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成熙教授(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一般的戰爭電影,無非是展現狹隘地愛國情懷,或是以「史實」包裝大場面的爆破謀取商業利益,這些戰爭電影也沒有必要做深入的討論。《西線無戰事》算是少數的例外,《桂河大橋》初步觸及了東西方軍人的文化。我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部《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1957〉對於軍人人權任由國家機器以集體榮譽之名,加以無情踐踏之實,有很戲劇性的描繪,相對於《哈特戰爭》所突顯的軍人「榮譽」在國家利益的橫遭扭曲,有著更沉痛的吶喊。我特別介紹這部電影,有幾個原因。其一,《光榮之路》的導演是史丹利‧庫伯力克(Stanley Kubrick),是我個人最心儀的導演之一,這位導演一向以其特有的手法表現人在科技社會的疏離(2001年太空漫遊);冷戰時期美俄兩大強權的戰爭荒謬帶給世人核爆的夢靨(奇愛博士);上流社會的虛假(亂世兒女)、色情暴力在資本主義社會與傳媒、醫療、監獄之間的辯證互動(發條桔子)、戰爭毀滅人性的《金甲部隊》、隱喻家庭倫理潛藏衝突的鬼魅世界(鬼店),以及郎才女貌人人稱羨的夫妻之間情慾互動的真誠與虛偽(大開眼戒),庫伯力克從各種層面去處理人性的扭曲問題,提供了現代人對自我、人性本質的深刻反省。《光榮之路》算是庫伯力克比較寫實的作品。其二,也是我主要在此向讀者介紹人權議題的重點,對於集體意識強烈的東方社會,軍隊常是一國榮譽的象徵,國產的軍教片,不是一廂情願從民族主義的立場來表揚軍人的愛國情懷(這當然也無可厚非),就是把軍隊視為男性成長洗禮的儀式,用各種逗趣的方法偷渡國家大於個人的意識形態,從《黃埔軍魂》到《報告班長》系列,是典型的代表。事實上,軍人所享有的自由,也遠較士農工商為低,這本受制於特殊的目的,也正因如此,在一封閉而階級嚴明的軍方,更有賴符合人權的監督,才不致於讓少數握有權力者隨時以國家利益之名,恣意濫權。相較於《西線無戰事》,很廣泛的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士兵眼中的視野,勾繪出反戰的人道情愫,《光榮之路》也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作背景,卻更具體的把法國(自由、平等、博愛的代表國家)上層軍官拿士兵生命作個人「光榮」進階的踏腳石,作無情的批判。尹清楓命案,在總統不惜動搖國本的保證下,破案仍遙遙無期,一位盡責的軍人,在龐大利益的海軍武器採購中,就被「上級」做掉了。《光榮之路》這部半世紀之前的作品,對於長時間仍處於集體意識籠罩的台灣,仍然有其積極的意義。我相信看過的人不多,值得向讀者,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強力推薦。我的前言似乎太多了,現在,就讓我們用文字敘寫劇情。
Ⅱ
1916年的德法正展開史無前例的壕溝拉距戰(壕溝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常見的戰爭場景,但很少有人真正體會其對軍人精神的緊繃與耗損,遠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血肉殺傷可比擬)。片子的序幕就交待參謀本部的布魯拉爾將軍為了自己的地位,要求七○一步兵軍團的指揮官米洛將軍,要在48小時之內佔領德軍控制的安特高地。米洛將軍最初從軍事的觀點表明不可能,後來布魯拉爾以升官調回參謀本部利誘,米洛將軍才表明他的步兵團可以「排除萬難,為國犧牲」。片子一開始,兩位軍官的對話,就讓觀眾體會了上層軍官假國家安全,利益之名,為個人升遷以士兵生命為芻狗的慘狀。
接著米洛將軍視察前線戰壕,「照例」的鼓舞士兵,詢問其是否願意犧牲,幾位士兵也機械式的樣板回答,直到有位不堪恐懼,已陷入精神失常的士兵語無倫次時,米洛將軍怒斥這位可憐士兵,其神話才被戳破(在名片《巴頓將軍》中也有類似的情節,可能是抄自此片段,不過,在巴片中,是要襯托巴頓勇敢、粗懭的個性,與此大異奇趣)。接著,米洛將軍召見在陣地的達克斯上校,宣示此一作戰意圖,達克斯知其不可為,在長官的嚴令下,也只有接下了此一無奈的命令。
在發動攻擊的前一夜,莫里斯中尉受命率領兩位士兵摸黑探測敵營,他不僅不敢身先士卒,反而叫士兵先上,導演很用心的描繪這位英勇士兵匍匐前進,在此過程中德軍發射照明彈,莫里斯以為德軍來襲,竟然不顧尚在前方摸黑的士兵,向前投手榴彈以自衛。另一位英勇士兵米克制止無效,米克堅持要救援前方的士兵,後來發現他的袍友是被莫里斯炸死,莫里斯竟大辣辣的撇清責任,警告米克不得投訴……這一小段劇情,承先啟後非常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接著是最震撼的戰場主戲,庫伯力克用長距離跟拍及推軌長拍鏡頭,單向由右至左,把法軍在火線上無奈前進,戰死沙場的情境,「平實」地表現出最「震撼」的效果,令人久久不能釋懷。我之所以用「平實」,是因為導演完全沒有用一般戰爭片英勇衝鋒,精彩打鬥的戲劇效果。據說邱吉爾曾對鏡頭呈現的真實場景讚嘆不已。看過《搶救雷恩大兵》的年輕讀者對《光榮之路》可能不會有特別的感受,我仍然要強調,半世紀前手提式Steadicam高檔穩定性強的攝影機尚未問世,就技術面而言,已是當時的極致。讓我們回到劇情,當第一波法軍攻擊時,德軍以強大的火力反擊,法軍陣地彈如雨下,甚至於尚未進到德軍陣地,即傷亡大半,致第二波法軍根本就沒有出戰壕的機會…米洛將軍用望遠鏡看到這一切,不僅不體恤己方士兵的生命,反而電令砲兵直接砲轟法軍陣地,逼使法軍出戰壕作戰,砲兵司令拒絕此一不合理的命令,要求米洛將軍正式書面具結命令,以釐清責任。米洛將軍當然不敢,只是咆哮著要解除砲兵司令的職務……
慘敗後,米洛將軍竟要求軍法處分整個七○一步兵團,以儆傚尤,團長達克斯〈老牌影星,寇克•道格拉斯飾演〉力陳士兵已經盡力,非戰之罪。布魯拉爾將軍從中斡旋,最後決定從七○一步兵團三個聯隊中,各找出一最膽怯之人,接受軍法審判,也就是三個聯隊各自選出一替死鬼。有的聯隊用抽籤決定;有的聯隊選出全連人緣最差的;最諷刺的是莫里斯連長一直深怕米克士兵揭露其陣前怯場的事實,就公報私仇的選擇了英勇的米克,一位膽怯的軍官選擇了英勇的士兵作為懦夫的代表,軍紀的荒謬,國家利益的斲傷,莫此為甚,達克斯上校抗爭無效,自願擔任這三名替死鬼的辯護人。
在形式的軍事法庭中,軍方早有定見,達克斯的各種辯護,都是徒勞,這場為了法軍榮耀的辯護庭,成了法國軍方真正的恥辱。就在三位士兵被定死罪之後,砲兵司令告知了達克斯米洛將軍曾下達的砲轟自己陣地的荒謬命令,達克斯認為可以用這項醜聞作籌碼,救回三人的命,他緊急要求見布魯拉爾,導演特別安排在一場高階的軍官舞會上(對映著戰爭永遠是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無奈)。達克斯並不知道這場攻擊行動的幕後推手正是老奸巨猾的布魯拉爾將軍,布將軍一方面繼續執行三位士兵的死刑;同時,也藉此機會剷除了米洛將軍,以向達克斯示好。整個法國軍方就在爭功諉過、是非不明、公報私仇下,以「光榮」之名運作著,達克斯徹底的絕望,他怒斥了布魯拉爾將軍……
影片的最後,也傳達了頗具人道味的反戰情緒。達克斯的部隊裡一群士兵聚在酒店喝酒,老闆牽了一位德國少女上台,士兵都帶著狎淫的眼神起鬨著,老闆強要求這位少女唱歌取樂,這位少女用最生澀的聲音唱著法國也耳熟能詳的德國歌謠Soldier Boy,法軍最先從起鬨聲中,慢慢地感受到自己在戰場中的命運,竟也帶著淚水跟著和聲吟唱著敵人的戰爭小調,影片從一開始,一直籠罩著對人性悲觀的色調,特別是執行槍決的一刻,直到終曲,庫伯力克才呈現了一絲人性的溫暖與善念……達克斯在酒店門口目睹此一景,外面的傳令兵告知,部隊準備移防的指令,達克斯不忍打斷士兵們這種內心短暫的寧靜,對著傳令兵說:再給弟兄們一點時間吧!……
Ⅲ
寫了幾篇人權電影的介紹文章,有些讀者要我介紹一些能運用在小學或可以給小朋友看的電影。我會盡力,也會強迫自己再去複習一些小朋友愛看的電影(譬如在《哈利波特》中,霍格華茲學校的四個學院,就反映了英國濃厚的階級意識,無怪乎跩哥要譏笑妙麗為「麻種」了,這也很適合給小朋友作機會教育)。我之前介紹的《真實一瞬間》、《哈特戰爭》等片,都不適合與國中小的學生討論。其實,我介紹這些影片,目的不在於直接提供讀者(特別是中小學老師)一個具體的學習單,我的目的仍在於觀念的啟蒙。我相信一個具有人權理念的教師,就算沒有設計特別的人權教材,他的舉手頭足,與學生的互動,對時事的看法,都會促成一個具人權意識的班級氛圍;反之,設計許多光鮮亮麗的PowerPoint或各式學習單,很機械式的「灌輸」人權理念,對我們自由民主法治的提升,也不會有太大的幫助。我的生活經驗告訴我,一般人對自由、民主、人權的體會,常受制於其成長的環境,而我們東方社會是一個集體意識高於個人自由的社會。有一次我到一所中學為中學教師演講「人權教育」,我提到握有權力者應該受到更大的監督,就有老師直接反映這樣對握有權力者並不公平,並質疑我的政治立場,這位老師認為我們應該尊敬總統,不得以制衡為理由譭謗總統……我不能說這種看法一定不對,我只能期待,超脫個人的政黨或政治立場,為我們的下一代建立最起碼的民主理念,是所有教師的重責大任。處在台灣特定的時空,對特定政治時事的評論,有時很難完全擺脫特定的政治立場,用特定的人事物來進行人權教育,也常會引起許多無謂的情緒之爭。《光榮之路》當然在法國也被禁演,甚至很長一段時間,美國的軍事基地,也「不鼓勵」官兵觀賞本片。這也說明了揭露有損國家威望,或破壞軍隊威信的藝術,是多麼地不討當權者之喜。《光榮之路》在第3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連一項小金人都未曾獲得提名,反之《桂河大橋》一舉奪得七項金像獎,也大概拜當時美蘇「冷戰」前夕,麥卡錫恐怖主義當道之賜吧!以今天的觀點來看,《光榮之路》無疑較《桂河大橋》,有更多值得發人深省的空間。我們藉著這些電影導演所傳遞的人權理念,相信可以擴大視野,並戒慎恐懼的不要讓這些悲劇發生在自己的國家。
《光榮之路》可以用99元的價格在市面上買到,三月份在高雄電影資料館系列人道電影展中也將播放,歡迎高屏地區的老師們共同來觀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