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清泉(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兼任講師、國立中山大學博士候選人)
片名:街頭日記 Freedom Writers
導 演:李察.拉葛凡尼斯(Richard LaGravenese)
演 員:希拉蕊.史汪(Hilary Swank)、伊美黛.史丹頓(Imelda Staunton)、派翠克.丹普西(Patrick Dempsey)
出版:派拉蒙公司
片長:123分
一、電影本事:
1992年4月29日,美國加州洛杉磯法院判決四名(三名非拉丁裔白人和一名拉丁裔)毆打交通違規的黑人洛德尼.金(Rodney King)的警察,使用武力過當之罪名無罪釋放,致上千名在洛杉磯的非洲裔和拉丁裔參與暴動,這場暴動又稱之為洛德尼.金起義(the Rodney King uprising)。
暴動持續四天(4月29日—5月2日),除洛杉磯市警察局(LAPD)外,加州政府動員約一萬名國民兵和數千名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始彌平動亂。暴動期間總計有53人死亡,財物損失約8-10億美元,大約有600起縱火,以及大約1萬人被治安當局逮捕。
這部改編自美國威爾森高中203班學生真實故事的電影,就以1992年洛杉磯暴動的影像紀錄為背景,開始艾琳.古維爾(Erin Gruwell)在加州長堤州立威爾森高中的教學初體驗。
處在種族動亂中,因族群融合政策,導致原本是辦學績優的白人學校,在「自願整合」(voluntary integration)政策,必須接納各種族學生混合上課,來自不同種族的學生,每天生活在種族動亂的陰影下,加入幫派是街頭的生存遊戲,到校上課是為免於管訓。與此同時,械鬥滋事、爭奪地盤和幫派火拼的黑幫生態在校園內複製,203班只是一個縮影,對學校而言,只能以「讓麻煩製造者學會紀律」的消極態度面對,遑論提供正常的教學課程與資源。
希拉蕊.史旺(Hilary Swank)飾演艾琳.古維爾,年輕且缺乏教學經驗的老師,被分派接手203班,面對一群因為血統原罪,出生後就沒有選擇命運權力,親眼目睹親友在幫派鬥爭中喪命,從小就必須在街頭學習如何求生存的學生,到課第一天,對兩派人馬突如其來在教室打鬧滋事的狀況,毫無心理準備,也束手無策。雖嘗試用音樂打破僵局,學生卻不領情,因為師生關係是對立而尖銳,對學生而言,老師只是一個「完全不懂他們在校外要面對什麼困境」,卻假意要瞭解的外人。
讓學生寫日記是古維爾融冰的開端。日記的題材、格式、文體、字數不加限定,讓學生自由地通過日記,隨時記載當下任何事物的觀感,或是難言之隱,或是成長過程。在學校「家長日」未見任何一位家長到教室關切後,古維爾從日記中漸次進入學生隱匿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藉此對學生偏差行為有較深入的瞭解。
面對問題學生,古維爾老師堅持「除非你說你辦不到,不然我絕對不會放棄你。」的教育理念,以及積極的教學態度,利用不同教學方法,導引學生逐漸走向學習之路。閱讀是學習的開端。古維爾發現學生的種族歧視與逞兇鬥狠,以為鬥爭才能生存的錯誤認知源自於觀念的狹隘,為導正錯誤的認知,激發學生的自覺,擴展學生的視野,激勵學生對生命付出關懷,在無法獲得校方提供教育資源時,除了自費購買《安妮的日記》、《十二怒漢》等書讓學生閱讀、帶學生們參觀大屠殺紀念館、並請生還者與學生對談,從中理解種族歧視導致迫害、屠殺的後果,目的在使學生體認到自己的處境並非最悲慘的,而能珍惜生命。
古維爾帶給學生的,是一個不用擔心因為說出心中事就會被歧視的避風港,203教室才是學生的「家」。以日記為開端,古維爾藉潛移默化導正學生的社會價值觀,重新認識種族間包容共存的和平力量,學生的日記集結成冊後,以《街頭日記》為名出版,並成立基金會在全美複製203教室的經驗。
二、電影中的人權解析
(一)平等權
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世界人權宣言第二條:「人人有資格享受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産、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區別。」及我國憲法第七條:「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從人性尊嚴的確立到人生而自由平等及不受歧視的權利,的意涵,並確保平等權的保障。
人權宣言與憲法所揭櫫的平等權,旨在界定人生而自由平等,不受歧視的精神,在本片中,可以從「自主」這一軸線進行理解與證成,人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既是主人,人際間就無主僕之分,不分主僕平等地看待他人,自然賦予每個人不受歧視的權利。再者,本片藉由學生的日記導出因種族歧視所經歷的不平等待遇,甚至在課堂上對與自己種族相異同學的不友善,甚至敵視的態度,藉由教案的設計,讓學生意識到,即便種族、膚色的不同,但在現實生活中彼此還是有共通點,據此解構族群間的高牆,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重建師生關係。
影片藉由吉斯女士到訪及賈莫提問,重新定義「英雄」。賈莫認為吉斯女士在德國納粹嚴密的搜捕行動下,以弱女子之姿不顧自身安危協助藏匿安妮.法蘭克是真英雄,但在吉斯女士眼中,一群為人性尊嚴,為守護生命,為改變命運而奮戰的學生才是英雄。英雄的定義在本片中被導演所改寫,英雄不再是反抗軍領袖、平亂將領;或是視死如歸的兵士;或是重情仗義的俠客等傳統上所認知的角色,而是平凡中見其偉大,為改變而具現勇氣的凡夫俗子。一言以蔽之,能夠尊重生命,以平等示人,並消解歧視的就是真英雄。
(二)教育權
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六條第一項:「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應當免費,至少在初級和基本階段應如此。」、第二項:「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應促進各國、各種族或各宗教集團間的瞭解、容忍和友誼。」以及我國憲法第二十一條:「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旨在宣示保障人民受教權,而教育之目的在「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及「促進各國、各種族或各宗教集團間的瞭解、容忍和友誼。」,最終在各國沒有族群對立、彼此包容之下,應許人類一個美好未來,進而建構一個和平的國際社會。
古維爾的教學理念在於不該輕易剝奪學生的受教權,而從瞭解學生的背景著手,在無法經由體制管道獲得所須資源,以兼職所得自費購書,並約定只有在學習成績提昇的條件下,同意進行戶外教學,一方面讓引導學生瞭解更多跟他們有類似經歷的兒童及青少年,另一方面則帶領學生接觸外在世界拓展視野。與此同時,在參訪大屠殺紀念館後,隨著對「殺戮」認知的改變,而改變學生對為保護地盤而火拼街頭的觀點。我們看到的是一位不輕易放棄學生的老師,為保障學生的權利而勇於挑戰制度,並且讓那些原本對學校不感興趣的學生,也開始接受學校。
導演李察.拉葛凡尼斯(Richard LaGravenese)以「這是唯一能夠真正自己作主的地方」(This is the only place where we really get to be ourselves.)為中軸,通過鏡頭舖陳出「自覺程度的強弱,決定未來將自己帶向何處」(Self-awareness decides where you will be.)的意涵。古維爾的教學從學習彼此尊重,開啟爾後二年的寫作課程,學生由此認知到自主性而能揚棄過去種種不堪的生活,並認同古維爾的理念在啟發學生的「自覺」,也因自我覺醒,有不願流浪街頭而迷途知返者;有不再保護「自己人」而在法庭說出命案真相者。事實上,203班是社會的縮影,因著自覺才使得學生學習如何在校內和平相處,且漸次導入真實的社會中,連串為「改變」而進行的校內外教學活動,源自於學生的自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