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的感受因人而異,尊重隱私就是尊重差異!
2022-05-25
廣播電台:中央廣播電台 台灣之音 節目名稱:央廣部落格-純在主義 節目主持人:李正純 與談者:高榮志律 廣播電台:中央廣播電台 台灣之音 節目名稱:央廣部落格-純在主義 節目主持人:李正純 與談者:高榮志律師(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委員) 一、每個人對隱私的感受,不見得會完全一樣 主持人(以下簡稱「主」):隱私的範圍是非常廣的,其實有很多事物都是屬於「隱私」的,但卻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不過,每個人對於「什麼是隱私」的認知,是有很大差異。也許你覺得某件事是「屬於隱私」的事項,而我卻可能覺得不是。舉例來說,在印名片的時候,有很多人不希望把自己的行動電話號碼印在名片上,覺得這是個人的隱私資料,認為若是工作上的聯繫,使用公司的電話聯絡就好,但又可能有很多人認為自己做的是服務業,因此希望客戶能二十四小時、隨時隨地都可以找到自己,所以覺得手機號碼根本不算是隱私,而願意印在名片上,這是一種認知上的差異。今天我們就先來談一下繪本,從一隻小魚的故事來看,人們對於與「隱私」有關的事項,到底為什麼會有認知上的差異?這故事是怎麼說的呢? 高榮志(以下簡稱「高」):繪本故事中的小魚「潔西」和她的毛毛蟲朋友「毛毛」個性都是比較特別的,比起其他的小魚和毛毛蟲,他們兩個更需要有「獨處」的時間、更需要有自己的空間。而在現代社會裡有這種需求,並會表現出自己有這樣需求的人可能會越來越多,因為以前受到傳統社會的約制,可能比較不被容許有這樣的需求。在繪本裡,毛毛跟潔西講了他的成長的故事,毛毛從小是在一個罐子裡長大,而這個罐子擠了很多隻毛毛蟲的,大家就這樣生活在一起,毛毛有一個哥哥叫做大毛,大毛很喜歡在很擠的地方生活。大家如果可以看到繪本的話,就可以看到很多隻毛毛蟲在罐子裡擠來擠去的樣子,而圖片中大毛的表情是很開心的,但是毛毛的表情就很痛苦。大家可以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就會有這種體會,有的人在大家庭裡成長,周遭就有很多叔叔、伯伯、阿姨的親戚們一起生活,而有些家庭的人口很簡單,可能只有兩三個人;有的人喜歡很多人、熱鬧,有的人卻很害怕有這麼多人、而比較喜歡清靜。故事在這裡其實是要告訴我們,雖然大毛和毛毛是親兄弟,也在同一個空間(同一個罐子)裡面成長,但是兩個人的反應和想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同時也在說明,即使是在很擁擠的大家庭裡成長的兄弟兩個人,都可能有截然不同的需求與感受。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等一下會談。 毛毛接著跟潔西說,他的哥哥大毛很喜歡在那個環境生活,但是毛毛卻一直想要趕快離開那個地方,他就是喜歡一個人過日子,可以到處飄來飄去,也沒有人來打擾,這樣他才覺得愉快。這時潔西發現她跟毛毛對於很多事都有相同想法,潔西也回想魚群裡其他的小魚,他們的想法都和潔西不一樣,尤其是我們之前有提到的「莉莉」,她是魚群裡的老大姐,潔西有講到她的經驗,有一次有一條鯊魚來襲,莉莉就叫大家趕快躲起來,莉莉認為小魚們就是要聚集在一起才安全,但是潔西就覺得很奇怪,除了安全原因之外,小魚們其實本來就很喜歡集體行動,但是她卻沒有辦法理解為什麼一定要聚集在一起?而且每次潔西獨自出去,回到魚群裡時,其他的小魚們就會把她圍起來問:妳是不是又跑到秘密基地去了?妳到底做了什麼?為什麼不能帶我們一起去?這時的潔西都會覺得很難過,她不懂為什麼小魚們要問這麼多的問題。這裡面出現了幾個人物:潔西、毛毛、大毛、莉莉和其他的魚群,這五種人其實剛好代表了社會中的五種角色,而透過故事,我們可以知道,每一種人對隱私的感受都不一樣。同時,這個教材的特色也在這裡表現出來,當爸爸媽媽把潔西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聽,而小朋友對故事和其中的人物有一定的掌握後,就會慢慢的去理解到,某個人可能是潔西、自己就是魚群,或自己是毛毛、其他的兄弟姊妹就是大毛,因此小朋友慢慢的就能夠在實際生活裡去運用出來,並體會到每個人想法可能會有不同。 二、立場不同,觀點也會不同 主:或者在不同的情況中,就可能會有不同的角色扮演,也許在這個時候自己是莉莉,可是在下一個狀況裡,又變成毛毛了,每個人可能都會變,而且有些時候是與自己隱私有關的問題,有時候可能是與別人隱私有關的問題。 高:比如說今天我是一個爸爸的立場,那跟小朋友相處的時候,爸爸可能就會比較像莉莉,為了安全的考量,會認為應該要像魚群一樣,大家聚集在一起;又如果是跟太太在爭執的時候,可能就變成了潔西,便會覺得:「不可以干涉我那麼多啊,這是我自己的空間和隱私。」不過,每個人對隱私的認知會有差異,除了是在不同的情況裡,其實原因很多,當然每個原因可能不一而足,不過也不外乎,每個人成長的經驗、特殊的經驗,不論是很好的、或是很不愉快的經驗,包括整個家族的背景等等,幾乎都是有關係。 三、尊重隱私就是尊重差異性 主:那當我們面對與隱私有關的議題時,是不是很難說誰一定對,或誰一定錯呢? 高:因為隱私是「個人」、「主觀」的東西,因此「隱私」講的就是一個「差異」,這部分其實就是我們這個社會蠻需要的認知。以前我們的社會、大環境要求每個人是同質性較高的行為表現或教育,把每個人訓練成一樣的,所以去看以前學校的學生,每個人是穿相同的制服、剪一樣的頭髮、戴一樣的帽子、背一樣的書包…等,但現在則是重視差異,希望每個人可以依據自己的個性、特質來成長、發展,以產生創造力的時代。 主:如果以學校來說,如果我是老師,當小朋友就一件事情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時,其實老師很不好管理,或是有很多個小孩的家庭,每個小孩對於隱私感受不一樣的時候,父母親也會很辛苦,例如這個小孩覺得他的日記是可以給老師或父母看,但是另一個小孩卻可能認為不可以給任何人看,那老師或父母在面對這個小孩時,要採取一個做法,而面對另一個小孩時,又是另一種做法,這真的很不容易。 高:你剛剛舉關於日記的這個例子,其實比較常發生在老師跟小朋友之間的角色上,也有點像「聯絡簿」可能會發生與隱私有關的問題。這個教材在課程中會不斷的提醒我們(教學者),在跟小朋友講「隱私」的時候必須要特別注意、並提醒小朋友:要小心,不要真的把需要保密的事情講出來。例如老師在學校上課的時候,可能會問小朋友有什麼隱私的問題時,應該要特別注意不要讓小朋友不要把他們家裡或父母真正的隱私講出來,因為一講出來就破壞了我們這個課的目的了,這可以讓我們或老師們做一些參考或想法。當老師把寫日記做為作業的時候,由於這個日記本是老師要改的,而日記的目的可能只是練習作文或讓小朋友去紀錄一天的生活,因此這時候就要提醒小朋友,有很隱密或需要保密的事情不需要寫,或教導小朋友想像一下,這些事情是不是爸爸、媽媽、親人、朋友希不希望你把這個秘密告訴老師?如果他不希望的話,你就應該替他保守這個秘密,而不應該把他寫出來;但是有的時候應該要寫出來,例如說一些安全上的原因。因此這時候寫日記本身、看與不看、寫與不寫,就不會是隱私的問題,反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是一個「隱私的教育」。 四、尊重差異性就是多元社會所不可或缺的寬容 主:為什麼每個人對於隱私的感受會有這麼大的差異?這可能跟每個人在不同的狀況裡,角色可能就不一樣,對於同一的事情就可能會有不同的判斷,他是當事人或他是旁觀者,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想法,我們也談到可能因為教育或生長的背景,可能就會影響到對於隱私的感受。那因為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可能就會用不同的方式來保護、或保持自己的隱私。 高:正因為每個人對於隱私的感受都不一樣,所以這裡要強調的重點在於,每個人要去認識、承認、瞭解這些不一樣,才有辦法去學習「尊重」。我們平常在說的多元、寬容、溝通、尊重、同理心,這些前提都是因為「有差異」,也是在認識「你和我是不一樣的」,而且常常是不一樣的。如果每個人都一樣的話,就會很好溝通,因為標準都一樣,很容易就可以達成一致的共識,但是現實生活中並不是如此。我們傳統的教育,可能會覺得「不一樣」就是不太好,但是實際的來看,每個人的差異點遠比共通點要來的多,所以不如反過來想,就是把原則變例外,例外變原則,其實原則上每個人是不一樣的,如果有一樣的話,反而是例外的情形。所以當承認了你跟我是不一樣的、小朋友跟父母親是不一樣的,那不只是角色不一樣,包括想法、經歷都會不一樣,對於權力、或隱私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然後再來談問題會更有意義。 主:那因為每個人對於隱私的看法有很大的差異,那有時候可能你會想保護你的隱私,可是也許我會覺得說這個根本不屬於你的隱私,所以我想要知道。就例如說,今天孩子從外面拿了一個東西回家,這時候父母親可能覺得這個東西來路不明,就要孩子交代說這個東西怎麼來的,可是孩子可能會覺得這是他的隱私而不想講,那像碰到這種狀況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高:這的確是我們常常遇到的困擾,小朋友覺得有自己的隱私,可是父母親認為不行,當然小朋友一定有小朋友自己的理由,而父母親也有父母親的理由,因此我們在推展「法治教育」要談的就是一個「思考」、「討論」的方法。法律要解決的其實都是這種問題,在權力或資源分配上產生衝突的,你有你的理由、立場、想法,我也有我的,大家拿出來一起談,所以法治教育要教導的是我們「要怎麼談(討論)」,然後「應該怎麼分」、「怎麼做一個決定」。 五、了解、並試著去接受「差異」才是一種常態 主:是不是讓大家都能取得一致性的想法?我們來界定好什麼是屬於你的隱私?什麼是不屬於你的隱私? 高:最理想的狀況當然是我們可以討論出一個共識,但是事實上常常不一定有交集,或是討論的時候會有爭執,這也是我剛剛說的,我們要去承認這是一個常態,這本來就是民主制度下的一個常態。如果我們希望採取的方式是「溝通」而不是「拳頭」的話,也真的想要建立一個理性的討論空間的話,就必須接受這個事實,我們的想法不一樣、立場不一樣而會有爭執,是一個正常的狀況。這可以同時反映到我們的生活,例如說有很多人其實「不會」開會,在會議中的會很害怕衝突,覺得應該以和為貴,因此很多時候沒有將問題討論得很精確,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去接受「不一樣」,再加上對於問題的思考能力不夠,如果在會議討論裡可以先把問題釐清,並且承認彼此有差異的情況下再來談,其實不必要的爭執就會少很多。 主:所以剛剛提的想要求得一致的標準或看法,確實是不容易,尤其是在大家都覺得自己想的是對的時候,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案例,需要有第三者來仲裁,看看到底是誰的看法是比較對的,也許你覺得這是你的隱私,或不是你的隱私,到底是我侵犯你,或你保護的是對的。 高:而且具體的情況也會很不一樣。例如我們剛剛講日記的例子,放在不同的脈絡下都會不一樣,如果日記是小朋友自己寫的,老師都沒有先說會看小朋友的日記,如果老師突然就問說「小朋友你們有沒有人寫日記?」,小朋友們也許會很天真,三十個小朋友裡面可能就有十個人舉手,那如果老師再說「老師為了你們好,你們把日記拿出來好不好?」,小朋友就說「好!」,然後就把日記拿出來給老師看,或許老師會認為這是為了小朋友好,老師的想法可能沒有惡意,但這還是一個侵犯小朋友隱私的行為,一樣是「看日記」的行為,但在這個脈絡下,意義又不一樣。老師規定每個小朋友都要寫日記,並且先說明這個日記是老師會改、會看的,所以應該要注意有一些可能是可以寫或不能寫的事情,或許小朋友還沒有能力判斷,這是最麻煩的地方,他不知道什麼該寫或不該寫,這就是一個機會教育了,因為小朋友很難做抽象的思考,老師就可以舉一些例子,比如說爸爸媽媽吵架、爸爸媽媽在哪裡工作…等,這種事情可能不用寫沒有關係,只要寫小朋友自己的生活狀況就可以了,例如小朋友自己最近在學校有沒有什麼困擾的事情,類似這些是老師基於教育責任應該要去關心的。 主:像我就很怕我女兒寫關於我的事情,她前幾天寫了她和妹妹吵架的事情,寫得還真的蠻仔細的,包括為什麼吵架的原因,還有吵完架之後她的想法是什麼,這就比較好,畢竟她沒侵犯我的隱私,這也透露出來,當你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也許認為只有和你有關係,但是當這一旦被揭露的時候,其實是可能會影響到別人、第三者的隱私,所以這時候我們就必須要瞭解到,每個人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是不一樣的。 高:如果每個人可以意識到「差異點」,當在涉及到「別人」的事物時,就會有更多思考,因為在涉及自己的時候,你自己同意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涉及到別人的時候,就要去想「他會怎麼想」。 主:當我們都知道了「差異」是每個人都會存在的,那麼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或看任何事情的時候,就會比較容易在對方的立場去想一想,也是我們一般講的「同理心」,去想「如果我是你,我會樂意於這樣子嗎?」,或即使我是你,雖然我樂意接受,但其實別人不見得這麼認為。可以從對方過往的經歷,或過去曾遭受的一些經驗來看,他可能會對這件事情特別敏感,如何如何的,那我們做任何事情就要特別小心。我想今天我們瞭解了,為什麼「人」對同樣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想法,當然,這可能是有很多種狀況,可能是角色不一樣、經驗不一樣、成背景不一樣、所受教育不一樣…等,都可能會造成每個人對於隱私這麼大不同的感受差異。 資料來源:潔西小魚談隱私(2011/5/24)。2014年10月22日,取自: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網頁:http://www.lre.org.tw/project/51/textbooks/186 (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