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度人權影片徵文比賽高中職組第三名
文/曾敏惠(臺中第二高級中學)
《走一直走》這部紀錄片主要是由一位父親來敘述他們一家人因為工作關係不斷的「遷徙」、「適應新的環境」的過程。整部影片藉由這位父親的觀點以及聲音,紀錄他的兒子孫樵(樵兒),跟著父母親一路從臺灣、法國、布吉納法索、塞內加爾,在歐亞非三大洲之間,走,一直走的過程。
因為孫樵的母親被派駐到法國,而父親因為語言不通,所以由父親來照顧孫樵。在美麗的時尚花都一一法國的時候,孫樵並不快樂。令人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父親由陽台觀看在公園玩耍的樵兒:樵兒從頭到尾只是一個人,踢著地上的小石頭,無精打采的晃來晃去。因為語言、文化的差異,造成孫樵和同學的疏離,因為寂寞、無法參與的感覺,讓孫樵嚴重適應不良。其實,適應不良的又豈止是孩子?就連孫樵的父親,都覺得自己必須承受法國人異樣的眼光,甚至有一次終於忍無可忍地與法國人街突,踹爛了對方的車門。在異鄉的艱辛不止於此,一個家庭主夫不但要面對法國人的歧視,也必須面對朋友的質疑:「沒有工作的男人不是在吃軟飯嗎?」也許說故事的孫先生語氣十分淡然,可是卻能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他的無奈。在法國,這一家人面對的不只是冷漠的異地文化,還有他人「男主外、女主內」刻板思想。每一個人都有權力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每一個人都應該享有基本的人權,包括了「被尊重」在法國的一家人的心情、遭遇,讓我體會到這個道理。
後來,又因為母親工作的關係,孫樵一家人從法國遷徙到非洲的布吉納法索。這次母親親自為孫樵加強語言能力,除了英文之外,孫樵在教室裡竟然也能以當地的語言回答老師問題,當然也交到了朋友。在某一次生日餐會上,孫樵與朋友們開心的笑著、鬧著玩遊戲、唱歌,沒想到一群非洲小孩和一個來自臺灣的小孩,竟然哼出了共同會的曲調一一電影〈黃飛鴻〉的主題曲:<男兒當自強〉。看到這個畫面,不禁讓人心生感動,忍不住想大聲為孫樵喝采!這時候孫樵臉上的表情跟在法國時期相比,可真是有著天壤之別!甚至,在當時總統陳水扁先生出訪布國時,樵兒還與父母一起盛裝出席,接受總統致贈的簽名照片。這一家在布國的生活,讓我們看到兩個國家、兩種文化相互包容、幫助、融合的可能。由臺灣派遣過去的農耕隊幫著地方人民種出稻米,那歡欣收割的畫面,以及隨之而來慶祝豐收的歌舞喧騰的慶典,都讓人感動。對照在法國飽受歧視、冷漠的生活,真是今非昔比。不同的國家也許有富有、貧窮之別,而在國際間也因國力強弱而有地位高下之分,但是弔詭的是:在美麗的法國嚴重適應不良的樵兒,到了別人眼中落後不文明的非洲反而展現了燦爛的笑容,完全融入新的環境,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開心學習。其實,每個國家都是平等的,每個民族亦是如此!國與國之間應該尊重彼此的文化,而各國人民也應該有開放的心胸,用平等心對待彼此,能夠有這樣的胸襟、氣度的人民,才能說是一個真正文明的國家!
此後,孫樵又隨著父母遷徙到賽內加爾,最後回到了臺灣。這麼曲折的成長過程對孫樵來說究竟是好、還是不好?是孫先生、孫太太的擔憂。回到臺灣的孫樵一開始也有著適應不良的問題。看著嚴厲斥責樵兒完又緊緊摟住樵兒的孫太太,我們看到一個母親的擔憂。可當鏡頭又帶到勤奮的練習寫國字樵兒,我們相信「生命終究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走,一直走。在紀錄片中,不斷遷徙的一家人讓人印象深刻。然而在以孫樵隨著父母到處遷徙而敘述的故事主體之外,還有一條線索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作者自敘成長經歷的部分。紀錄片一開始,孫樵說大姑姑告訴他:在他小的時候,父親曾經不想養他,就用被子把他嗚起來,還說:「兩天之後,若是活了就養起來,若是死了,就算了。」聽到這句話,真令人匪夷所忠、難以置信!不管是真的或是大姑姑故意嚇唬他,都讓人覺得很可怕。人從在母親肚子裡受孕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個必須尊重的生命,沒有誰能剝奪誰的生存權、生命權,更何況已經出生的孩子,卻受到這樣的對待?可是說故事的孫先生卻說,「我聽到這故事,覺得很有趣,但我不信」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的父親對自己來說始終是個「巨大的身影」,只能畏懼、難以親近,所以孫先生自己有了孩子之後,能夠特別的用柔軟心疼惜兒子。記得在法國時,他有一次狠狠的打了兒子,最後卻換來自己連續好幾晚的惡夢。一個有自省能力而不是只會暴力相向的父親形象,真讓人打從心裡敬佩。
此外,我認為「走,一直走」這個主題思想不單是藉由孫樵一家三口的遷徙來呈現,孫樵父親以及祖父由中國到韓國最後在臺灣定居的遷徙過程,也是影片中我們需要留意的部分。孫先生,也就是樵兒的父親自敘:「在台灣,有人總將我與父親視為韓國人,而在韓國,則又被視為臺灣人。」這句話聽來平淡,卻發人深省:居住在台灣的我們,面對愈來愈多的外籍人口,是不是也總是抱著「異樣眼光」在對待這些「外國人」?甚至,用不同的態度對待這些外來人口:對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就擺出崇拜討好的姿態,主動用英語提供協助溝通?對膚色黝黑的東南亞民族,則一臉高傲、不屑,避之唯恐不及?又還有一部份的人,敬外國人而遠之,外國人一進到餐廳,上上下下從廚師到外場服務生,沒人主動去招呼就罷了,就連外國人嘗試說中文,也沒有願意耐著性子去聆聽。不知道「四海一家」、「地球村」的理想何時才能真的實現?孫樵及其父、其祖的遭遇,不斷在世界各個角落上演。也許直到所有的世界公民能以平等、開放的心胸,真誠接納不同語言、文化、膚色的「外國人」,這種人心的疏離才能用「關懷」填滿、國界的圍牆才能被「認同」推倒。也許到了那一天,「走,一直走」的故事才可以劃下完美的句點。遷徙始終存在,但在一個充滿人情味、尊重人權的地球上,每一個異鄉都可以是家鄉;每一個外國人都可以是我們的朋友、家人;每一次的遷徙只是一次又一次美好的旅程。每一個人都應該用尊重人權的信念,讓愛能夠一一走,一直走......遍及世界每個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