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南榕基金會】從「人到底是誰殺的」看媒體辦案與司法人權的演進與困境
2021-11-15
教案名稱: 【鄭南榕基金會】從「人到底是誰殺的」看媒體辦案與司法人權的演進與困境 |
設計者: 陳易騰(桃園市中興國中)、葉芊彣(台北市萬芳高中)、薛永誠(桃園市振聲高中) |
摘要: (1)本課程教學方法上非常多元,除了參訪外,有老師事前事後清楚的說明講述,並透過自拍影片引起學生的動機(以校園空間為拍攝地點讓學生身歷其境),而為了使學生在參訪時專心在參訪時能專注,也特別設計了參訪結束前的有獎徵答活動,讓學生在參訪時能有動機並抓到重點,另外本課程的教學資源結合民間司法會及法院判決書等媒體專題報導影片,讓學生不只知道蘇建和案發生什麼?而是能有當時檢察官訊問的錄音檔等,讓學生更深入體會正當法律程序與無罪推定的重要性。 (2)本課程透過生活中常見的素材,如媒體公審、未審先判,經常透過行車記錄器或部分錄影畫面就妄下定論,在法院未經審理即先大肆批判,對當事人造成莫大傷害,這無分學生在哪個地區,一定都有此生活經驗,且媒體的扭曲也常造成社會民眾對很多事人云亦云,本課程希望透過現今媒體的現象做為素材引導學生思考人權的意義。另外也透過法院的參訪,讓學生實際感受法官開庭,是否有落實正當法律程序與無罪推定原則,並透過法院的錄影錄音等規定去說明,這些規定都是為了落實程序正義,且都是經過很多血淋淋的案例才一步一步演變,也引導學生去看過去台灣對司法人權的漠視,以古鑑今,並體會人權的保障的意義,另外許多媒體常會帶風向,讓民眾以為人權保障是在保障壞人,但誰來認定是壞人?難道所有被指控的人都是壞人?以此回頭引導學生反思,程序正義的保障究竟是保障壞人還是保障任何一個可能在法律上被指控的人?另外也將電視新聞常批判法院都脫離社會觀感進行探討反思,到底法院的判決是否要以社會觀感作為依據?如果法院調查就是沒有證據,可是新聞媒體指證歷歷,那法官要依照社會觀感還是依照證據?本課程透過這些常見的議題與人權議題與兩公約結合,融入課程設計。 |
類型: 國中 |
類別: 其他 |
分類: 媒體識讀 |
相關網站: 網站連結(另開新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