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立欣(成功大學台文系三年級)
今年三月底,參加了一個兩岸交流活動。
適逢太陽花學運,在出發前,與同行的好友再三掙扎,當時的我們,好想直接放棄這個交流的機會,回到立法院前面繼續靜坐,而我們卻還在對岸參加名為交流實為對方希望拉攏我們的活動。但爸爸的一句話改變了我,他希望我去看看,看看中國在想什麼,也告訴他們究竟我們想要的是什麼。帶著這句話與不安的心,還是踏上旅程。
其實這趟旅程,氛圍很奇怪,倒不是對方刻意營造出何種氛圍,而是我自己的心態轉變。我試著告訴他們我們的想法,也希望他們能夠理解我們的立場,無奈看似相似的文化環境,仍造就出截然不同的價值認同。
在許多中國朋友的世界裡,他們不能夠理解,為什麼同屬炎黃子孫的我們卻要分裂成為兩個不同的主體。在大部分的中國人眼中,台灣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也許這種想法在我們眼中荒誕不羈,但卻是他們從小被教育的信念與價值。我們沒有辦法理解他們的想法,就像他們不能夠明白,為何在他們眼中極度讓利的服務貿易協定,許多台灣人並不願意簽訂,他們不懂我們希望在與中國的交流中保持自己的主體,卻又在世界貿易的體系中,不得不與他們越走越近的恐懼。很多事情已不是簡單的對錯問題,背後牽扯的龐大歷史淵源與價值衝突豈是三言兩語就能道盡的。
在無數次的交流活動中,也發生過許多小插曲。記得在泰山的時候,我與同行的好友舉起學運的布條,一起聊天拍照。這樣的舉動在台灣也許稀鬆平常,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暢所欲言,抑或者用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立場,這些都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可是,隔天就有老師希望我們不要觸及太過敏感的言論及行為。也許是單純基於尊重,但這樣的插曲也讓我們開始反思,能夠擁有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此外,在與北大同學交流學生組織的過程中也令我感觸良。聊天的過程中無意間聽聞他們有國際交流部,好奇他們是否曾與台灣學校交流互動,他們聽完後只尷尬地笑著回答:「不。」當時的我還沒能意會過來,後來才發現,在他們眼中,台灣根本不屬於「國際交流」的範疇之中。即便委屈難過,也要提醒自己,要讓大家看見台灣就要更加努力。
但,也非所有中國學生的看法都是如此。
在這次交流的過程中,無意間認識了一位很好的朋友。起初我們只是因為交流辯論活動結識,直至回飯店的路上,互動都仍顯生疏。知道他是法學院的學生,我問了他一句:「你念法律也是希望改變這個社會上不正義的事情嗎?」這句話開啟了我們的互動交流。我們由淺入深開始分享彼此對於這個社會的看法,從生活、學校、法律聊到政治。我們分享彼此對於學運對於政治的看法,即使有立場上的不同,也能尊重彼此對於情感價值上的選擇。也許,這就是學生時代交流可貴的地方,沒有什麼利益上的衝突,使我們能夠暢所欲言也能夠彼此尊重。
我覺得很多時候交流的意義不在於能去過多少地方看過多少風景。對我來說
,看遍京城繁華的美景,也不比坐在路邊與知心好友交流互動來的可貴。希望未來仍有機會參與類似的交流活動,不忘初衷,真切地與對方交流彼此最真誠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