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8
就讀學校:台南市私立慈濟高級中學 班級:高一感恩 台灣島在地球上,實在算是個年輕的孩子了,但它的內部卻老化的快。是的,台灣已經步入高齡化社會,不只是台灣,這也是全球趨勢。聯合國大會根據於1992年通過的“老化宣言”指定1999年為「國際老人年」,並定十月一日為「國際老人日」。由此可看出老年人的權利及福利日漸受重視。 子曰:「壯有所用,老有所終。」而事實上,老人退休後的生活保障已不是新議題了,許多國家皆有制定法條及建設安養機構來因應此問題。然而「終」並不等於「結束」,許多老人在退休後失去了生活重心,秉著「過一天是一天」的心態,政府保障了老人的「生存權」,安適的生活固然重要,但在「精神生活」的層面亦是不可忽略的。 姑姑家是「三代同堂」,阿嬤老當益壯,家裡的事務阿嬤包辦了大部份,而我們也常常徒步到姑姑家去吃飯,整個家族可以說是以阿嬤為軸心運轉著,她總是開玩笑說:「改天我就什麼都不做了,給你們養。」我們回答:「好啊,只怕你不肯而已。」阿嬤將照顧我們視為她的責任,家庭是她的生活重心,阿嬤是我們的「守護神」。隨著社會變遷,家庭形態由大家庭轉成核心家庭為主,造成社會許多「獨居老人」的形成。影片中的主角們,有是從大陸來的,對於生命的晚霞,他們是無奈的。政府給予的生活自由,對老人家們來說真的是享受嗎?「老人人權」不應該只是保障他們的生存權利,也應要協助他們增進對社會的適應力。阿嬤有我們這些家人,而對於這些孤獨的老人家,他們晚年的生命價值是什麼呢?生活重心歸何處? 一般民眾的自由不等於老人的自由,而像「老林茶館」、「紅包場」這些次文化更是漸漸消失了,我們應該從「老者」的角度,去制定法條,舉辦活動,除了生活保障外,更針對休閒娛樂方面去規劃,例如: (1)舉辦歌唱比賽:在活動進行中,不但可以將「宅老人」帶出家門,也促進了老人家們彼此的交流。 (2)長青學苑:「活到老,學到老」,知識的浩海是無邊無際的,穿梭其中,可豐富、充實精神層面。學習新技能,擴大其生活層面,不但可以讓老人享受生活,也協助了他們適應社會,一舉兩得! (3)各類優待措施:現金老人搭乘國內交通工具、進入康樂場所及參觀文教設施,予以半價優待,是為了鼓勵老人多方參加戶外活動。這項措施使得許多老人家的生活範圍不拘束在原本的社區,增加了休閒的活動,而不是每天與同樣房屋、道路為伍,可以激發對生活的新鮮感及目標。 上途幾個方案皆是政府正在積極推動的,但除了這些外,我們也許可以朝「價值再造」,很多人在退休後,就脫離了職場,但他們本身的技能卻都未消失,何不讓他們發揮一技之長?例如:原先是擔任教職的,可以再投入「社區教育」;或是做「水電」、「家電維修」的,也可組成一個社區維修團隊,幫助社區居民;亦可投入社會團體,如:慈濟的環保志業,而有法律相關知識的,也可以在區公所任調解人員……等,如此不但可以創造人生第二春,並且回饋社會,對於生活也不會再是無所適從。終有一天,我們也會老去,而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老人的人權不當只是對「當下」的,而也是我們未來的保障,有些人認為老人是社會的「負擔」,美國的子女是不會照顧他們年邁的父母的,他們依靠的是他們完善的福利政策;每個月領著政策給予的「老人年金」,然後等待生命舞台的布幕落下,難道,這是大家樂見的嗎?將心比心,老人並不是社會的負擔,只是需要多點社會大眾的幫助。人人都會老,處在高齡化的潮流下,老人人權更是不可忽略的,對於生命的晚霞我們想想怎麼度過?那就要從現在做起,首先,便是使老人的精神生活有所歸宿。 (http://www.pts.org.tw/~web02/96rights/a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