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碧玉(新北市自強國中老師、新北市人權教育議題輔導團專輔)
您是否知道「數位足跡 Digital Footprint」是什麼?我們因為使用網路和智慧手機等數位產品後,在無所不在的數位空間中留下的活動總數據量,就是我們的數位足跡。網際網路時代,搜尋引擎已經成為人們尋找日常解決方案的重要渠道,Google搜尋從1998年開始至今只有21年的時間,在2000年時Google一年的搜索量才140億次,但據Smart insight(一款顧客智能平臺)估計,目前全球每天有50億次搜索,其中35億次搜索來自Google,占全球搜索量的70%,相當於每秒處理4萬多次搜索。智慧型手機讓社交生活徹底數字化,我們每天在社交網絡上花費的時間不斷增加中,產生的數據量也不斷增長。據創立不過15年的Facebook統計它們每天產生4PB(拍位元組,是一種資訊計量單位)的數據,包含100億條消息、3.5億張照片和1億小時的視頻瀏覽;除此之外,在Instagram(一款免費提供線上圖片及視訊分享的社交應用軟體)上用戶每天要分享9,500萬張照片和視頻;Twitter(社群網路與微部落格服務)用戶每天要發送5億條信息。據Radicati Group市場研究公司統計,2018年全球電子郵件用戶數量達到38億人,每天發送和接收的商業和消費者電子郵件的總數超過2,811億封。科技的進步在很多的時候總會超出我們的想像,信息流通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愈來愈密切,您想要的生活愈來愈便利,然而這些網路平臺可不完全是免費的,「隱私」可能正是它要求的代價,而這些數據若是被有心人擷取,作不同的用途,在數位時代的我們將面臨了毫無隱私的「數位人權」議題。
筆者希望透過經驗式和互動式的教學方法,設計教學課程來協助國中學生了解到自己在使用數位產品時,可能造成被別人竊取個資,侵犯隱私的危機,進而思考自己可以採取哪些作為來捍衛自己的「數位隱私」。該課程簡介如下:
引起動機:
觀賞公視《魔鬼藏在同意書》預告片:每當我們上網、打開連結或下載App後就想馬上使用,面對落落長的制式合約或是各種授權要求,大多數人都忙著點下「同意」框,立刻享受服務,多數人從未細看合約條文內容,但我們到底同意了什麼?事實上如果真要閱讀我們所同意的一切所要花的時間可能長達數小時甚至更多,然而我們隨便承諾的「我同意」,卻允許企業以超乎想像的方式,甚至常有「過度授權」的問題來運用著我們的個人資料。
提問一:
你是否曾經好好地讀過造訪網站的同意書以及隱私權策略呢?如果有,請分享你記得的同意書內容以及隱私權策略。
提問二:
想一想,我們同意了什麼?
參考答案:
根據同意書,網路公司可以使用我們的個資,也可以與第三方共享或提供給政府,可以用來「預防」抗議,網路公司也可以隨時改變條款,這些個資正被商業、政治多方力量以各種方式利用著……。
開展活動一:認識數位隱私
老師藉由簡報讓學生知道每個人都具有隱私的權利,並向學生講解數位隱私的定義和類型,且提問相關事例:
一、隱私的權利:
依據世界人權宣言第12條和兒童權利公約第16條,任何人(包括兒童)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訊不得任意或非法干涉,他的榮譽和名譽不得加以攻擊。人人有權享受法律保護,以免受這種干涉或攻擊,這就是隱私的權利。
二、說明「數位隱私」的定義:
人們在網路環境下藉助互聯網而享有的個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不受他人侵害的權利,它是一般隱私權在網路環境下的引申,依法受到保護的一種人權,包括個人訊息資料皆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蒐集、複製、公開和利用,即指禁止在網上泄漏與個人有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像以及毀謗的意見等。
三、「數位隱私」的種類:
(一) 資訊隱私:個人應擁有自由或權利來確定其數位資訊,主要是與個人識別資訊相關的資訊蒐集和使用方式的概念。
(二) 通信隱私:個人應享有以數位方式通信資訊的自由或權利,期望其通信是安全的,即意味著郵件和通信只能由寄件者的原始預期收件者訪問。若通信可以在發送方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各種駭客方法被攔截或交付給其他收件者,這就是侵犯通訊隱私的現象。
(三) 個人隱私:個人有權在互聯網上自由生存的概念,因為人們可以選擇他們接觸到的資訊類型,同時不需要的資訊也不應打斷他們。數位侵犯個人隱私的一例就是使用者收到不需要的廣告和電子郵件或電腦病毒,迫使使用者採取他們本來不會採取的行動,因此民眾的個人隱私就受到了侵犯。
開展活動二:討論數位隱私案例
觀賞或閱讀教師提供的關於四則不同數位隱私類型的情境短片或新聞事件後→學生分組討論並完成學習單→各組發表討論結果→教師再進行統整。
►情境短片一:【按讚,小心個人資料洩漏了】
教學活動:
觀賞情境劇動畫播放,影片中阿泰看到他的社群網站中朋友阿傑傳來一則訊息:「只要到粉絲專頁按讚加分享,並留下手機通訊帳號ID,就可以免費獲得現在最熱門的手機通訊軟體貼圖」。阿泰就立即按讚並留下ID,卻忽略了阿傑在該訊息後的提醒:「請大家不要隨意連結到這個網站,也不要按讚和分享,以免遭到詐騙!」因為按讚就會被對方知道你的社群帳號,而帳號就包含姓名、手機號碼、Email、性別、公司、職稱、所在地和畢業學校等很多的個人資料。這些個人資料有可能被有心人士拿去當作牟利工具,甚至販售出去,然後你的手機就會收到大量的工商廣告和詐騙資訊。
提問一:
你會隨便就相信網路上的訊息,並按照指示留下資料或分享給朋友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提問二:
社群網站上看到「留下帳號,即可贈送XX的訊息或類似的抽獎活動」,我們需要注意什麼事情呢?
教師統整:
有許多不實訊息刊登於社群網站,透過朋友相互分享,得到他人的手機帳號,進而竊取他人資料或詐騙。因此我們要提高對不實網路資訊的警覺性,查詢這個訊息的發布者是否來自官方網站,或連結到官方網站查證該訊息是否為真?瞭解在社群網站按讚、或張貼個人資訊可能產生的風險,懂得保護個人隱私,不輕易在網路上透露個人資料,安全合宜的使用社群網站與社交通訊程式。如果不確定是真的資訊切勿轉寄分享,又如果不小心按讚或提供ID,馬上取消按讚和刪除ID;若是被迫加入廣告社團,務必立刻退出社團。
►情境短片二:【驚爆危機】
教學活動:
觀賞情境劇動畫播放,影片中新聞播報〈大嘴巴社群網站〉將其平臺使用者資料提供給數據分析公司使用,但遭該公司不當使用,初步估算約有上千萬使用者受到影響。妮妮和同學討論此新聞,她們認為國中生資料被盜用也不能做什麼。老師提醒同學思考:如果自己在網路上看拍賣、買東西、看粉絲團和找資料等行為,都被不認識的人監看是怎樣的感覺?使用網路時不只個人資料,還包括在網路上的搜尋網站或買東西等各種行為,都如同有個人隨時觀察你在做什麼事情。所以個人資料的保護確實是很重要的議題,因此當我們使用任何網路工具時,都應該留意相關的使用規範。不是再也不能上網,而是要了解如何安全上網。當我們想要點選某個應用程式時,檢視一下程式會存取那些個資,進而思考使用該APP和個資的重要性或價值何者較高?
提問一:
一想如果你的個資外流,可能產生哪些影響或危害?
提問二:
討論列舉數個保護個人資料的態度或行為?
提問三:
使用網路服務時,有些平臺或程式會存取個人資料,而這樣的個資外流會帶給我們什麼正、負面影響?
教師統整:
從影片與討論中我們瞭解了個人資料與隱私的重要性,也瞭解網路服務可能有的隱私風險、條款與設定。保護個人資料與資訊安全我們可以有以下作為:
•檢視網路服務存取的個人資料,是否過度存取我們的資料。
•思考留下個人資料的必要性。
•瞭解網路隱私的設定,選擇你的訊息只給哪些人觀看。
•不點選來路不明的網路服務、網址及程式,避免個人資料被人竊取。
•不要被手機彈出的中毒或中獎畫面欺騙,應該直接按返回,不要點選畫面上的按鈕。
•要做好資料安全的防護措施,例如安裝防毒軟體、定期掃毒、定期清理瀏覽紀錄等。
•如果網站或服務有提供多重驗證的服務,如登入密碼加上手機驗證碼才能夠登入時請務必要啟用。
•如果收到來自親友帳號的奇怪請求,如要求提供金錢、手機號碼、帳號密碼等等敏感資料或者代收驗證碼,請先找當事人求證,有可能是該位親友的帳號已經遭到盜用。
新聞事件一:【追蹤兒童資訊 YouTube違法 Google被罰巨款】
聯合報/R10版/好讀周報 文╱陳韻涵2019年9月16日
新聞大綱:
Google本月4日同意支付創下紀錄的1.7億美元罰款,就旗下影音網站YouTube未經家長同意,違法追蹤兒童的資訊並鎖定兒童打廣告的案件與監管當局和解。但批評者認為,這筆和解金對Google來說根本微不足道,且不足以保護兒童的隱私。
提問一:
新聞報導中YouTube違反聯邦哪一條法律因而受罰?
答案:
《兒童線上隱私保護法》(COPPA)
提問二:
COPPA該法律的要旨為何?
參考答案:
保護兒童隱私,要求兒童網站在蒐集、使用及透露兒童個資前,必須取得家長同意。
新聞事件二:【WhatsApp驚現安全漏洞 被植入惡意監控軟體 公司籲使用者更新應用程式版本】
經濟日報/A8版/國際編譯陳律安╱2019年5月15日
新聞大綱:
臉書旗下即時通訊軟體WhatsApp出現安全漏洞,手機可能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安裝惡意監控軟體,呼籲使用者更新至最新版程式。
提問一:
新聞報導中駭客如何取得用戶的個資?
參考答案:
駭客透過讓用戶電話響起,在手機上安裝監控軟體;該惡意程式碼就算用戶不接聽也能傳送資料,而且不會留下通話紀錄。旗艦軟體「飛馬」可從目標裝置蒐集私密資料,甚至可透過麥克風及攝影鏡頭獲取資訊,也能蒐集位置資訊。
提問二:
新聞報導中WhatsApp針對此事件有那些作為?
參考答案:
工作團隊修正伺服器並發布用戶更新,鼓勵用戶升級成最新版的App,並把手機作業系統升級為最新版本,防範潛在威脅;同時通報美國司法部和歐洲隱私主管機關。
統整:
觀賞臺灣人權促進會《奪回我們的隱私權》短片,是一支3分鐘小動畫,從隱私權的重要性談起,再藉由愛德華斯諾燈冒著生命風險勇敢的揭發民眾受監控的程度,告訴世人全面監控計畫對於民眾權利的侵害。該是我們起身要求力行各種保護措施,必須重新思考我們和科技的關係,使用自由且開源的軟體,並且掌握控制權,改用分權化的服務系統,知道我們的資料在哪裡及資料後續使用狀況,現在就是我們奪回隱私權的時刻了!
結語:
當我們在使用任何網路服務時,大都會被要求同意該網站或平臺可取得及使用我們的個資,網路數據分析公司蒐集及分析後預測並提供使用者喜歡的廣告資訊,促進使用者消費機率,也能讓廣告達到最大效益並維持網站營運。
不同的人對於想保護隱私的事項與保密程度,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與做法。因此不必因噎廢食不再上網或是一味地譴責蒐資行為。我們要學會衡量保有隱私的益處與代價,每個人都有其所想要保有的隱私,但在另一方面,顧及了隱私或許會造成一些犧牲,這是「機會成本」的概念。較為周全的作法就是確實瞭解該網路服務的使用條款,被蒐集了哪些個資及該網站會盡的義務;身為使用者的我們也要在享受服務與保護個資間取得一個平衡點,再決定如何使用,而且不應假定蒐集自己個資的服務平臺絕對不會違反隱私權協議,避免遇到有些網站會在長篇的隱私權協議裡面偷渡一些特許條款,致使使用者在事發後求償無門,因此我們不可不小心。
在我們使用數位學習或娛樂、搜尋網路資訊時,應學會安全上網的第一守則:網路資訊停看聽。社群網路或社交通訊程式提供我們即時地傳播訊息,先不要急著回應,請先”停”下來想想資訊可信嗎?可以怎麼驗證可信度?區辨網路資訊的可信度,可以進一步透過多聽多”看”相關資訊,以確保資訊安全。多”聽”聽他人的建議與經驗,也是一種幫助我們釐清資訊的方式。審慎依據相關資訊及實際情況進行評估,然後在點選或不點選間做出合理的決定,讓我們都能在享受網路服務的同時,兼能捍衛住自己的數位人權。
參考來源:
Digital privac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gital_privacy 不可思議的數字:網際網路每天到底能產生多少數據?https://kknews.cc/tech/l9e3lo9.html
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https://eteacher.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