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山大學】廢死不可?網路新聞媒體建構的死刑論述
2020-05-13
論文名稱:【國立中山大學】廢死不可?網路新聞媒體建構的死刑論述 |
作者:周頌宜:Sung-I Chou |
出版年:2018年 |
學位類別:碩士 |
摘要: 廢死一直是臺灣司法改革的目標之一,同時也是台灣人民關注的重大社會議題,相關報導屢見不鮮。隨著傳播科技的進步,網路媒體報導死刑議題的方式漸趨多樣化;同時,網路媒體的即時性與互動性帶來媒體結構的改變,使得閱聽人可以在網路上與媒體對話。在網路媒體中有關死刑議題的相關論述,係透過各方權力角逐而成,包含臺灣文化的道德觀、國際提倡的人權觀、司法體制改革等,進而形成諸多定義死刑議題的論述。本研究主要關注兩個研究問題:(一)網路媒體運用何種論述策略來建構死刑議題?(二)網路媒體在死刑論述的建構中,蘊含何種的價值體系與意識形態? 本研究綜合Michel Foucault與Virgil van Dijk的論述分析方法,探討死刑論述在網路媒體的場域中如何被建構出來,以及其背後所隱含的意識形態。本研究以近兩年引起社會關注的北捷隨機殺人案做為界定新聞樣本選取的時間範疇,蒐集2014年5月21日至2016年6月10日兩年間,〈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風傳媒〉、〈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等三家網路新聞媒體的死刑新聞與評論共87則,加以分析,以釐清網路新聞媒體形塑死刑議題的方式及其蘊含的價值體系。 本研究發現,在廢死議題的建構上,網路新聞媒體多以人權價值為核心論述,其中包含四大論述策略:「生命是至高無上的權利」、「死刑是不人道的處罰」、「死刑強化階級和種族間的不平等」、「死刑誤判導致錯殺」,圍繞著以人權為中心的價值體系,進而強化廢除死刑的正當性。另一方面,在挺死議題的形塑上,網路新聞媒體主要以道德思維為中心價值,其中包含兩大論述策略:「道德規訓下的公平正義」、「一命償一命的應報觀念」;一方面鞏固臺灣社會的傳統道德觀,另方面強化死刑維持既有社會秩序的功能。 此外,透過本研究對於死刑新聞的檢視,可以發現在新聞文本中,網路媒體並未扮演中立的論辯平台,反而成為一個分化不同意見的角色。網路媒體在報導死刑議題時,為了提高新聞的點擊率或閱覽率,清楚劃分支持死刑與廢除死刑的意見,塑造出兩者之間的對立,並激化彼此的論點與立場。媒體因此失去教育社會、守望問題的功能,不僅無法釐清與反思死刑議題的爭議,更無法建立起支持與反對死刑兩方陣營的溝通橋樑。 以本研究的結果作為基礎,期望提供未來相關的研究與實務建議。在研究建議方面,包含:訪談研究、閱聽人研究、內容分析法、影音文本研究、網路媒體與民意的關聯性研究。建議未來研究可納入上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方向,進一步捕捉死刑議題的全貌。在實務建議方面,首先,網路媒體可透過全球性及資料搜集的特點,針對一新聞事件,盡可能將完整的資訊傳遞給閱聽人。其次,政府應正視司法改革的問題,逐一審視制度上的缺失,以減少社會的對立與撕裂。最後,廢死團體在引用專業人士的背書與研究的同時,應以大眾理解的方式來說明其論點,進而達成社會中有效的溝通、開拓更寬廣的論述空間。 |
出處:國立中山大學 |
相關網站: 網站連結(另開新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