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閔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生)
《影片資料》
中文片名:捍衛正義
英文片名: The Hurricane
導 演:諾曼裘森 (Norman Jewison)
演 員:丹佐華盛頓 (Denzel Washington)
片 長: 146 分
出版時間: 1999 年
《劇情簡介》
捍衛人權也捍衛法律的電影
從英文片名來看,這部電影是描寫一位名叫「颶風」的拳王的故事,屬於寫實改編劇情片;而從影片背後所要傳達的社會意義觀之,中文片名的捍衛正義,翻譯上卻較貼切地反映了本片的主旨 ── 正義,因為它突顯了司法判決與人權保障之間的正義關係,進而在揭示人權教育的概念上,顯示了一個法律社會倘若要真正做到實質保障人權的目標,則司法正義就有多麼地重要的深度隱喻。
本片在主角丹佐華盛頓內心戲充分發揮下,於 1999 年勇奪金球獎的最佳男主角獎。故事沿著拳王魯本卡特的主軸發展,導演用局部回溯的方式,先描述拳王小時候貧窮不如意的成長背景,後來入伍從軍開始練拳擊,之後慢慢在拳擊舞台上找到自我並成為眾所矚目的拳王。故事發展在一間酒吧進入高潮,卡特被控涉嫌殺害四條人命,在地方法院粗糙的審理與種族歧視下入獄將近二十年。期間,卡特堅信自己並沒有殺人,為抗議司法不公,決定採取自力救濟的方式,開始研究自己的案情,希望能洗刷冤屈重獲自由。劇情在中場出現轉折,在兩次上訴都被法官駁回之後,卡特將自己的案情寫成自傳出版,意外的受到外界群眾的迴響,紛紛寫信到監獄聲援。最戲劇性的地方,是一位黑人少年受到卡特故事的激勵,偶然機會下寫信到牢裡得到卡特的回應,這名黑人少年便夥同另外三位白人朋友到監獄探望卡特,了解案情並開始為拳王的上訴奔走。經過案發當時的比對,卡特提出不在場證明、警方更改報案時間以及證人供詞的不正確等等有利證據,在跳過新澤西州州法院而直接上訴聯邦法院的緊張一博下,終於得到公正與正義的審判,聯邦審理法官在結局時宣判拳王無罪釋放。
內容討論:四個司法正義概念
觀賞本片有四個概念可供參考。除了拳王入獄的主因「種族歧視」之外,還有「人權自由」、「法律正義」與「社會價值」等環環相扣的觀念出現在影片中。
首先,在戰後的美國,「種族歧視」一直是侵害人權最主要的因素。即便法律明文規定人人平等,但在法官實際的審判過程,膚色與貧窮等黑人的傳統原罪並未全部蛻去,因之,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如何縮短其落差,便成了法治教育中最重要也最核心的人文部分,尤其是法官與法律人的養成訓練,幾乎決定了人權保障能否落實的最後之牆,否則「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理想徒然只是一個司法幻想。其次,延伸而來,倘若法律的最低道德目的是在保障個體權利不受非法侵犯,那麼人權保障與自由尊嚴是密切相關的。法律的正面是使其自由,反面則在限制自由,本片一開始,拳王入獄後採取不合作態度而被關 90 天的禁閉,導演似乎有意在這點上,隱含即使是犯罪者或死刑犯也有人權的想法,由是觀之,人權教育在此最高境界是:彰顯人類的愛與自由,寬恕的可貴與怨恨的超越,以及對人一切的尊重與罪惡的釋懷。誠如拳王動人的告白:「請求法官回到法律之上的最高原理 ── 正義,仇恨讓我入獄,愛會讓我重見光明」。
再者,回到法律的層面上,另一個可以討論的是法律與正義的關係,亦即程序正義與結果正義的調和與實踐問題。晚近司法政治的角度認為,「比例原則」實為一項很重要的道德判斷原則,司法關係到個體生命,所以必須嚴守相關的法律規範,諸如正當程序取得證物、不能刑求取得證詞、以及無罪推定原則等其他實踐法律正義的可能表現。最後,由於司法有著被動特性,法官充其量只求符合正當法律程序以及判決結果的盡量正確,在此過程,法律往往與社會期待有所差距。故擴大來看,法律如何適當的回應社會觀感也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在台灣,最著名的案例是「蘇建和死刑案」與「巴西小男孩吳憶樺的爭訟案」。嚴格說來,兩造爭訟雖只是當事人的權益問題,但英美法系的判例在法律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台灣雖是大陸法系國家,不過近幾年受到美國影響,若干法律原則之援引均來自美國法學界。要之,從判決正義、法律正義到社會正義,其實都是不可分割的,畢竟,法律仍是整體社會價值下的產物、法律仍在真實世界中運行,法官的獨立判決雖然要秉持超然科學的態度,同時也要盡量避免社會壓力影響判斷,但法官並不可能完全不理會社會輿論與道德良心,誠如當代法理學巨擘哈特( H.L.A Hart )所言:「一般的法律還是以社會道德馬首是瞻」。幸好拳王後來得到友誼與民意的支持,才有反敗為勝的機會,否則將法律正義概念僅限縮在狹義的界定上,將是一種工具理性的法律盲點。
綜上所述,我們不彷將這些觀念簡化成司法正義的觀念,因為這些概念終歸在保障人權。一個法規範的基本思維是:法官的職責與目標在於保障人權、實現正義及尋求事實真相作出正確的判斷。司法正義有時像遲來的深秋,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楓葉仍舊會泛紅,晚歸的正義會帶領我們度過戕害人權的寒冷冬天。
深度思考:在電影之後尋找人類境況
「電影的主體性」是個新興的概念。你看電影的時候,有沒有發現導演或編劇有意無意把自己的想法放在裡頭?選擇拍戰爭片或災難片是否反映了導演對「人」的看法?結局與劇情的鋪陳,場景與對白的展現,是否也傳達某種電影思想與主體意識?你能嘗試解讀每部電影背後的社會隱喻或政治意涵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