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淑慧,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執行長
你是要逼得我和你爸走投無路嗎?我們都不敢出門,連買菜都怕別人問你在幹什麼!」
「要怎樣你才不會再吸毒,我們打也打過、罵也罵過,你要怎樣才會聽話,媽媽向你下跪,求求你不要再去碰毒,好不好?」
「老師,我真的有很認真教小孩,可是沒用,他還是一直去。老師,如果他哪天發生什麼事,電視來拍我家,我怎麼辦?我做人好失敗,好想死……。」
「老師,我看臉書上別人的孩子都不用太花心思就很優秀,我去上很多課,我家小孩還是不聽話。學校老師說我逼太緊,我放手不管了,孩子卻越來越不乖。我不讓孩子跟那群人在一起用毒,就是講不聽……。」
多年的輔導工作,迴盪不去的是用毒兒少的家長或泣訴、或嘶吼的聲音。這些家長在教養背後有許多無助與無奈,他們會打罵孩子,會找神明求助,會用自己的想法做許多我們經驗中很難想像的事,只要有一絲希望,他們就會努力去嘗試,但是外界的誘惑與拉扯,仍然讓孩子朝著吸毒的路走去。也許家長們有些方法並不適當,或是他們自己家庭的困擾影響了孩子,但是我們不能抹滅這些憂愁煩惱的家長對孩子離毒的盼望、這些陷入無助的家長對孩子戒毒的努力。
這些家庭的想法、心情、困難,從來沒被真正的看到、感受到,因為社會及學校只看到他們的小孩是個使用毒品的孩子,社區也只在乎這些孩子讓地方丟臉,甚至社區居民有被害恐懼感。在這樣的眼光下,家庭最需要的社會支持,卻不知不覺地不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中了,這些用毒兒少的家庭變成「透明的存在」。
許多實證研究發現,少年物質濫用需要針對父母親進行介入,方能達到效果。同時,戒癮者需要家人的參與,一起改變,方能達到戒癮的效果。此外,家庭監督功能的發揮會減少用毒兒少的毒品使用行為。而依據我國戒治所的資料,發現用毒者不再犯的最大原因是家人的支持。在兒少離毒的輔導工作上,家長是重要助力,許多輔導單位也希望他們能夠承擔協助兒少的責任。然而,現實環境中對用毒者家庭的標籤,加上有用藥經驗的兒少家庭多衝突或疏離,親子關係多因長時間的疏漏或不當管教方法,這些在累積親子關係的過程中成了艱鉅的挑戰。
用毒兒少M型化與子宮家庭
一般人總以為總用毒者大多是特殊家庭或家庭困難的人,但案例發現不少用毒者來自家庭良好、背景單純的家庭。尤其近幾年用毒兒少出現M型現象,一邊是學習低成就、結交不良同儕的常見毒品兒少,一邊則是學校適應良好、興趣多元的俱樂部用藥兒少。無論家庭功能如何,一旦家長發現孩子使用毒品的當下,往往是馬上否定、抗拒、難以接受,「他很乖,怎麼可能吸毒!」、「我們家庭很正常,怎麼可能會發生這種事!」或是採取外在歸因、袒護孩子、拒絕協助,「他不可能吸毒啦,一定是那幾個壞朋友陷害的!」、「我問過他了,他說是朋友吸的,他只是在旁邊看!」、「我們會好好教他,謝謝你們關心,他只是跟朋友一起玩,沒上癮啦!」家長的拒絕相信、抗拒專業協助,多基於「保護孩子」、「擔心孩子有犯罪紀錄」、「不認為新興毒品是問題」等因素。也可能是由於社會過度妖魔化用毒者、標籤用毒者家庭,使家長擔心讓外界知道自己的孩子吸毒,將會使家庭無以立足。
尤其當家長被善意提醒「希望你可以多關心一下孩子」、「爸爸(媽媽),希望你可以多注意一下孩子的交友狀況……」,這些暗示家長應該為兒少行為多負些責任的言語,另方面也傳遞了「他們是個不合格的家長」的訊息,以致於家長害怕面對事實,在問題初顯時最該積極介入階段,卻升起防衛之牆。在法規上,《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更要用毒兒少的家長強制上親職教育課程,這讓家長感覺被懲罰,因此更是抗拒。
隨著兒少陷入毒品漩渦,家庭也陷入長期的糾結與衝突,這些家庭親子關係間存在一種既干擾又支持的矛盾關係。兒少用毒行為會嚴重干擾家庭系統,且家人彼此間可能會因兒少行為而有分裂。
多數用毒兒少的親子關係是與父親較疏離,母親卻跟孩子形成另類「子宮家庭」。父親對孩子行為無能管教時,外在會表現出無所謂、不關心孩子,甚至出現把孩子的偏差行為歸因於母親的放任。而母親便在家人責難中,體驗到無所依靠的感覺,培養出與用毒兒少相互依賴的關係,愛孩子所以替孩子遮掩、擔心留案底所以拒絕協助、因挫折所以包容忍耐,承擔用毒兒少一切責任,導致孩子依賴心愈來愈重,責任感愈來愈差。而這樣的相互依賴關係成為「子宮家庭」,使母子雙方彼此束縛、相互綑綁;有些家長甚至出現高度的宿命觀,認為自己命該如此。
用藥家庭的「孤島化」
成癮是一漸進式的歷程,當藥癮問題嚴重時,因為長期累積的困擾,已經讓家長感覺到無力感、也無施力點,家庭支持嚴重不足,甚至可能引發多元問題,例如:失業、疾病、婚姻衝突、家庭暴力、憂鬱、犯罪行為、性/肢體/情緒虐待,家庭也衍生法律、經濟及醫療問題需求,家庭可能因鄰里歧視,會自覺丟臉,孤立於親友和社區,發生危機時更是求助無門。
此外,有時家庭會覺得用毒兒少離家或被司法安置是一種救贖,孩子安置結束後返家,反而引發更大的衝突,家人雖然放不下心,但是在疲憊的壓力下,多認為藥毒癮兒少應該出去外面生活。用毒兒少的家庭將他往外推、不良環境將他往內吸,在這「推吸之間」,用毒兒少無法獲得家庭支持,無法復歸社會,更加逃避沈淪於毒品中。
有些家長清楚知道兒少「有狀況」,也盡力尋找多元資源及專業資源協助。但是現階段對使用三、四級毒品的兒少家庭是資源不足的。現今兒少毒品防治政策中缺乏家庭介入作為,各縣市毒防中心的家庭支持方案,對象為成人毒癮者的家庭支持團體,缺乏使用三、四級毒品兒少家長的積極服務作為。
使用三、四級毒品的兒少,有學籍的國高中小學生進入春暉專案,定期驗尿、個案輔導,家長的輔導功能闕如;有些學校放學後會安排親職教育,邀請社區志工協助輔導,然而,非專業的輔導對當事人是一種難以拒絕的傷害。沒有學籍的非在學兒少則進入衛福部及各社會局處的「兒童及少年社區拒毒預防方案」,依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實施「兒童及少年社區拒毒預防方案」,雖然有個案輔導及家庭訪視工作,但已經離開學校系統的孩子行為深化,多是司法繫屬個案,家人無力也無意願。甚至在孩子從就學到離校過程中,家長也接觸過多元的助人專業工作者,例如:輔導老師、觀護人、警察等,而這些豐富的接觸經驗,使這些家長對專業資源的協助產生過度期望,但是經歷多次的嘗試後,孩子的問題仍然無法解決,而家長的挫折感便在無數次失敗中逐漸累積,爾後,對專業的協助便難以燃起任何期望及意願。
用毒兒少家庭輔導政策的邊緣化,讓初接觸毒品的兒少家庭求助無門。再者,社會中對用毒者各種取向的偏差態度,讓家庭喪失社會對其權利、地位的支持,影響家庭功能的發展,也讓家庭在種種的社會壓力下,不得不放棄自己用毒的孩子。
用毒兒少家庭需要更大的包容與理解
家庭成員都有自己的需求,在社會生活及文化脈絡中,尋找適當的棲息地及生存空間(habitat and niche),用毒兒少家庭需要社會支持網絡的建立、專業服務的提供,協助家庭成員在人際距離、親密關係和其他人際互動的過程中正向發展,進而有能量協助用毒兒少離開毒品。
國外廣泛採用的毒品防治策略其中之一是基於家庭的普遍預防,2007年11個歐洲國家向The European Monitoring Centre for Drugs and Drug Addiction(EMCDDA)報告了全面性的家庭方案,對家庭提供資源、進行強化輔導和親職培訓。美國四個地區進行10年干預措施、早期輔導、家庭訪視以及育兒支援小組,接受服務的青少年大幅減少酒精和物質濫用行為。冰島結合兒少政策、家庭方案及兒少休閒活動等策略,成功將喝醉酒的16歲少年從42%降低到7%,吸煙者從23%降低到3%,吸食大麻者從17%減少到5%,大幅解決青少年濫用藥物問題。大多數風險和保護因素可以透過家庭預防性方案改變,減少兒少再次用毒的危險因素,增加保護因素。Kling、Toumbourou等人指出這些預防方案可能會降低早期發育不利的影響,降低藥物使用可能性,也能減少社會排斥。
家庭是用毒兒少最重要的守護堡壘,也是支持兒少離毒、復歸社會最大的力量,如何從政策規劃提供使用三、四級毒品兒少家庭更多的專業協助,從學校、社區、社政、醫療衛生、刑事司法及勞動等領域建立多元支持網絡,從媒體傳播改變社會大眾對用毒者家庭獵巫式的聲討,從您我的關心引發用毒兒少家長的求助意願。
別將成因一味歸咎在家庭問題,而是放在更大的理解上;不要一直想著這個家庭應該怎樣,試著去想這個家庭「需要什麼」,讓用毒兒少家庭感覺不孤單,賦予希望感,願意走入陽光下,與家庭外系統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學習如何面對和幫助孩子,耐心地支持並鼓勵孩子戒「心」毒。
協助兒少拒毒、離毒與戒毒這條路,我們需要陪著家長一起走。
備註:原文刊載於聯合新聞鳴人堂
|參考資料|
張淑慧(2016)兒童及少年社區預防性服務方案教材—輔導藥物濫用兒少社工實務手冊。衛生福利部。
張淑慧(2016)兒童及少年社區預防性服務方案教材—輔導藥物濫用兒少家庭社工實務手冊。衛生福利部。
Angelina Brotherhood &Harry R. Sumnall (2011) European drug prevention quality standards.European Monitoring Centre for Drugs and Drug Addiction Emma Young(2017) How Iceland Got Teens to Say No to Drugs.(連結)
Kling, A., Forster, M., Sundell, K. and Melin, L. (2010),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Effectiveness Trial of Parent Management Training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Therapist Support’, Behavior Therapy, 41 (4), pp. 530–542.
NPR.(2017) How An American Helped Iceland Fix Its Teen Substance Abuse Problem.(連結)
Shorey, R.C., Fite, P.J., Elkins, S. R., Frissel, K.C., Tortolero, S. R., Stuart, G. L., Temple, J. R. (2013).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roblematic parental substance use and adolescent substance use in an ethnically diverse sample of 9th and 10th graders. The Journal of Primary Prevention, 34(6), 381-93.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16) FACING ADDICTION IN AMERICA-The Surgeon General’s Report on Alcohol, Drugs, and Health .
Toumbourou, J. W., Stockwell, T., Neighbors, C., Marlatt, G. A., Sturge, J. and Rehm, J.(2007),‘Interventions to reduce harm associated with adolescent substance use’, The Lancet, 369 (9570), pp. 1391–1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