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富美(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執行委員)
今年三月,在中國歷年來的罕見大雪過後,因緣際會之下,前往中國河南鄭州探訪愛滋感染者期間,輾轉來到了位於河南偏遠鄉間的小學—「正生愛之學校」。
「是什麼人會在這個不毛之地,興建了一座愛滋學校?甚至專門招收不見容於家鄉農村的愛滋遺孤?」帶著這個疑惑,我走進了校長室,細問之下,才知道是由香港的一個基督教會慈善組織捐款籌建,而這個組織,就是香港正生會。
「啊,又是香港!」我在心中暗自驚呼,因為近幾年來,不論到什麼地方,都會遇到香港NGO機構或朋友,這幾年來的生活,大多與香港有關。
「什麼是正生會?」「為什麼到這裡建立小學?」一連串的問題在我心中發酵,在與正生愛之學校經理(也就是校長)閒話期間,又來走進一位老師,說起一口挾帶著香港口音的普通話,「妳好,我從香港來,要擔任一個月的義工。」
「Oh, My God!」連來擔任義工的都是香港人,而且還是從加拿大移民回香港定居的香港媽媽,早年從香港辦移民至加拿大,等女兒長大之後,再舉家遷回香港,甚至大老遠來到河南擔任義工,教導孩子們學習英語。
短暫停留一個多小時期間,使我對正生愛之小學的疑惑越來越深,「正生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為何如此發心來到此處,解決廣大河南地區愛滋感染者家庭遺孤就學、就養的問題?」於是和自己約定,趁著夏天再到香港一趟,去拜訪香港正生會。
圖為河南正生愛之學校。 圖片提供:周富美
圖為正生愛之學校的救護車。圖片提供:周富美
今年六月底,趁著到中國安徽於香港轉機的停留空檔,藉由香港友人欣欣代為聯絡與安排,終於有機會見到了香港正生書院校長陳兆焯,在短暫見面的三個小時中,陳校長拿起背袋中的白色蘋果電腦,像個小叮噹似地,不斷翻找出許多創辦「愛之學校」過程的照片與資料。
陳兆焯校長告訴我,香港正生會是個福音戒毒機構,早在二十三年前,就已經在香港郊區的荒地,興建起戒毒中心,專門收容因沉迷毒癮而失學的青少年,並於一九九八年正式於香港大嶼山芝麻灣霞澗成立了香港正生書院,這是亞洲首座專為濫用毒癮問題而設,且正式註冊立案的青年中學,在此戒毒的青少年不但可以繼續學業,同學們亦可學習影片攝製、烹調餐飲等工作技能。
爾後因發覺中國內地毒癮者眾,更因賣血導致愛滋病疫情嚴重擴散,於是分別於福建與河南興建辦學校,以利安置父母因毒癮坐牢,或是因賣血或輸血感染愛滋病而貧困失學的遺孤。
香港正生會做的事情,正是當前台灣社會嚴重匱乏的,在台灣,每年有越來越多因為父母吸毒感染愛滋入獄或死亡,經由垂直感染生下的愛滋寶寶,目前正面臨無法順利就養的困境,目前大多交社政單位代為轉介,由原先安置成年愛滋感染者的機構附帶照顧。在原生家庭失去功能的情況下,可以想見的未來,這些孩子的成長與求學之路必定艱辛,截至目前為止,有三位愛滋寶寶在台灣找不到願意認養的父母,因而遠離台灣,輾轉被美國的教會家庭收養。
住校的孩子想家哭泣。圖片說明:周富美
香港正生會從關注毒癮青少年的戒治問題出發,二十三年來從事福音戒毒工作,爾後因看見中國內地的需要,將觸角從香港延伸至福建、河南,甚至安徽等地。台灣的宗教團體募款能力相當龐大,但截至目前為止,卻沒有任何一個較具規模的民間NGO組織,願意登高一呼,為台灣的愛滋兒童與青少年設置養機構並爭取相關權利。
2006年,我追蹤報導了台灣關愛之家的一位愛滋男孩家家(化名)被台北市某小學拒絕入學的處境,因而獲獎,當時的心情非常複雜,喜的是愛滋議題在台灣社會被媒體看見,憂的是台灣的愛滋寶寶亦隨著毒癮者的急速攀升而與日俱增。
到了最後,關愛之家與教育部以及校方高層斡旋的結果,家家依舊未能順利爭取到就學權,在各種龐大的壓力之下,家家悄悄地轉學了,目前在一個森林小學就讀,但令我擔心的是,家家很快就要升上國中了,到了那個叛逆的時期,他需要的不再只是飲食與衣物的基本照顧,屆時他是否願意乖乖吃藥,又有誰來好好引導他心理與生活?
在台灣,因為吸食毒癮感染愛滋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在他們大多數人的生活經驗當中,從國小五六年級至國中開始就接觸毒品,沒有機會繼續教育,原生家庭功能失調,更沒有謀生能力與意願,往往在吸毒、戒毒、坐牢的生活中輪迴,寶貴的青春就如此消逝。
香港基督教正生會籌設的正生書院,提供了毒癮青少年一個重新開始的管道,在這裡入住的兩年半期間,不但可以繼續學習取得學籍,不使課業中斷,也可以習得一技之長,繼續參加升學會考進入高中或大學,或是出社會找到一份適合的工作,大家的共同點,並非全部信仰基督教,而是在人生轉折處稍加停頓、重心定位,進而自食其力,從心改造,重新出發。
在台灣,目前戒毒機構大多以宗教情懷出發,大多數是以基督教(如晨曦會),或是佛教團體與組織自行發展的戒毒機構法,但並未如同香港般,針對需要戒治的毒癮青少年,創建一個「以人為本」的戒毒、求學雙軌並行制的機構。
偶然提及夏天拜訪香港正生書院校長陳兆焯的經驗,談到希望邀請他們來台演講的想法,經由連繫,沒想到竟出奇的順利,在台灣智庫林淑娥主任的協助下,今年九月二十六日,由台灣智庫正式邀請創辦正生書院的行政總裁林希聖先生,以及正生書院校長陳兆焯先生,來台進行「如何以教育事務創新經營社會企業」的專題演講,在座的CEO們無不聚精會神地,觀看由香港正生書院戒毒青少年自行拍攝的錄影帶,並分享林希聖與陳兆焯如何投入福音戒毒工作,以及從教育立場經營社會企業之路。
「與其說『社會企業』,不如說『公益企業』來得更為明確」,林希聖為「社會企業」的定義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你們做了那麼多的事情,卻如此低調?」我對年逾半百、被公認為「開荒牛」(cowboy)林希聖,以及從事福音戒毒教育工作長達十三年的陳兆焯說出了自己的疑惑。「因為我們認為,每一分錢,都要花在需要的地方,所以不花錢做宣傳,在香港,大多是傳媒主動來找我們訪問。」
在香港正生書院的辦學經驗中,我看到的不只是福音戒毒如此單純的宗教情懷奉獻與付出,而是對於生命的深度反思與回饋,以及對人以及生命價值的尊重。
多麼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台灣的毒癮青少年們,可以在類似「台灣正生書院」的戒毒機構安住,戒毒並繼續學業,而台灣失去父母或家庭照護的愛滋寶寶們,不再因感染法定傳染病被育幼院拒收成為「小人球」,並可以享有快樂成長,順利上學的權利。
學校孩子快樂玩耍。圖片提供:周富美
「把握當下,珍惜現在,看見需要,努力實踐」,這是我在河南偶遇正生愛之學校,在香港拜訪正生書院校長陳兆焯,以及在台灣聆聽香港基督教正生會行政總裁林希聖先生的分享之後,在兩位夢想實踐家的身上,看見正在改變生命的力量,一場向內在探索的寧靜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