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雅玲 (民間司改會辦公室主任)
《影片資料》
中文片名:楚門的世界
英文片名:The Truman Show
導 演:彼得威爾(Peter Weir)
演 員:金凱瑞(Jim Carrey)、蘿拉琳妮(Laura Linney)
諾亞艾麥瑞克(Noah Emmerich)、荷莉倫泰勒(Natascha McElhone)
艾德哈里斯(Ed Harris)
出 品 年 :1997
《劇情簡介》
如果要創造一個人的人生,需要多少成本?想知道答案的人,應該來看【楚門的世界】這部電影。
「我們不想再看到演員裝模作樣…,楚門活在一個虛構世界,卻一點也不虛假,沒有腳本、提詞卡,絕不是演戲,而是真實生活。」這是在片中「楚門的世界」扮演影片製作人克里斯托(由艾德哈里斯飾演)的開場白,同時交代了這是一齣戲中戲的開始。
由金凱瑞飾演的楚門(Truman),生活在美麗的海景鎮,有漂亮的妻子、順利的工作,也有青梅竹馬的好朋友,過著規律而一成不變的生活。表面上看似生活美滿,然而卻不真實——因為他對自己毫無所悉,打從出生一開始,他便公開「上演」他的一生;他是收視率極高,24小時播放的「楚門的世界」影集主角。所有出現在他周遭的人,他的父母親、妻子、朋友……乃至小鎮上的路人,都是安排好的演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腳本、臺詞;唯獨只有他沒有腳本。
直到有一日忽然從天上掉下一個投射燈,同時他也慢慢發現小鎮上的人日復一日都在重複一樣的的表情與動作,才開始覺得不對勁,最後經過一連串的測試與考驗,他才得以逃離開巨大攝影棚,拒絕再當「主角」。
整部影片如果只有金凱瑞誇張的表情與演技,就不足以撐出本片的深度。在片中有一段,電視台訪問節目背後靈魂人物--製作人克里斯托,記者問道:「為何楚門一直沒有發現真相?」他回答:「每個人都會接受眼前的現實。」的確多數人面對挫折,最後往往都是妥協並接受現況。就像在片中,楚門雖然一直很想離開海景鎮到其他地方看看,不僅受到周遭人的攔阻,再加上客觀環境的限制,最後他也只能繼續留在原地;所以楚門沒有很快地發現一切的生活都是被安排好的,直到心中的缺憾轉為改變生活的動力。
楚門在心底並沒有忘記當年在大學中認識的初戀女友,因為沒有照片,只能依靠記憶,再偷偷將雜誌上相似模特兒的五官撕下來拼湊成一張照片,成為他隨身攜帶的寶物。然而心中的想念仍促使他想離開海景鎮到斐濟去找她,也就此發現一連串不對勁的地方而察覺自己是被監控的。
人之所以為人可貴之處在於其自由意志的展現,面對人生的各種慾望想獲得滿足,喜悅時想與人分享,哀傷需要有人分擔,還有悲傷挫敗與挑戰,這些種種真實的感受都需要透過自由意志的選擇之後,人才能呈現不同的面貌。而選擇的過程對人的成長而言更是彌足珍貴的經驗,無法取代與改變。
但是別忘了當隱私權被剝奪時,自由意志就不再自由,人也不再是真實的人,只是個照本宣科的「演員」,如同片中扮演妻子、朋友角色的演員,雖宣稱是真實的與楚門互動,然在面對楚門的質疑,卻仍不忘「廣告」商品的責任,以致於露出馬腳。
片中最發人省思的一幕是楚門初戀女友絲薇亞跟製作人的對話。絲薇亞質疑:「你無權把一個生命當成一場秀。你沒罪惡感嗎?」「我讓他過正常生活,你們住的世界很可怕,海景鎮才是理想國度。」製作人克里斯托說。絲薇亞氣憤地說:「他不是演員,而是囚犯,你毀了他一生。」
人的行為是不斷回應環境而產生,真實與虛擬只在一線之隔,每個人都是某程度的Truman,而同時也可能成為主宰他人的克里斯托。
只是任何人包括創造角色的媒體、提供生命的父母都不應妄稱上帝說:「別出去,只有我才能提供理想的世界!」(克里斯托最後阻止楚門離開所說的話。)
至於每個人是要離開海景鎮作個True Man?還繼續待在習慣的環境作Truman?就留待每個人自己決定吧!
《教學建議》
一、 人權意涵:憲法所保障的人民基本權利,諸如平等權、自由權、公民權等,都需要在確保個人的主體性之下,才有實現的可能與意義。本片中的楚門表面上行動自由,但其所接受到的訊息均受到控制,任何個人的意欲皆無法充分展現,實際上與囚犯無異,當然也就毫無人權可言。
二、 適用對象:建議以高一以上學生為影片教學對象。
三、 討論題目:
請問你覺得片中哪些對話與場景,特別有感受,請至少列出一段對話或一個場景來,並說明理由。
請問你認同片中楚門的初戀女友絲薇亞說的:「他不是演員,而是囚犯」這句話嗎?還有楚門是否「自由」?請說明理由。
如果你是楚門,到了30歲才發現你周遭所有的人,甚至包含父母、妻子、好朋友,都只是按照劇本演出的演員。請問你會有什麼感受?你會怎麼作?請說明理由。
請問你是否贊同片中製作人克理斯托將楚門的生活當成影片並24小時播放的行為?請說明理由。
請問是誰造成克理斯托的行為?社會大眾有無責任?請說明理由。
四、其他參考同類型影片:【艾德私人頻道】(英文片名:Ed TV):也是描述電視台的「真人表演」節目,只不過表演者是自願的。此片對於媒體的粗劣有更多的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