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瑩真(律師)
雅璇瀏覽社群網站時,看到韓貨代購粉絲專頁出現一件漂亮的黃色碎花洋裝,充滿夏日的陽光氣息。雅璇想到已經和同學約好要去海邊玩,剛好可以穿這件洋裝,立刻下單購買並付款。
過了兩天,洋裝寄送到家,雅璇試穿卻發現不但尺寸不合,顏色也和照片有落差,萌生退貨的念頭。
一開始,雅璇透過賣家的粉絲專頁和賣家進行溝通。雅璇強調依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網路購物的貨品可以在收受之後七天內退貨,賣家也沒有刁難雅璇,答應讓雅璇退貨,並說明之後會有人前來收取貨品,並退還貨款。
雅璇等啊等的,卻一直等不到人來收貨,傳訊給賣家也只獲得制式回應。雅璇打算再以其他方式催促賣家退貨,卻發現賣家沒有留下其他相關資訊,例如電話、地址、公司名稱等。
雅璇這下子才發現求救無門,該如何是好呢?
有法可循
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九條規定:「通訊交易或訪問交易之消費者,得於收受商品或接受服務後七日內,以退回商品或書面通知方式解除契約,無須說明理由及負擔任何費用或對價。」網路購物屬於通訊交易的行為,適用七日內退貨或解除契約的規定。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興起利用通訊軟體、社群網站等媒介進行販售商品行為的模式,吸引許多消費者光顧。與傳統拍賣網站不同的是,因為通訊軟體及社群網站並非網路交易平臺,也沒有強制賣家必須揭露身分、電話、地址等資訊。
因此,即使消費者在法律上站得住腳,實際上因為追查困難,未必可以順利獲得相關保障。當你透過網路購物時,除了確定商品的品質、內容是否符合需求之外,也應該多方觀察是否有其他陷阱,並保留賣家的相關聯絡方式與購物證明等證據,才能夠保障購物安全,避免糾紛。
你該知道
文/簡里娟(高雄市正興國中輔導教師)
不需出門、選擇性多元、比價的方便和快速性……這些都是網路購物的好處,不過由於網路購物的特性與實體店面不同,無法事先檢視商品及面對面與賣家溝通,使網路購物存在不少潛在風險。
因此,當你在進行網路購物之前,儘量做足功課,除了選擇信用良好的購物平臺之外,事先查證賣方的身分,了解所要購買的商品與退換貨機制,不過度提供個人資料,應能減少購物糾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