購價格極為低廉。至於可可的問題,全世界70%的可可是由位於西非的童工勞力所提供,就我之前看到的報導,這些童工除了不合理的工作時數外(基本上童工本身就是個大問題),有些童工甚至是沒有薪水的,雇主只提供基本的吃住,強迫童工們超時工作。同樣的問題,西方的跨國大企業公司掌握了象牙海岸將近85%的出口量,他們決定了可可的收購價格。
世界上有很多議題我們都未曾想過,很多時候並不是消費者冷血或漠視,而是因為我們未曾有機會去接觸這些議題。
這些不公平的事情透過紀錄片或專題文章的報導讓我們了解了之後,我們還必須花時間去了解與認識,這需要有很多人的努力,有人成立農民合作社聯盟,在被壟斷的市場外尋求其他合理價格的銷售管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推廣公平貿易的觀念,尋求認同相同理念的農民、貿易商加入,而每個消費者也可以透過實際的消費行為,不選擇那些對農民或勞工剝奪的廠商(倫理消費),也可以試著去了解與認識公平貿易的理念以及推廣給更多朋友認識。
《附上紀錄片中提到的資料》
l 咖啡是全球第二大宗的交易商品(僅次於石油)
l 衣索比亞的咖啡豆產量居非洲之冠,超過1千5百萬衣索比亞人仰賴咖啡維生,佔衣索比亞出口收入的67%。
l 一杯咖啡在海格麗美瑞安(衣索比亞)是1比爾(0.12美元),在西方國家要25比爾(2.9美元)
l 挑選咖啡豆工人一天工作8小時,薪水是4.5比爾,還不到一美元
l 咖啡的國際價格是紐約和倫敦決定的
l 衣索比亞每年有700萬人靠食物救援過活
l 衣索比亞的咖啡農在咖啡無法獲得合理的報酬後,有些已改種鶴特。
l 咖啡四大跨國企業:卡夫食品(Kraft)、寶僑公司(Proctor&Gamble)、雀巢(Nestle)、和莎莉(Sara L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