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雅玲
《影片資料》
中文片名:心靈點滴
英文片名:Patch Adams
導 演:喬舒馬奇(Joel Schumacher)
演 員: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莫妮卡波特(Monica Potter)、
菲利浦西摩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巴布甘頓(Bob Gunton)
片 長:115分鐘
出品年代:1998年
出品國家:美國
《影片評論》
從一個自覺需要幫助的人蛻變為助人之人,就是電影【心靈點滴】主角派奇亞當斯(羅賓威廉斯飾)的故事。一開始他為自殺問題所苦,自願進入精神病療養院,病中那段與其他病患互相幫助的歷程,他發現自己有幫助人的才能,且樂在其中,所以立志作個助人之人。「排除恐懼、規範和怠惰,每天將會發現全新的世界。」就是這句話,讓派奇受到啟發,讓他可以不必再待在療養院,不僅自殺傾向的問題沒了,還能成為一個帶給病人歡笑的醫師。
在離開療養院之後兩年考上醫學院,卻無法認同教授們的理念,於是他質疑、挑戰醫學院種種規範,同時身體力行、認真地帶給病人歡笑,經過層層波折,終能拿到醫師執照,並建立一所充滿歡笑、愛的家庭醫院,所有人不分醫生、病人,大家互相扶持。
醫院對一般人而言是冷冰冰、講究專業、病痛、昂貴、生死…的代名詞,同時也是「任人宰割」的場所。只要進入醫院的患者,除非你瞭解那些專有名詞,或是看懂醫生寫下一大堆龍飛鳳舞的醫囑,否則也就只能乖乖聽令:抽血檢驗、照X光、超音波、注射、打點滴、等報告、吃藥、再檢驗等等,作為病患是毫無反抗的能力,惟有每位醫師時時刻刻牢記自己的工作是個「助人」的工作,否則病患只是個病歷上的名字罷。
影片中有一幕描述,派奇當時仍為醫學院一年級生,依規定不准接近病人,但是他偷穿白袍,跟著教授帶著三年級生在醫院學習。走廊上有個躺在病床上的病患,教授走過去,並沒有先取得患者的同意,逕自看著手中病歷向學生自顧自地介紹起來:「這是初期糖尿病,血液循環差還加糖尿神經病變……治療方式:穩定血糖,或許用抗生素、甚至截肢…」彷彿當下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是一具沒有感受的醫學模型。鏡頭帶到的患者是一名女性,被一群陌生人圍著討論她的病情,讓她臉上滿是害羞、不知所措、恐懼的表情,直至派奇問她的名字,並親切地跟她打招呼,她才從「模型」變回人,而能勉強露出一股微笑。試想換作是我們被當作模型,在一群人面前介紹身體上的疾病,不知作何感想?
人身體構造非常的奇妙,許多疾病未必需要依賴藥物治療,有時靠著自身的免疫系統即可痊癒,且心理狀態與生理問題也互相影響、干擾著。一個醫生面對十個不同病人,就算是相同的病也可能採用十種不同醫療方法,這也是為何生病時我們需要看醫生,而不是查醫學圖鑑,依照症狀自己吃藥就好。能夠針對不同的人對症下藥的醫生,他不能只是關心「病症」,還需要對人有一定敏感度,才會知道何種醫療方式最適合。只會埋頭寫病歷,從不抬頭看病人一眼的醫生,是無法勝任的。
派奇努力帶給醫院的病人歡笑,讓病人的抱怨減少,醫療措施也跟著減少,原本總是破口大罵的病人也改變態度。未必每個人都能像派奇一樣,天生擁有與人相處的天賦,但醫生若能對於病人多一些的關懷,相信醫院不再是冷冰冰的代名詞。從向來視派奇為眼中釘的室友為了挽留他所說的一段話,就可知一個醫生就算擁有再多的醫學知識仍然不夠:「212號房的甘乃迪太太不肯進食,過去三週我每天去看她,卻無法說服她進食。我比誰都知道醫學知識,我不間斷的學習,我比誰都會開刀或診斷,但我就是不能讓她進食,你有種天賦,和人相處有一套,他們都喜歡你,你若走了我就學不到了~~」沒有任何的讚賞比來自對手的肯定,更能鼓舞人;在派奇心愛的女友遭到病人殺害,以致欲放棄夢想之際,這段話也是激勵他重新站起來的契機之一。
越是講究專業的領域,就越容易缺少人性,明明是為人服務而設立的醫院,最後人反而只是病歷上的一個名字,喔!不,連名字都沒有,只剩下病名。這一部看似輕鬆的電影,卻處處充滿著對僵化醫療體系的質疑與挑戰。
「我們為何對病人是用病名稱呼?而不是用他的名字?」
「醫學院的前兩年應該多和病人接觸,而不是只是背教科書。」
「醫生不就是助人之人?!醫生何時帶上尊貴的色彩?」
「醫生為何不能只是會看病的可信任朋友?」
「死亡有何不對?我們到底在怕什麼?為何不用人性尊嚴對待死亡?或用幽默看待之?死亡不是敵人,我們該對抗的是冷酷無情。」
「醫生的任務不只是防止死亡,而是要改善生活品質,光『治病』,你有輸有贏,或是『治人』,我保證不管結果如何都會贏。」
這些都是他的質疑,他認為好的醫病關係,並不是教授們所強調的權力與控制的關係,一個醫師的權威應該從病人的眼中得到認同,而不是頭銜與白袍。醫院也不該是歡笑的禁地,反而用幽默與歡笑更能治療疾病和對抗痛苦。
十分值得慶幸的是本片為「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片中的熱情醫生派奇不是虛構人物,而是真實存在著,且影響、改變了上千位醫師,與他一同實現夢想。這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原來熱情的人不是憑空想像,夢想也非海市蜃樓,只要願意努力,夢想終將實現。看電影不再只是自我催眠式的滿足,而是開拓眼界,如果有人曾在某個時空中實現美好的夢想,那麼我們也能。
《教學建議》
一、 適用對象:國一以上學生為影片教學對象。
二、 教學重點:透過本片的觀賞,讓學生關心並進一步討論醫療人權相關議題。
三、 討論題目:
1. 請問你覺得台灣的醫院跟影片中所呈現的醫院問題有何異同?
2. 一個好的醫院、好的醫生應該具備哪些條件,理由為何?
3. 看了這部影片之後,有無讓你對醫院(或醫生)的觀念改觀,理由為何?
4. 小組報告:
請彙整各組員到過醫院、診所的感受,再蒐集、統整不好的經驗,並說明這些不好的
感受,也許可以透過哪些方式改善。
四、 參考團體: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