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碧玉(新北市自強國中老師、新北市人權教育議題輔導團專輔)
3C產品及網路的普及讓學生及社會大眾,除了利用學校課程和傳統新聞媒體外,多了許多獲取資訊的多元管道,在資訊取得上擁有更快速更便利的優點外,伴隨著如臉書、LINE等社群平臺的風行,也帶來負面的影響,其中缺乏理性判斷與尊重意識的使用者藉由這些平臺,針對特定人士或團體使用詆毀字眼的謾罵,或使用粗俗文句甚至貶義他人尊嚴的言語進行溝通與對話;近來我們也能發現新聞下的留言中,也會出現針對與自己觀點不同的意見發表攻擊性的言論或粗魯無禮的字眼。
正在就學中的學子們,在這樣的網路言語充斥的氛圍下,也可能出現模仿行為的發生。筆者學校在五年前曾經發生一起〈網路霸凌〉案例,某班一群學生不滿班上風紀股長因執行任務,將考試當日自習課喧嘩玩鬧的名單登記表交給導師,放學後利用網路臉書,使用詆毀字眼對風紀股長指名道姓的謾罵。該班導師除依據教師輔導與管教辦法,分別進行雙方的輔導管教外,事件之後我們兩位老師一起設計微型課程教案,利用〈畢老師的蘋果〉繪本,在該班級與隔壁班級進行防治網路霸凌的課程,主旨是讓學生理解「以後不要那麼快就去評斷別人,記住你說的話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隨著新聞陸續出現的校園霸凌事件,看到霸凌對被霸凌者、霸凌者與旁觀者造成的身心傷害,筆者設計〈人權宣言之校園霸凌事件簿〉教案,除了在自己授課班級進行教學,也在多場講座中分享給與會的教師們使用。課程主題:
- 引起動機:從媒體事件談校園覇凌,蒐集並播放幾起臺灣校園覇凌的新聞事件,讓學生由新聞中見到被霸凌者的痛苦和傷害,知道霸凌者必須承擔的法律責任,思考討論並發表自己被霸凌時可以怎麼做?自己看到霸凌時可以做什麼?
- 發展活動一:讓學生了解霸凌的定義與類型:以各種方式,欺負或侵害別人,讓別人感到不舒服,或使別人受到傷害或損失,這就是霸凌。霸凌分為: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係霸凌、性霸凌、反擊型霸凌和網路霸凌六種類型。
- 發展活動二:播放〈教育部反霸凌宣導卡通〉(共十部,教師可依照該班需求或較學時間選擇使用的短片),運用閱讀理解策略的討論方法,筆者在每部短片後皆提供三個不同層次的提問:我看見、我思考、我行動,藉由活潑有趣且與學生生活相關事件的卡通短片,協助學生了解霸凌問題的本身及帶來的影響,並能運用於自身實踐上;再以〈教育部反霸凌宣導影片:防制校園霸凌,你可以這樣做〉作為結論。
- 發展活動三:讓學生了解霸凌的原因與影響,藉由思考霸凌者霸凌他人的原因,除了好玩,還有可能是他們遭遇困擾,但是卻用錯誤的方法發洩,讓學生同理他們需要別人的關心和幫助;當學生了解霸凌帶來的危機與法律問題後,願意為建立友善氛圍的學習環境而改變,才是防治霸凌的治本方式。
- 統整活動:找出霸凌的線索,進行『人人都是名偵探』活動,參與學生共同思考討論「從哪些線索,可以發現有同學被欺負了! 」大家一起防範才能解決問題,讓霸凌消失在我們的生活周遭。
唯有讓學生身體力行與學生互相感染,才能將這些觀念扎根於學生的心中並落實在生活中,因此筆者在103年帶領一群學生以〈下一站幸福:F4反霸隊〉為主題,參加專題寫作競賽,在長達半年的競賽期間,第一階段參賽學生分工合作蒐集霸凌的相關法規與臺灣各校、他國的作法,對霸凌可以有深入的認識,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也在他校他國的做法中,找出適合我們反霸凌時可運用的方式。第二階段進行防治校園霸凌的問卷調查和街頭訪問,整理問卷及訪問資料,了解霸凌在本校及本市的現況;並在人物專訪中,由教育局負責處理中小學霸凌案件的總教官敘述裡,我們知悉霸凌是否會持續的重要因素竟然是「是否有旁觀者的存在」。第三階段進行反霸凌宣導:由參賽學生在大會議室進行〈人權宣言之校園霸凌事件簿〉合作式授課(參賽學生對兩個班級進行教學),再整理同學們的學習單,瞭解同學對霸凌的認知與行為情況;利用分年段週會,參賽學生與學務處合作辦理三場反霸凌宣導與宣示,並邀請學校師生共同參與〈反霸凌連署〉。
三年前筆者批閱班上學生的聯絡簿,某位學生提及她所喜歡的一位藝人楊又穎自殺,可能起因為臉書粉絲團上網友們的霸凌而選擇輕生,且那段時間社群媒體上沸沸揚揚的討論話題之一就是這起自殺新聞。除了看到社群平台對於網路霸凌言論的審核機制值得再強化,當事人面對負面言語的心理調適與對自己的自我肯定,以及讀者面對評論應具有判斷能力與理性思維外,也擔心待人接物經驗與價值觀判斷力正在建立的學生,能否在看到這些新聞事件或自己面臨類似事件時,具有正向的態度與作出合理的行為?所以設計了〈言語的力量〉教案,在筆者當時任教的三個班級中進行教學活動。課程主題:
- 引起動機:以一張帶來震撼力的〈從嘴巴伸出一隻手掐住一個人〉圖片,思考「你覺得言語會傷害自己或別人嗎?」
- 發展活動一:說一個故事〈為什麼大家都說野狼是壞蛋?〉(比利時繪本)讓學生意識到虛構不實的傳聞,一個傳一個,每個人都誇大一些,最後這個傳聞會變成什麼樣子呢?謠言就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它的破壞力無孔不入,嚴重時可能深深傷害一個人,或者讓人喪失生命,或者破壞社會安寧,大家應該當心呀!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要讓不實的傳聞不再傳播,最好的做法就是從自己這邊停止,所以我們不要隨便聽信謠言,也不要隨便傳播謠言。
- 發展活動二:聽一首歌〈流言〉,學生發表〈流言〉這首歌述說怎樣的故事?再說一個故事〈三人成虎〉,然後連結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發表,回到生活實踐上:分組討論「面對中傷自己的謠言你可以怎麼做?」
- 發展活動三:以一則〈謠言害人差點毀容〉的新聞影片,建構學生不聽信、不流傳未經證實的事,養成理智判斷真偽和親自認清真相的價值觀,再回到生活實踐上:分組討論「你將怎麼正確對待『聽人家說』?又將如何判斷是不是謠言?」和「你將怎麼對待身邊喜歡聽信、流傳謠言的人?」
- 統整活動:播放〈一句話的影響力(卡內基的故事)〉和〈Change your words.Change your world.〉極短片,讓學生體會到言語的巨大力量,然後進行〈從語言的改變開始〉活動,用同樣的字眼卻可以說出帶給聽者不同感受的言語:例如「這題你不是練好幾遍,笨得喔!」和「你不笨,是這題得練好幾遍喔!」的差異,讓學生開始練習對不同的人說出尊重、包容、關懷和溫暖的正向語言。
除了以情以理進行這一場〈言語的力量〉課程,最後筆者再以法的角度,向學生說明誣告罪的定義與刑責,讓學生知道我國刑法明訂條文禁止誹謗與公然侮辱等妨害名譽等行為,即使在網路上公然散播不實言論或謾罵而造成他人傷害也很有可能觸法。在動之以情、說之以理、威之以法的三面向下,期望建構一個充滿彼此尊重包容,互相關懷的友善班級與校園。
每當網路霸凌言論造成傷害的新聞事件發生時,我們也會發現大家開始討論「臺灣言論是否太自由」的議題,臺灣的言論自由是憲法所賦予的,當有人以網路或以任何方式出現不當或不實的言論,應該訴諸法律途徑處理,審查屬實當可以誣告罪或公然侮辱罪等將其繩之以法,若是改以放棄言論自由防堵此現象,是否不符合比例原則中的最小侵害原則,而有因噎廢食之慮。除了因不懂尊重而濫用言論自由的謾罵或粗魯言語,甚至人身攻擊或損及他人尊嚴的留言外;我們也會發現在某些新聞事件或議題下的留言,往往出現只有一種聲音的情況,一面倒的支持觀點或批評言論,這個只有一種聲音的現象令人憂心,也值得我們深思:為什麼大家的觀點會相同?是否思想已經被某些人士或媒體給框架住了?這是憲法所希望賦予我們的言論自由嗎?偶爾出現一則不一樣的意見或想法,又迅速出現更多則的抨擊言論甚至構成威脅恐嚇的字眼,難道不是對與我們觀點不同者的網路霸凌嗎?
人權是每個人與生俱有,不可任意被個人或團體剝奪侵犯的權利,所謂的言論自由也應該在不損害他人人權的情況下才能成立,所以唯有在符合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的言論才是自由的,也唯有大家做到「我不認同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才是真正的言論自由。因此身為父母師長的我們該教導孩子的是對新聞事件或議題觀點的判斷能力,然後能具備如何適時適地說出或寫出服膺自尊尊人的適當言論。為了培養孩子思考的能力,筆者曾經針對衝突性議題應用審議民主理論的教學方法設計教案。舉例如下:
- 象限討論法:老師將要討論的議題設計成問題,題目分成二到三回合(每一回合比前一回合提供更多資訊),縱軸表示理性思考層次,針對問題敘述中這樣的做法參與者覺得應該或不應該(或者是支持或不支持、…)?橫軸表示感性思考層次,針對問題敘述中這樣的做法參與者覺得同情或不同情(或者是接受或不接受、…)?
以筆者在自然領域教學中設計的〈從絕地再生談自然領域中的衝突議題(複製人)教學〉為例:
- 問題一:有一位生物學家發展「無性繁殖法」,能複製人類,只要用五年的時間,從一個小孩長大至二十八歲不到的人,但是他們有「智能障礙」的問題。杜良醫生召集有志之士,拿取世界各個重要人物一點血液,培養複製人,作為世界上重要人物的後備,隨時在他們生命瀕危時提供後備器官作更換之用,並收取他們費用。立委們決定立法通過這種醫療行為,針對這個法案,您是否支持?對於醫生的作為你覺得……
- 問題二:只有你提供一點血液,培養複製人作為後備,隨時在你的生命瀕危時提供後備器官作更換之用,但必須支付巨額費用,以上醫療行為已經合法化。針對以複製人作為醫療行為你是否支持?你是否願意也提供血液備用?
發給每位參與者數個圓點標籤(寫上數字代碼),老師依序說明問題敘述,引導過程要能促發參與者思考,但老師不能干預其觀點,也不能指出是非對錯的意見及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將一個圓點標籤依據自己對該議題的偏好或觀點貼在象限海報的位置。參與者發表意見:為什麼自己選擇目前的落點?在第二回合或第三回合還可以邀請落點位置都維持不變及改變最大的參與者發表:為什麼自己堅持選擇相同的落點?為什麼落點位置會有如此大的改變?在活動過程中除了參與者針對議題學習如何思考?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在過程中學習如何傾聽與尊重不同想法觀點的人。
該課程活動設計還包括運用〈議想世界〉桌遊的教學法與〈SAC教學法〉,讓學生可以多方思考,從審議問題到列舉理由,其次對調立場再從審議問題到列舉理由,培養能多方蒐集資訊及多角度考量問題進而做出判斷的能力。
言論自由是一個人的基本人權,是我們可以依照個人意願表達意見和觀點的法定政治權利,言論自由對我們的重要性就如同水的重要性,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匿名留言在造福網路言論自由的同時,行使該權利必須尊重他人權利及名譽,若發表誹謗、歧視或粗魯謾罵的言論,一旦構成網路霸凌,對他人造成身心傷害外,當事人也可能要付出法律責任,嚴重還有可能影響公共秩序和國家安全,所以從我們自己到教導孩子時,都務必做到在捍衛言論自由的同時,也能具備在適當時間地點說出適當言論的行為模式,方能在享有言論自由與杜絕網路霸凌中取得利人利己也利社會家國的平衡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