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南榕基金會】愛與憂愁的展演─戒嚴時代的人權表象
2021-11-12
教案名稱: 【鄭南榕基金會】愛與憂愁的展演─戒嚴時代的人權表象 |
設計者: 許晴茹(莊敬高職)、沈宛瑱(莊敬高職) |
摘要: 本次教學以教師闡述白色恐怖所產生的「文化」現象做為建構課程脈絡的支撐課程的主要架構,同時以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的參訪作為連結課程的血肉,並以學生的分享作為觸通各處神經元,這三者的相互交織而搭建成一個生命體系。除此之外,本教案從白色恐怖時代所產生的現象與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的兩期特展「遲來的愛」與「獄外之囚」從二者中了解白色恐怖時代人們的愛與憂愁,此即本教案「愛與憂愁的展演」的產生緣由。 本次教學內容雖然以認識台灣人權發展歷程為主軸,但是由於授課的對象為馬來西亞與越南的僑生,因此在教學上為了配合僑生的華文程度與先備知識,以及加深學生對於台灣近代歷史發展的印象,故本次教學以社會領域與語文領域協同教學課程及參訪教學呈現之:先是由語文領域的授課教師教授僑生關於「人權」相關的字詞與語意,使僑生了解「人權」的真正意涵。之後,再由社會領域的教師講授台灣人權發展的歷史,同及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的參訪,透過影像與實體讓僑生更能瞭解台灣近代人權發展的演進。最後,透過「遲來的愛」與「獄外之囚」的特展,融合歷史與語文領域的教學,以劇本賞析的方式,讓受難者與家屬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讓僑生更能感受白色恐怖時代人民的想法與時代氛圍,並從他人的生命故事中了解自己,使學生有所省思,以確立自己的目標,並建立良善的人生觀。 本次教學以淺顯易懂的說故事並搭配圖片的方式闡述台灣人權發展,同時授課教師以生活經驗分享為主題切入點,以白色恐怖時代所出現的文化樣態做為表達台灣人權演進的主軸。如此以簡單的語法建構清楚的脈絡,正是本教案所欲呈現的。 本次教學就社會學角度而言,由於現代社會多元且網路媒體發達,人們可以透過更多的管道抒發情緒與言論,加以目前的學生自我意識高漲,有許多另類與不同見解。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多發表言論的同時,也鼓勵學生說明台灣與自己國內不同的文化現象,更鼓勵孩子站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並從各中領略事務的多元面向與豐富性,從此處使得學習者明瞭傾聽不同聲音、尊重差異與多元的重要性。 本次教學選材係以台灣「白色恐怖時代」做為人權發展的教學主題。「白色恐怖」一詞溯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保守派對革命分子大規模鎮壓與屠殺。相同地,戰後台灣在國民政府的統治下,為了鞏固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統治基礎,並達到一黨獨大的專制體制與控制民眾思想,先後頒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戒嚴令」以箝制民眾的言論、出版、集會等自由,在這個時期許多民眾因此被扣上「匪諜」的帽子遭受迫害,就此台灣也進入長達數十年的白色恐怖時代。白色恐怖時代是台灣人權發展史上重要的篇章,也是開啟民主與自由重要的里程碑,故有敘述之必要與價值。 |
類型: 高中 |
類別: 其他 |
分類: 人權教育 |
相關網站: 網站連結(另開新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