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潔西小魚談隱私
2022-05-25
廣播電台:中央廣播電台 台灣之音 節目名稱:央廣部落格-純在主義 節目主持人:李正純 與談者:高榮志律師(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委員)
一、由潔西小魚談隱私 主持人(以下簡稱「主」):我們談每一個主題首先必須要「破題」,可否先來談「什麼是隱私」?法治教育向下紮根中心的這套繪本教材,目的是要讓小朋友透過簡單易懂的方式去發掘「問題出在哪裡?」,先簡單的描述隱私的背景故事說明。 高榮志(以下簡稱「高」):在「隱私」這個主題,我們要講一條「魚」的故事。先別說小朋友,在與隱私有關的課題上,就算是大人的世界裡,有時候談到這個問題時都並不那麼容易理解,甚至從最基本的「什麼是隱私」來談,也許都很難講清楚。而法治教育繪本教材的特色就在於,無論是小朋友,或是要講故事給小朋友聽的爸爸媽媽也好,經由「自己」閱讀故事的過程,都可以慢慢的透過這些故事來瞭解與隱私有關的概念。我們先講這個與隱私有關的故事,這條小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可以跟「隱私」扯上關係呢?這條魚的名字叫做「潔西」,她是一條「很特別的魚」,可能要看了繪本才知道她究竟有什麼不一樣,透過圖畫中我們可以發現,她的紋路跟別的魚有點不一樣,這條潔西小魚究竟跟其他的魚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簡單的說,她喜歡「幻想」,是一條非常有創造力的小魚,所以她喜歡自己到處游來游去,有時候她會假扮成一隻海馬,然後學海馬一樣衝來衝去,有時候她又幻想自己是一條鯊魚…。這時旁邊的魚群會彼此討論:「潔西,她是不是有點怪怪的?」這讓潔西有點生氣:「你們幹嘛一直盯著我看?我想要自己演鯊魚、演海馬,這樣不行嗎?」另外一條叫做「莉莉」的魚此時發聲了,莉莉其實比較像是姊姊或媽媽的角色,她告訴潔西:「潔西,妳不要生氣,大家對妳並沒有惡意。」潔西回答:「但是他們這樣一直看著我,我就沒有辦法好好的自己玩,我需要有一個『獨處』的空間,才能夠做充分的發揮。」莉莉又對說:「潔西,你還記得小魚的座右銘嗎?小魚的座右銘是『我們是魚群』,既然我們是魚群的話,那就表示我們『應該要生活在一起』,這就是我們的信念,魚兒們就是這樣生活的!」事實上,這裡所說的「魚群」,正也代表著我們「人群」,因為人是社會的動物,就不可能離開社會離群索居,但「一個人」生活其實也是蠻重要的一件事,到底該怎麼辦呢?這是小魚潔西遇到的第一個問題。 二、潔西小魚與毛毛蟲毛毛 主: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問題囉!今天背景故事先談到這裡嗎? 高:後面還有一個小故事。潔西後來遇到了一個朋友叫做毛毛,當她第一次遇到毛毛的時候她很驚訝:「你是誰?你在這邊做什麼呢?」毛毛說:「我是一條小小蟲」。後來毛毛跟潔西成為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原因在於,他們兩個都喜歡自己一個人玩耍,比較不喜歡跟團體群居生活在一起。所以,當潔西把她跟魚群之間不愉快的事情告訴毛毛時,毛毛跟潔西講了一句話,他說:「我想妳需要一點『隱私』!」此時,潔西的小腦袋裡才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什麼叫做隱私?這就是所謂的「權利意識」,當自己「意識」到問題的時候,才會去思考問題。當自己的權利意識尚未萌芽之前,很多人或許會像潔西一樣,總覺得哪裡有點不舒服,但不知道為什麼不舒服?哪裡不舒服?無法清楚的說出被侵犯的感覺,只能很簡單的說就是不舒服。在這個故事裡,毛毛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他點醒了潔西,接著潔西就開始去思考,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什麼是隱私? 三、不被任意觀察的隱私 主:的確,你要告訴我「什麼是隱私」,我才能夠去思考下一步,我該如何的去爭取我的「隱私」。從小魚潔西的故事看來,她難道真的沒有隱私嗎?大家聽了剛才的故事內容之後,可能覺得還好,影響隱私的部分並不嚴重,當一個人在那邊幻想,我在旁邊看,這樣的情況難道就是所謂「侵害隱私」嗎?所以,我們是不是應該要先去界定「隱私的範圍」是什麼? 高:「侵害隱私」簡單來說就是,個人隱私中的某個部分被他人妨礙、限制甚至是侵害了!這個問題首先要談的就是「隱私的範圍」。在教材中將隱私的範圍簡單的分做三類,但是概念與概念之間並不是絕對互斥的,一個狀況裡有可能包含著兩類、或者三類都有可能同時被包含。第一類,我們稱做「觀察的隱私」,當一個人「不想被看到、不想被觀察到」時,這就是觀察的隱私。回到剛才的例子,潔西在自己玩的時候,她並不想被其他的小魚看到,這當然屬於隱私的範圍。大家可以試著回想,自己有沒有什麼時候是不想被看到的?比如上廁所的時候、洗澡的時候,有些女孩子在梳裝打扮的時候也不想被看到,包括我自己在做一些不雅的動作時也不想被別人看到,例如當我把腳放在桌上的時候,雖然我覺得很舒服,但其實這樣是相當不禮貌的行為,所以我不想被任何人看到,或者既使我做的這件事情沒有什麼不雅,但我就是不想被看到,以上都是屬於觀察的隱私,也正是潔西遇到的問題。或許有人會問:「隱私」和「隱私權」之間的差別是什麼?這個在之後會提到,雖然每個人都擁有「隱私」,但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有「權利」去對別人主張「你不要來妨礙的我隱私」,這是「隱私權」的概念範疇,兩者間還是有相當程度的差異。 主:我們方才談到的,比如說在家裡看電視時,我可以自己一個人看,也許家人也會來跟我一起看,我不能去排除他們來跟我分享電視的權利。此外,近來社會上常常發生一種情況,八卦雜誌的狗仔隊會直接對名人說:「你是公眾人物,我為什麼不能拍?」相對而言,名人會覺得為什麼你可以來拍我?這兩者之間的範圍究竟該如何界定?可能記者有他「採訪的權利」,或者「大眾有知的權利」,而我個人有「不被採訪的權利」,當權利衝突的時候,又該怎麼處理? 高:每個人對於想要「保有隱私」的理由或許都不太一樣,或者也可能不一定有理由,譬如我喜歡一個人畫畫,因為我需要提高專注力,下筆時不想被打擾,或我就是喜歡一個人玩電動玩具,又譬如在上網時我喜歡一個人,在網路上聊天或用MSN的時候,我不想被別人看到,簡單來說,就是只要當「我想要一個人,不想要被其他任何一個人看到」的時候,就是觀察上的隱私範圍。主持人提到狗仔隊的問題,狗仔們總是喜歡偷拍名人不想被看到的事情,比如進出什麼地方等,套用我們剛剛所談的理論來看,那些名人是有「隱私」的,這的確是他的隱私,但他的「隱私權」跟其他的權利之間有沒有衝突?如何衡量?這我們後面會再討論。 四、保有個人資訊的隱私 主:我們剛才談到「觀察上的隱私」,那麼,另外兩種隱私又是什麼呢? 高:第二種的隱私類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蠻常遇到,就是「資訊上的隱私」。只要是跟自己個人相關的訊息,不想被別人揭露的,包括身份證字號、出生年月日、是否結婚…等,這些都是屬於「資訊上」的隱私範圍。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像是日記,別人不應該偷看他人心裡面的秘密;還有個人的病歷也是,之前曾經發生地方縣市長選舉時,A陣營把B陣營候選人的病歷內容拿出來公諸於世,這顯然也是一個很核心的隱私;再來,比如報稅的薪水單也是。此外,小朋友是不是也擁有「資訊上的隱私」呢?譬如小朋友的考試成績是不是?某個程度上來講是小朋友的資訊隱私,所以我們可以回想一下,以前國小每次考試之後是有排名次的,每一個人的名次與成績似乎理所當然的被公布在教室的公佈欄上,我們都可以知道班上任何一個人的成績及名次,但是,現在的國小已經不排名次、公布姓名成績了,這就是一種尊重小朋友隱私的做法,當然也有「成績不是一切」的教育目的意涵其中。 主:那孩子能不能對家長說:「爸爸,你不要看我的成績單,因為這是我的隱私」? 高:我的確聽某些父母親有這樣分享,一位父親告訴我,他說他為了要給孩子自己的空間,因此不主動拆閱孩子的成績通知單。但是,年齡大一點的小朋友和小一點的小朋友,他需要保有隱私的程度和需求是不一樣的,我認為父母親應該要意識到這一點,先以「尊重他」的方式,再讓孩子決定自己要不要拿出來。從小到大,我們每一個人對於隱私的需求絕對都不同,家長可能要先考量家中孩子對於隱私的需求程度如何,第二再依照他的年紀不同,他的需求不一樣的時候,家長的回應也要相對產生差異。我曾經聽過一位父親的分享,他跟他家念國中的小朋友立了一個「約定」:你的功課部分你必須自己負責,證明你已經長大了,所以,你國中三年的成績爸爸都不會干涉你,也不問你考了第幾名,只要你自己認為有對自己負責就好。那這個「約定」的背後也有一個教育目的,就是在尊重孩子個人的獨立與成長。其實「保有隱私」背後的意義也是一樣,希望每一個人做為一個個體,在獨立成長的時候,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能夠對自己的未來有規劃、有創造力。 主:您剛剛舉的例子讓我想到自己高中的時候,記得在國中之前,我都會將成績單拿回家給父母看,但是上了高中之後,我就不太願意了,不太願意的原因可能是,我在就學期間有自己的學習規劃,如何規劃、安排自己參加大學聯考的腳步,有階段性的讀書目標,所以某一次考試我知道並沒有盡全力,那是因為我沒有把目標放在這裡,當然成績一定不理想,但卻又很怕讓父母親看到後,他們會單純以為我不認真、不用功,結果對我施加更大的壓力,所以我當時才不希望把成績單拿出來,其實,這也是一種「資訊上的隱私」,可以讓自己過的比較自在。 高:像剛才提到的日記,或是小朋友的聯絡簿,在現代的社會當中,父母親看日記、聯絡簿似乎是「理所當然」,但是小朋友在尚未意識到這些問題、仍欠缺「權利意識」的時候,家長也可能覺得這件事沒關係、沒什麼,但是隨著孩子年紀逐漸增長,他在與其他人的互動中產生學習,會就慢慢的意識到許多與隱私有關的問題,所以父母親必須思考的是:我有沒有「意識」到其實「小朋友已經意識到」的這個問題?因此當家長在「看」的時候,就不會是那麼理所當然的了。在家裡生活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小朋友把房間門關起來的時候,而爸媽直接開門進去,就不是那麼的理所當然。也許最後我們在利益衡量後,還是覺得父母親可能「有時候」可以這樣做,但有時候你應該想一想,是不是不要這樣做比較好?或許敲敲門是一種比較尊重的做法。所以小魚潔西的故事有時候講的並不只是小魚群,有時候也在暗喻父母親的角色,每個人都會常常面臨「是否侵犯他人隱私、是否讓他人保有隱私」的判斷,我要不要去「看」小魚潔西在做什麼事?其實就是正在做一個「隱私」的考量。 五、秘密行為、行動上的隱私 主:所以法治教育並不只是提供給小朋友或學生,事實上,同時也提供了成年人去瞭解法治教育各主題的真實意涵的管道。剛才,我們先談了觀察上的隱私以及資訊上的隱私,那麼第三個隱私的種類又是什麼呢? 高:第三種隱私稱做「行為上的隱私」,意思就是你想要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不受他人拘束,而且可以跟其他的人一起來做。譬如說,小朋友最常發生的狀況,有幾個人是好朋友,某一天可能會相約一起去做什麼事情,例如一起去「秘密基地」,而這個「秘密」是這個團體之間不想跟其他人分享的,這就是行為上的隱私。或是朋友之間很常會說「不要跟別人說」我們兩個人今天要去哪裡玩,因為跟別人講就有人要跟很討厭,我們也因此會玩得不開心,這也是行為上的隱私。我剛講的三類的隱私並不是絕對相斥存在的,很多的情況都可能是綜合了觀察上、資訊上以及行為上的隱私狀況。 六、小朋友常遇到的隱私問題 主:這些隱私的內容,若以小朋友會遇到的狀況來說,哪些會比較多呢? 高:還是要以小朋友的實際年齡來決定,因為年紀越小的小朋友需要父母親越多的照顧,所以父母親對小朋友的活動「視線」可能就會無所不在;但當小朋友年齡越來越大,他對於觀察上隱私的需求會比較高,小朋友有時候會希望他可以自己一個人在房間,會希望爸爸媽媽不要一直來跟我講話,不要一直來吵我、嘮叨,或不要一直看著我在做什麼。有學校老師曾經告訴我,小朋友從國小五、六年級到國中的這段期間,我們多稱做叛逆期時期,其實是一種負面的說法,正面的說法應該是「他慢慢的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這也是自我成長一個必然的過程,因此在此時,父母親也必須要思考,小朋友對於獨立個體的意識,是不是會更有助於他以後的成長?所以,我認為父母親適度的放手,多給他一點空間,一點隱私的空間,或是多給他一些創造的空間。 主:因此對於保有隱私的需求可能存在不同的年紀,權利內涵也不太一樣囉!?可能在很小的時候,他毫無隱私可言,根本沒有什麼意識,換尿布、餵奶、洗澡等等,完全受大人擺佈;當他自己有了自己的思想後,我們則應該要適當的去尊重他的想法。但假設小朋友認為有沒有隱私都無所謂呢?這是否相當程度表示說,他放棄了他的隱私?是不是就沒有侵犯的問題了? 高:父母可以去回想,小時候幫孩子洗澡,大概到什麼年紀之後小朋友就會想要自己洗澡,不想讓你幫他洗澡了?此時,他就慢慢變成一個獨立的個體。隱私是一件跟個人感受非常相關,涉及「個人觀感」的問題。我自己覺得有就是有,我覺得沒有就是沒有,譬如我們去百貨公司會遇到發問卷的人,或去餐廳用餐時,餐廳希望顧客留下一些資料,當遇到這些事,你會不會覺得這侵犯到你的隱私?或是,我就是不想讓這個資訊讓你知道。有人覺得沒什麼關係,有人就不太願意,就算是成年人,也都會有很大程度的差異。 七、隱私與同意 主:另外我還有一個問題,隱私的範圍可不可以經由雙方的「同意」而做適度的放寬呢?比方說,我答應你可以隨時看我的日記,這是不是就沒有「侵犯隱私」的問題?或者是,基於工作上的需求,我可以隨時拿你工作上的日誌來看,這就沒有隱私的問題了嗎? 高:我剛剛其實先把「隱私」與「隱私權」兩者做出一點區隔,因為我的目的在於,這其實還是屬於個人隱私的範圍,譬如日記還是我的隱私,但是你能不能拿來看?你不能拿來看就表示你沒有這個權利,如果你可以看的話就是代表你有這個權利,或者我願意把權利放棄,而讓你來看。隱私很特別的地方是,如果「雙方同意」的話,其實就不會延伸出侵犯隱私的情況,這是一個「同意」的問題。在個人其他很多權利上,也有是只要同意就不會產生侵害,隱私剛好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主:會不會產生有些同意反而放的太寬?譬如放棄隱私的人,他雖然搞不清楚,但被人半哄半騙之下,人家說沒有關係啊,這些放棄了都無所謂、沒有影響,導致他放棄了保有隱私的權利因而受損害。 高:法律上在討論「探求當事人真意」的概念,當事人真正的意思到底是什麼?這時候就有得吵了,因為我的真意不是這樣啊?!你以為我說的是這樣,但我心裡面的意思並不是這樣,我講出來的話並沒有那個意思,是由於溝通上發生了落差。 主:關於隱私,可以討論的細節還蠻多的,往後我們要討論「人們對於隱私的感受有什麼樣的差異?」,也許你覺得是隱私的事情,而我卻覺得不是,或是「我怎麼會覺得我自己是需要隱私的?」「保有隱私有沒有過度?」往後都將會有更深刻的探討,今天我們先談「什麼是隱私?」其實隱私的範圍是可以很廣的,只要是你自己不想讓人知道的,大概都可以算是隱私的範圍。 資料來源:潔西小魚談隱私(2011/5/24)。2014年10月22日,取自: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網頁:http://www.lre.org.tw/project/51/textbooks/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