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竇希皓(台灣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研究生)
《影片資料》
中文片名: 放牛班的春天
英文片名: Les Choristes
導 演: 克里斯巴哈帝(Christophe Barratier)
演 員: 尚巴堤莫里耶(Jean-Baptiste Maunier)
片 長:95分鐘
出版時間:2004年
《影評》
因為朋友推薦而去看了「放牛班的春天」,基本上我是以看校園喜劇的心情來欣賞這部戲,但看完本片後,心中卻出乎意料的有著一種揮也揮不去的奇妙感覺。
故事一開始,由一個短暫的序曲做起頭(這我一開始也看的莫名其妙),滿頭灰髮的名指揮家莫瀚奇正在美國某處表演場所的更衣室準備上台,一通電話告訴他一件令人心痛的事-他的母親過世了,他隨即趕回法國參加母親的葬禮,在故鄉遇見了昔日的同窗貝比諾,從他口中得知以前的馬修老師也過世的消息。貝比諾將馬修老師上課時所寫的日記本送給了莫瀚奇。故事便由莫瀚奇開始讀馬修老師的日記開始。
時空回溯到過去的法國,時間是二次大戰剛結束,馬修老師,一個有才華的作曲家,但懷才不遇,因種種因素來到「池畔底輔育院」擔任「小小小小」的代課老師(這是劇中院長對他的形容)。而這間撫育院裡的學生全是行為偏差的少年、孤兒等,根據劇中其他老師的描述,在這裡看不到「善良」,一開始學生的惡意攻擊造成麥神父受到重傷,緊接著院長的嚴厲管教和各個教員對學生的評語,讓人感到這群學生全是無可救藥。
院長所主張的「一犯規、就處罰」的教育方針,在院內被所有老師奉為圭臬(這裡的處罰指的是體罰、勞動和關禁閉)而這似乎是管理這所撫育院最好的方針,但馬修老師心中卻希望有其他的方法來改善這樣的教育方式,接著他發現製作陷阱惡意攻擊的學生其實只是要惡作劇,他並不希望讓麥神父受到這麼重的傷,諸如此類,在劇中所有看似學生頑劣的行為,經過馬修老師的詢問後,發現本意並不是為惡,更多的原因是因為壓迫而激發的反抗心態。因為院內學生作了一首開馬修老師玩笑的歌曲,激發了原本發誓不再作曲的馬修老師的靈感,他開始計畫籌組合唱團,經過他的鍥而不捨,這個合唱團成為凝聚學生的團體,也讓院內其他老師漸漸認同馬修老師。最後,撫育院遭被退學的學生縱火,院長便將責任推給馬修老師,馬修老師因而被趕出撫育院。
本片的劇情雖然是發生在二次大戰後的法國,但是裡面的學生如果換成黃皮膚、黑頭髮,你會發現許多劇情存在於很多我國學生的經驗裡。「一犯規,就處罰」這句話一直貫穿著本片,而劇中學生的行為也逼迫著我去思考,這樣做是不是正確的?就我看來,這些學生的確是頑劣到了極致,我也覺得應該要處罰,要好好的打……但是,這個「一犯規,就處罰」的教育手段,隨著劇情發展,當馬修老師要求葛賀克(對麥神父惡作劇的學生)去照顧因他受傷的麥神父,在經過服務麥神父的學習,當麥神父轉送醫院時,葛賀克的臉中顯露出深深的後悔和擔心的神情,頓時震動了我的心,這不是體罰、勞動或關禁閉等處罰可以產生的成果,我漸漸覺得「一犯規,就處罰」這個手段,完全只是因為是最快、最方便的手段,可以立即發揮管教的效果,才被院長大為提倡,但是,從劇中院長在的時候學生個個緊張又乖巧,而不在的時候學生近乎暴動的情況,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手段對教育的幫助並沒有想像中的大。
學生的人權在劇中一直被「一犯規,就處罰」的原則所侵犯,在劇中的例子不勝枚舉,像是院長在查出犯錯的人是誰之前的連坐法、隨意檢查學生的筆記、不經調查直接認定犯錯的學生施予體罰等等,但在學生人權被恣意侵犯的狀況下,校園的秩序有更好嗎?這是存疑的,並且,在教育中老師的所作所為會將很多潛藏的想法不自覺地傳遞給學生,在學生的人權不被尊重的情況下,他們不會生出對自己或彼此尊重的想法,毒樹會生出毒果。從劇中可以發現,學生互相侵犯彼此的人權是常事,如貝比諾在院中連吃飯睡覺都要付出代價,這樣隨意踐踏人權的狀況,在施暴者學習著老師用處罰的方式去控制相對下比自己弱小的同學,而受害者完全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這樣的狀況在我國並不會少,筆者小時候就遇過,但是我完全不知道這是我可以去維護的權利。
「一犯規,就處罰」原本在很多老師心中也被奉為最高指導原則,但漸漸的被馬修老師給動搖了,如同馬修老師所說,成立合唱團後,學生犯規的事件少了很多,老師們漸漸的發現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去引導學生,原本站在院長那一邊的老師,也從漸漸的會去為學生著想,思考教育方式的對與錯。其實從最後馬修老師和院長的對話中可以知道,對院長而言,他不是在從事教育,而是在監獄當管理員,「一犯規,就處罰」的基本原則便是從院長這樣的思維產生的,在教育機構作監獄管理,怎麼能期望教出來的學生充滿理想呢?當學生完全不受尊重的情況下,又怎麼能希望學生會學習尊重呢?馬修老師利用音樂做到讓學生沈浸在音樂的陶冶,馬修老師利用原本只是學生們嘲笑自己禿頭而唱的玩笑歌曲,從小型曲子,漸漸引導到大型的合唱,也許「引導學生」才是教育的本意,而在校園中提倡人權的的最後目的,便是讓學生能達到自我實現,人權與教育應是培養我國現代公民的重要內涵。
「Les Choristes」這個法文字的含意應該是合唱團,馬修老師在劇中所擔任的角色和學生們相呼應,學生是合唱團,老師便是指揮,一名好老師便是一名優秀的指揮家,手中的指揮棒不會用來打或是驅使團員,而是利用指揮棒,導引學生唱出自己的生命之歌。(本文沒有提到孟丹這名學生的問題,因為孟丹的例子非常特殊,他來這所輔育院的原因是因為作科學研究,這牽涉到研究倫理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已經偏離筆者想要針對校園人權和教育作反思的主旨,故省略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