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陣容
1951年,綠島的海岸出現了第一批遭到國家暴力隔絕孤立的政治受難者,島民可能無法想像,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們原先居住的小島將受到白色恐怖介入,原先傳承自祖先的生命經驗,也被近二十年蓬勃發展的觀光產業所取代。遊客來到這座美麗的小島,是否能夠感受到島嶼住民原初的生命力?而除了白色恐怖歷史和觀光產業之外的綠島,究竟是什麼樣子?
這個月的 #導覽員選書,要來介紹第一本建構 #綠島地方文學 的散文《狀元地》,本書的作者,就是本次體驗營將帶領學員進行路上觀察的綠島人 #李基興 校長,而協助潤稿的 #李家棟 老師,也會在前導課程分享和父親合著的過程趣事。
《狀元地》一書,共有18篇散文仔細描寫綠島的風土人情。以位於小島東側,日出之地的大湖村為起點,從這座貧瘠小島上少數能孕育稻香、滿足島民生活的田地 #狀元地,帶領讀者一一看見島民的生命姿態與樣貌。文中描寫了農耕、捕魚、掘井、牽牛、建廟、做菜⋯⋯等日常經驗,我們可以從李基興校長童稚時期的記憶裡見證其父祖輩的生活辛苦,也在字裡行間中發現「日常」具有著不可抹滅的獨特性。
例如,體驗營必定會享用的美食 #芡粿,在書中是這樣描寫的:
「將在來米和花生在石磨上研磨,磨好的粉漿叫做『豆頭』,潔白的在來米漿裡羼入花生,混合成一股淺淺愉悅的纖細咖啡色調,米與水的比例要拿捏得當,豆頭不至於過稠或過稀。再從家家戶戶都栽上那麼幾株的九層塔上,挑選頂端嫩葉,切碎以後拌入豆頭裡,再加入一點鹽;用湯匙舀起,倒入熱油鍋中剪成一塊塊圓形小餅,等到煎製兩面金黃『恰恰』之後,便完成全村老是最愛吃的『芡粿』。」(頁106)
雖然整段只是在描寫美食的製作流程,但從字裡行間細膩的口吻中,可以看見作者對食物的用心。對於細節的仔細描寫,使得這本書不只是地方民俗的紀錄,更顯現了作者對綠島生活的真摯情感。
書中亦有短短的篇幅提起與政治受難者的互動:
「大湖人會撿來美麗的小貝殼,按顏色、尺寸分別放在火柴盒中,監獄的受刑人會出來收購這些小貝殼,一盒一塊錢,算得上很好的價格。然後透過他們靈巧的心思及雙手,慢慢拼出千百幅風情各異的圖畫來。圖中訴說著早期墾荒的歷史,或者反映日常、或者寄託思念。」(頁237)
政治受難者製作的貝殼畫材料,成為大湖人的生計來源之一,雖著墨不多,但更令人好奇,綠島人對這些突然踏上小島的政治受難者,有什麼樣的看法或互動呢?
李家棟老師在新書發表會時,提起他和父親合作寫書的初衷:
「對於綠島,除去眾所皆知的『監獄』、『觀光勝地』、『海底溫泉』之外,眾人對於綠島的了解,僅止於碧海、陽光、監獄。綠島人的面貌,一直是模糊的,隱藏在白色恐怖、觀光之島的背後。即便綠島儼然已是國內數一數二的觀光勝地,可所有人對於綠島的了解,卻都是由外人所構建出來的。
從我的理解而言,綠島的話語權,不但跟政治的白色恐怖連結,也掌握在外人的手裡,並不是說那些東西不屬於綠島,而是我認為,綠島的日常,在歷史事實的背後,其實是被掩蓋的、面目模糊的。似乎沒有人關心這群島民怎麼過生活,怎麼思想的。」
第十屆青年人權體驗營不只將注意力放在白色恐怖的歷史上,更希望能夠看見在新生訓導處出現前後的綠島,那個屬於洪荒年代的生命記憶。
延伸閱讀
國藝會線上誌|父與子合寫的綠島早年風情畫:李基興、李家棟《狀元地》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環礁裡的提琴◎李家棟
前導課程
時間|2021年7月24日(六)至7月25日(日)
地點|因應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延長至7月26日,調整為 #線上授課
體驗營
時間|2021年9月9日(四)至9月12日(日)
地點|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