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婷鈺( 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 緬甸貧童助學專案負責人)
記得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曾有過不想上學、唸書的記憶嗎?
我現在明白了,這樣的記憶對於世上許多孩童來說,是其極奢侈的。當大聲唸書成為一個孩子唯一的夢想;當有一支鉛筆能夠寫字成為一個孩子最想要的禮物,人們還能夠視若無睹嗎?
這一大群孩子,來自緬甸,一個在內戰之前曾經物產富庶,天然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國度。由於超過60年的內戰,境內的少數民族區域,飽受戰火及生靈塗炭,一直到了今天,依舊有人們攜家帶眷,跨越泰國和緬甸的邊境到泰國的最西點,最靠近緬甸的美索鎮(Mae Sot),冒險遊走泰國法令限制的邊緣,非法到泰境求生存。
超過百萬的緬甸移住人口中,有大量的孩童是隨著父母來到泰境,或是在泰境出生。估計有超過10萬名的15歲以下的孩童,他們隨著父母到處打零工,或是待在路邊臨時搭建起來的簡陋住所。
為數眾多的孩子,有時頭頂著一籃青菜到處兜售;有時在鎮中心拎著大麻布袋,撿拾回收物;有的時候就站在便利商店旁,等著過路人給一些零錢。她們的蹤影,可以輕易的在泰緬邊境街道上被看見。
由於和泰國語言文化上的差異與政治上尚未明朗的身份問題,這群緬甸孩子,基本上是被拒絕於泰國正規教育體系外。絕大多數緬甸家庭也負擔不起孩子赴泰國學校就讀的花費,因此這些孩子大多數走上了失學、輟學的命運。同時,因為這群數量龐大的孩童,讓緬甸社區也開始自立開辦一間間的「緬甸移民子女小學校」(Burmese Migrant Schools),嘗試給這群孩童一個學習的機會。
目前在美索有將近70間學校。各學校的主要敎授科目為:緬甸文、克倫文、英文、泰文、數學、自然科學、地理、勞作、歷史等。但師資嚴重不足,造成各校教授科目不一,且流落異鄉和族群多元的緣故,多語教學和學習更屬常態。主要以年齡3-19歲的孩子為主,人數從30-400人都有,各學校之間的差異很大。
這種在泰國境內屬於社區自辦性的非正式教育,並非屬於泰國正式教育體制內,多數只提供托兒所到小學教育的學習,少數學校提供國中以上的教育機會,學制呈現著極不明確且不穩定的狀態。因此,孩童即使完成這些學校的課程,也沒有機會拿到被泰國或緬甸政府認可的文憑。
但是對於一群根本沒有機會接觸書本的孩子來說,能夠免於烈日下工作、街道上叫賣的生活,而有個地方能拿起書本朗讀,已經是一件相當難得的事;我在定期學校訪視中,看見的是孩子們學習不懈的態度,和滿滿的喜悅。
這些緬甸小學校的教案和教材,目前是由當地團體和國際組織所研發,並提供長期師資培訓活動,然而教師因缺乏合法身分造成流動頻繁。學生混齡學習的情況是常態,這是因為教育機會的缺乏造成許多孩子長期失學。教師們在日常的教學之餘,仍須擔負起處理校務的工作,如維持學校的清潔、繳費、接送孩童、張羅孩童的午餐、照顧孩童其他需求等。
這一群自發的教育工作者,為了孩子們所付出的心力,是相當令人動容的。許多老師們都有過白天去賣菜,賣到了錢,拿去買鉛筆或粉筆供孩子學習的經驗;或是本身長期將社區合力提供的微薄薪資捐出,為的是無法眼睜睜看著孩子的教育,受到一刻的停頓;也四處奔走,尋找外界的援助,為的是希望教育能夠改變這群孩子的未來。
目前小學校的存在,在泰國政府方面是屬於非法經營的學校,常遭到取締或勒令其關閉的情況。但另一方面,因為教育組織的居中協調,讓緬甸小學校得到了喘息或延續下去的希望。然而,在泰國政府教育經費無法顧及此地小學校教育,以及緬甸軍政府持續的壓迫而讓緬甸孩童無法回歸母國享受正常教育之雙重困境下,緬甸小學校正在非法與合法的繩索之間來回擺盪,嚴重犧牲掉了孩童的教育基本權利。
更因為近來的米糧、汽油價格大幅上漲,直接讓這些原本已經運作艱難的小學校遭受到巨大的衝擊,許多學校現在正面臨著無法提供食物和水給孩子、無法接送孩子來到學校學習的困境。
教育是每個小孩的基本權利,這樣一個簡單的需求在此地卻是顯得如此艱難。從緬甸小學校的誕生到發展,我見到了許多來自現實與資源上的限制,但也見到了基本教育精神在此繼續延續的強大力量。
特別是,當地緬甸友人們雖面對重重困難,仍致力尋找可行的對策與穩定的資源,持續堅持社區自助辦學,捍衛孩童基本教育權益的理念。
因為我們始終深信,教育,應該無所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