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雲】戰後臺灣與戒嚴的實施
2021-11-10
教案名稱: 【教育雲】戰後臺灣與戒嚴的實施 |
設計者: 宋珀源(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 |
摘要: 民國三十四年戰爭結束,中華民國接收臺灣,臺灣民眾在遭受日本殖民統治後,又得以回歸同文同種的中國,大多抱持著歡欣鼓舞的心情,並且對所謂「祖國」懷有極高期待,一心熱烈歡迎祖國的接收和到來。然而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造成與中國社會文化的隔閡差距,終究還是逐漸顯現,人民先是感受到所謂「祖國」統治臺灣的心態,竟和異族日本的殖民統治差不多時,疑惑油然而生;緊接而來的,是行政長官公署政策失當、效率不彰、用人不公,官員貪污枉法,軍警素質低落、風紀敗壞,社會物資缺乏、通貨膨脹、生活困難,臺人的失望和不滿遂逐漸增高。民國三十六年,臺灣民眾從失望到絕望的不滿心情終究正式引爆,成為大規模的民間反抗與衝突,「二二八事件」爆發,各地雖然先後出現處理委員會,試圖處理善後、維持秩序,並進而提出政治上的改革要求,臺灣行政長官陳儀表面答應接受處理委員會的要求,實際上則是已經請中央政府蔣中正派兵來台;3月初政府軍隊陸續抵達,展開強力的軍事鎮壓和掃蕩,各地均出現任意逮捕和屠殺的現象,在軍事鎮壓之下,臺灣各地恢復平靜,但接下來的恐怖清鄉行動,使得許多臺灣社會菁英和一般民眾,不論在身家性命各方面,又遭受到重大的傷害。另外隨著國共戰局的惡化,民國三十八年5月,政府也同時頒佈「戒嚴令」,以維護社會治安和穩定臺灣局勢為名,將臺灣帶入戒嚴狀態,接著並發佈各項法律和命令,臺灣人民的自由與人權從此遭受長期剝奪。民國三十八年底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在「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和「戒嚴令」的強大桎梏下,臺灣政治形成「黨國體制」和「威權統治」,不僅憲法的架構和精神遭到破壞,連憲法賦予人民的自由和基本權利,也大多遭受剝奪和限制。 |
類型: 國中 |
類別: 主題式 |
分類: 民主政治 |
相關網站: 網站連結(另開新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