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素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班)
人權是一普世的價值,但在推動此一價值的實現上,不同的國家所採取的策略與方式各有不同,同樣地,所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也有所不同。然而,瞭解這些不同的挑戰與經驗,在我們思考人權教育上,卻可能刺激不同觀點的產生。因此,我們以接連兩期的人權論壇來討論拉丁美洲之人權教育在推動及實施上的一些相關重要議題。
就地理位置而言,拉丁美洲幾乎是台灣在地球上的對邊,再加上文化交流非常地少,這樣的陌生感也就更進一步地強化了距離的感受,因此對台灣的多數人而言,拉丁美洲意味著一個遙遠的國度,朦朧且模糊。
所謂拉丁美洲指的是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這其中包括了北美洲的墨西哥、中美洲、迦勒比海各國以及南美洲。這塊區域中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曾經受到西班牙、葡萄牙與法國等「拉丁語系」國家長達三百年的殖民,因此稱為拉丁美洲。尤其是西班牙更是此區域中多數國家過去的殖民國,因此西班牙的文化對於當地有著深刻的影響,這一點從多數國家皆以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以及天主教乃是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可見一斑。換句話說,拉丁美洲雖緊鄰美國此強勢文化大國,但在社會結構與文化的許多面向上卻是深受著海洋那一端的歐洲所影響。
拉丁美洲的各國的獨立運動自十九世紀初期便已開始,然而在建立了獨立民族國家之後,卻往往由於軍人干政而淪為軍事政權,尤其是在二十世紀初,幾乎所有國家都處在政變不斷的軍事政權輪替之中。但在一九八0年代左右,第三波民主風朝野吹到了拉丁美洲之,許多國家便紛紛建立了民主政治制度。然而,民主制度的建立並不意味著民主政治的成熟運作即可順利到來,而如何在一顛躓過程中,穩固其民主政治正是拉丁美洲目前的所面臨的重要挑戰。
一、拉丁美洲的社會結構特色
在歷經長達三百年的殖民歷史,以及獨立運動後一直飄搖不定的政治、經濟情勢影響下,拉丁美洲的社會有著幾項重要的社會結構特色,這些特徵為其人權教育實施上的重要背景。
1 、民主轉型中軍人對於政治的嚴重干預
拉丁美洲自十九世紀初起陸續脫離殖民宗主國的控制後,便致力於建立起民主立憲制度,然而,拉丁美洲的民主政治卻一直相當脆弱,往往在建立起相當民主程度的政體之後,又再次墮入威權政體之中。而在此震盪過程當中,軍人發動政變以干預政治事務的事件屢有所聞。每一次政變便對於整個國家造成一次傷害,因而使得民主政治發展的成果無法順利地累積。在某些國家的例子中,即便成立了文人總統的政權,但掌握實權的卻往往仍是軍人。我們甚至可說,打開拉丁美洲的政治發展近代史,幾乎就是一部軍人干政史。
在軍事政權中,恐怖鎮壓的行動成了鞏固政權常見的手法,而在這樣的高壓統治下,恐懼便成了政府順遂其統治的重要機制,也正因為恐懼,因此人民普遍對於政治事務抱持著疏離的態度。而此一疏離的態度也正是拉丁美洲實施人權教育時的一大障礙。
2 、經濟發展貧乏,貧富差距大
拉丁美洲在政治上的不穩定,對於其經濟發展產生了直接且重大的影響。從獨立戰爭至各種內戰,損耗了國家許多重要的資源,也使得各種經濟活動呈現停擺。這大大地影響了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又加上跨國企業之經濟霸權的介入,使得拉丁美洲的工業發展成為只是為了滿足核心國家的需求,而無法培植出具高產值的企業體系。於是,在不斷地向國外舉債的情況下,導致在一九八0年代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次的經濟危機,拉丁美洲在接受國際金融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進會、世界銀行等)的協助時,也同時受到這些國際金融組織所主張之具自由主義色彩經濟思想的影響。
在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貧乏中,同時產生的另一項重要社會結構特徵為嚴重的貧富差距。除了極少數與跨國企業掛勾合作的資本家或是地主之外,大多數的人民都生活在極端貧窮當中,例如,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資料顯示,在宏都拉斯有 40% 人口每日的生活費在 1 美元以下,為拉丁美洲國家最低。而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在拉丁美洲,人口中最富有的 10% 擁有著全國總收入的 48% ,而最貧窮人口的 10% 卻只佔有 1.6% 。此一貧富差距的數字在富裕國家中,一般而言分別為 29.1% 和 2.5%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拉丁美洲社會中貧富差距的嚴重性,難怪《經濟學人》雜誌會將貧富差距稱為拉丁美洲「揮之不去的詛咒」( a stubborn curse )。拉丁美洲之貧富差距的問題是如此的嚴重,因此如何改善貧窮生活也就自然地成為人權教育中的一項主軸
3 、天主教影響力量大
自十六世紀開始,西班牙便從他們的國家將天主教帶至拉丁美洲,大多數的人都成了天主教徒,因此,無論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或是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上,都受到了天主教的影響。
尤其特別的是,天主教在拉丁美洲的發展受到了當地社會的影響,因而在一九六0與七0年代創造出天主教中一特殊的教義支派,也就是解放神學( Theology of Liberation )。解放神學的興起背景為:許多拉丁美洲當地的天主教徒對於各國中所存在之政治經濟結構的不公義感到相當的不安,因為在威權壓迫下的人民,自然地會來到教會尋求道德與精神上的指引。然而,原有的拉美天主教會並不鼓勵人民去改變現存體制。但是,一旦支援既存體制,那麼就等於成為壓迫結構中的共犯。於是,一些具有反省力的教徒,興起了解放神學運動。而此一解放神學也經由天主教對於人民的影響力,進入了人民的觀念之中。
二、影響拉丁美洲人權教育的相關思想基礎
上述的社會結構特徵對於拉丁美洲的人權教育政策有著深刻的影響,而這樣的特徵也反映在下述的人權教育思想基礎之上:
1. 「全民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 popular education )的思想乃是受到具有拉丁美洲特色的「全民教育」運動所影響。全民教育派拒絕從上而下的標準知識,主張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是那些來自於一般貧窮民眾生活經歷中所反映出來的知識。因此,全民教育重視更深入地瞭解大眾的生活,從他們的經驗出發,便進而達到社區團結的目標。
全民教育的出現反映的是在貧富差距過大之下所產生的教育需求。有理想的改革者希望透過教育來縮短這樣的差距,例如在一九二0至三0年代,巴西政府便希望採用美國杜威的課程理論來開展全民教育,但可惜並未成功。直到後來的弗瑞雷( Paulo Freire )才成功地帶動了拉丁美洲的全民教育運動風潮,甚至影響了世界上的許多其他國家。弗萊雷認 ? ,教育的目的在於解放,讓貧窮的民 ? 能夠瞭解到自己的生活境況與整個社會結構有關,因此進一步要透過教育去改變社會。這樣的全民教育具有著濃厚的政治行動意涵,因此也強調要人民團結一致,強調友誼、奉獻、寬容等。而在課程上便主張要按照民 ? 的實際地情況來安排課程。
由上述觀點出發,全民教育提出三項重要的教育改革主張:一是加強教師培訓,幫助教師去瞭解貧困學生的社會背景。二是實施地方分權的課程,以符合地方文化的內容為課程。第三,則是重視基礎教育。此一全民教育思想已在拉丁美洲中成為各種教育的重要基礎,當然也包括人權教育。
2. 「解放神學」思想解放神學從馬克思主義那裡取得了思想的啟發,這尤其是表現在其中的兩項重要的特點:一是重視經濟生活對於人類存在的影響,另一項重點則是強調實踐( praxis )。他們以 “ 出埃及故事 ” 為解放的範本,宣稱上帝不只主動干預人類歷史,並且是站在被壓迫者的一邊。解放神學認為在整個拉丁美洲社會中,最為嚴重的壓迫莫過於貧窮,因為此一貧窮的生活現實狀況,將更進一步的影響到其受教育、個人自我實現的可能。而這樣的處境與整個拉丁美洲位處第三世界之經濟結構位置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解放神學強調應解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共犯結構,以尋求將廣大的民眾自貧窮中解放出來,解放神學的這些思想對於拉丁美洲的人權教育有著深刻的影響。
除了前述的思想之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新自由主義 思想對於人權教育的影響。如前所述,在一九八0年代之後拉丁美洲各國在國際金融組織的支持下,實施了以新自由主義為基礎的相關經濟政策。此政策取向將財富分配上的差異視為一種理所當然的現象,主張政府大幅地從許多經濟事務中退出,此外,許多公共服務如教育、衛生、電子通訊、道路修築等都轉由民間企業承接。簡言之,在此新自由主義中,市場被加以崇拜,並扮演著社會規制的角色。因此,雖然新自由主義並未對於教育提出明確的學說與觀點,但其強調教育應為經濟活動提供服務,也就是重視個人在市場上所作出之貢獻的想法,卻在拉丁美洲推動人權教育時產生了左右其走向的影響力,此一影響在我們之後檢討拉丁美洲人權教育推動上的阻礙時將有所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