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晏慈(聯測科技行政管理師)
《影片資料》
片名:《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
片長:120分鐘
導演:大衛芬奇
演員:賈斯汀、傑西艾森柏格
《劇情簡介》
本片改編自班梅立克的小說《Facebook——性愛與金錢、天才與背叛交織的祕辛》,描述2003年的某夜,就讀哈佛的電腦程式鬼才馬克佐克柏因為求歡被拒,憤而在宿舍創立了一個把妹交友網站Facebook的傳奇故事。當時沒人會料到,這個網站知名度會一路從哈佛校園熱燒到全世界,不過六年的時間,Facebook全球會員人數已超過五億人口,徹底改寫社群網站的世界記錄。當年被視為宅男怪咖的佐克柏雖然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翁,但他成功的背後,卻交織著背叛與權力的秘辛和鬥爭,而Facebook的隱私爭議和龐大商機,更讓他四處樹敵掀起更多風暴。
《影評》
知名美國編劇艾倫索金(Aaron Benjamin Sorkin﹞看了14頁的原著小說《Facebook——性愛與金錢、天才與背叛交織的祕辛》(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s),就決定要接下這個案子。他甚至還開了一個網站來聽取眾多網友的意見,更深入研究班梅立克(Ben Mezrich)這位原著,而為了釐清臉書創辦早期的各方觀點,艾倫索金還跑去研讀許多相關的法律文件與人物專訪。
《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描述一位哈佛大學的學生馬克佐克伯(Mark Zuckerberg),因為被女朋友分手,後成為一代網路大亨的故事。
真是微不足道的小原因。不過誰說不可以呢?連現在最夯的蘋果公司創辦人之一史帝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都說『從人性出發』;把妹這個理由,夠貼近了吧?
劇情架構在「溫氏兄弟控訴馬克剽竊創意」與「愛德華多控訴馬克詐欺」雙主線上,這就使片子有了關於人性非常豐富且生動的刻劃。兩個交錯出現向主角責問的官司,緊湊的對白,成就了所謂真實。
電影一開始,就用了極快的步調將觀眾先帶入馬克與女友分手的場合。之後馬克在Blog上留言辱罵前女友,癱瘓學校網路,以短短兩個小時架設了一個幫女性打分數的網站。社交方面,當然大家都會擠破頭想進入那些較高級的社團,而帥氣又多金的溫氏兄弟此時找上了程設天才馬克,希望他能架設一個只有哈佛人才能申請的「Harvard Connection」,而馬克在銷聲匿跡12個月後,卻與愛德華多共同推出了概念上極為相似的「TheFacebook」網站。
接下來,導演反覆使用過去v.s.現在的手法交叉表現愛德華多在2004以及2008年的說詞,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所改變。相同的表現手法當然在『黑洞效應』或是類似的時空跳躍相關電影裡面是常用的,可是以一個單純的劇情片來說,倒是很特別。
第二段,隨著馬克的視野拓寬與階級上成長,他結識了Napster的創辦人----西恩帕克,同時也踏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在這裡,他發現了臉書未來成長的可能性,大得不可思議。伴隨成功而來的,往往是批評以及貪欲。這點,在我們第一眼看見訴訟案的開展時,已經有深刻體會。這裡就不多贅述那些關於影片中的靈性道德,也不提事實真相與電影本身的疑點在哪邊的問題了。
因為,在這部片裡面,除了人性,我們看到的,還有轟動全球的名詞----『社群網站』。
你知道嗎?如果將臉書的使用者換算成真人的話,大約是2.7個美國人這樣多。根據臉書官網統計,2011年九月,人數已然突破8億大關。
這樣驚人的數字,該多少可以想像它帶來的商機吧!
臉書上的廣告商們紛紛利用人們相信朋友的特性,這裡按一個讚,誰就跟了進去再按一個讚,接著出現在頁面上的頻率愈來愈高,最終成了個人們印象中「好像真得很高大」的一個牌子。或是利用臉書的線上遊戲,人拉人送禮物,推出現金購買遊戲幣,利用遊戲幣得到一些限量或稀有的物品----這種手法來獲取鉅額利潤。
本來嘛!動動手指修改幾組資料就會有的物品,跟真金白銀的錢比起來,怎麼說都是遊戲公司賺。
但是,會不會覺得很奇怪,為甚麼這個程式會知道我是他的朋友?為甚麼要首次執行程式之前,它都會問你,願意公開個資與否?
現今,不管是甚麼樣的部落格或網站,甚至是其他的微網誌與手機上的遊戲,都可以連結到facebook上面的近況動態,然後大家就會知道你在玩甚麼遊戲、進度如何、正在看甚麼樣的文章、你喜歡這類型的文章等等。我們在享受這些方便的同時,喜好、個資,都在不知不覺中一併外流,然後被統計做成數據,好讓各企業主能推出更吸『金』的遊戲與功能,或是更方便將垃圾信件寄至每個人的信箱。
近況動態,真的是件很恐怖的事。
當然若要說是跟許久未見或是相隔較遠的朋友聯繫,倒是很方便又經濟實惠的一個功能。生日卡、一般的問候、喜帖都可以即時遠渡重洋表達關心之意。推特、微博等即時的微網誌也大大有助於事發現場的第一手消息,這些狀態更新,有時甚至比政府官方網站還要來得快速且精準。這是很有趣的現象,光是以這點來說,社群網站的功能甚至已經漸漸開始取代BBS。
社群網站的另一個特點是社團。無聊發洩的、有趣的、同好聚集的、純粹交友的、偶像粉絲團的、同學會為目的的......五花八門。
甚至還有為了單一事件或是單一個人而召集成立的。例如賑災,或是討厭某個名人的作風等等。
連創立者馬克佐克伯自己,也曾經被臉書上的社團狠狠地罵過。
電影對此事並未過多地著墨,但是這其實是很諷刺的。當然一個人有成功就必然有失敗,可是一個臉書社團,居然能夠連結很多素不相識甚至跨至世界各地的使用者們,共同來表達對同一個人的不贊同之意,他們所需要做的,卻只不過是動動食指按一個讚;這功能還是被辱罵者自己開創的。
人們在網路上面的行為幾乎可以說是任意且放縱的,而聚集了相同想法的一群人,談起話來也有可能更加地肆無忌憚。這會造成甚麼後果呢?會有人一時衝動嗎?會有人看到不一樣面向的想法而糾正自我嗎?
它只是個工具,擁有無限可能的工具。但是,要如何運用,決定權當然是在user手上。
不管怎麼樣,社群網站,擁有數量驚人使用者的優勢,正如主角馬克佐克伯自己說的:「我還在創造歷史。」
雖然關於它的議題絕對是永無休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