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國峰(第二十一屆成功大學學生會會長)
學校就是一個小社會。我們在其中透過公共事務的參與,使自己了解到:作為一個公民,在社會中究竟要如何透過組織的力量爭取自己的權益、關懷弱勢的權益。公共事務參與可以說是各個利益相關方所進行的動態反思,也是參與者培養民主素質的機會。
成功大學最主要的學生自治組織依據代表性與任務區別而有學生會、系學會聯合會、社團聯合會、宿舍自治委員會等等,在不同的崗位為學生爭取權益與福利,其中學生會卻在今年度稍早遭遇了重大打擊——學生會長選舉僅單一組候選人參選,且得票數過低,未能達到當選門檻,會長補選再因無人報名而選舉無效,造就了無法靠直選方式產生學生會長的局面。而後依據《學生會組織章程》,學生議會(立法權)以議員互選的方式派任筆者來代理行使行政權。社團聯合會也面臨類似處境,由代理會長行使職權。
這個過程強烈反映出成大學生普遍對於公共事務參與意願低落的現象。根據筆者的了解,成大學生會並不是單一個案,國內許多大專院校的學生會正面臨會員參與度不足、「制度在那、卻沒人想投入」的相同困境。
大抵上,成大學生可以分成兩種人:一種是幾乎沒有注意到學生會過的人,另一種是對學生會很不滿的人。成功大學光是大學部就有上萬位的學生,但關心學生權益者少之又少;在關心的人之中,又是「開罵的人多、做事的人少」,有參與學生組織熱忱的人時常必須身兼多職。許多學生對學生會寄予很大的期望,但學生會卻難以得到足夠的認同與支持,致乎施政成效不彰,形成「效率低、認同低」的惡性循環。
從選課制度到學生活動場地規劃等各方面,成大學生對於學校政策時有諸多抱怨,但幾乎都僅止於私下碎嘴,對於學生組織以及校方重大會議的參與卻興致缺缺;若沒有透過組織力量將民意匯聚,改革很難成形。學生會需要群眾力量的投入;單單依靠十幾個學生領導在拚,要期望能產出多大的改革成效來讓大家坐享其成?
成大學生會邁入第二十一屆,與其他許多學校的學生會相比,已經有相對較為健全的體制了,卻缺乏有心的人全力投入。學生會重新開始,筆者意外空降出任學生會長,沒有相關經驗,但也沒有任何包袱。如何加強成大學生對成大學生會的認同感,是我們接下來要努力處理的重大課題。全新團隊組成,我們還在站穩腳步,期許第二十一屆學生會除了苦幹實幹之外,更能夠「讓人有感」,深化學生對於校園自治的體會與認識,擁有更多民意後,進一步著手更多議題與理想,給學生會嶄新的面貌。
作為成大學生,也作為臺灣公民,除了對內學生權益的維護,對外社會改革的支持也是學生會努力的方向。「大學生」是一個特別的身份,多數人已是成年人,具備完整的公民權,但也同時擁有社會的友善眼光,社會參與時獲得較多的支持與包容。前一屆的學生會權益部就曾與異議性社團零貳社合作,辦理華隆罷工座談會,也參與零貳社主辦的反媒體壟斷肥皂箱行動。
筆者先前就已相當關注各式社會議題,曾經多次參加廢核遊行、同志遊行等行動,強烈感受到多數同儕對社會的冷漠。擔任會長之際,打算將學生會經營成公民議題的領頭羊,以學生會刊 GoWild 等作為學權議題、社會議題溝通、散佈的平台,提昇校園內的社會意識,促進良性討論。拋出議題、討論、進一步組織行動,成為一股善的力量。
雖然身為成大學生,但相當推崇清華學院的理念(姑且不論有沒有做到):「先成為人,再成為公民,然後士農工商。」大學不是職業訓練中心,除了充實專業知識之外,還有許多的揮灑空間。無論是參加學生自治組織或是校外公民行動,每一次都是充實與自省的過程。若能釐清自我價值,以社會關懷為出發點,透過獨立思考及與人溝通、組織,對自己所愛的家、校園、社區、社會、甚至國家,發揮正面的影響力,便是身邊的人的一顆小太陽;若社會各處都有小太陽溫暖的光,便沒有黑暗的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