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蕙綺(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四年級)
2013年1月
從台灣到中國雲南
成功大學X中國南開大學
雲南省大理州海東鎮塔村
到雲南服務這段時光像是做夢一樣,一場很美很甜且果實累累的夢。
從天津出發,北京西站到昆明的硬臥火車,長達四十四小時的車程,一路上風景萬變,心裡既是期待又是害怕,一方面對塔村的環保服務充滿憧憬,又恐懼自己需要很多時間去適應農村生活,後來證明這些都是自己想太多了。
一開始來到塔村,並不覺得這是一個特別需要服務的村落,高科技的風能太陽能路燈,家家戶戶華麗高大的門面,加上裝潢增建的規模,讓大夥兒都不覺得這是印象中連廁所都沒有的鄉下地方,反之,就是這麼大的反差才讓我們更加困惑,這塊擁有不錯的物質生活卻沒有一絲環保意識的所在。
海東鎮因鐵路的興建而帶起居民經濟,而根深蒂固的封閉思想卻揮之不去,對於環保意識一直沒有深切的啟迪開化,我想這就是我們千里迢迢來到雲南大理的原因吧!或許對於整個大理、整個海東鎮甚至整個塔村,僅僅十所環保廁所是很小的數目,但在這塊土地上,我們對環保廁所的重視和推廣能讓環保意識更加普及化,這樣的趨同效應便是我們這群人能盡的小小一分心力。
而塔村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熱情,不論來接我們的領導、辦事員們,替我們照料三餐的大媽、大姊,指導我們興建廁所的兩位師傅、便利店的老闆,還有每一間環保廁所的屋主,儘管雙方之間多了一層語言上的隔閡,但還是能用肢體語言感染我們。漸漸的也習慣這種純樸的農村模式,天微微亮就起床、晚飯後就休息這種規律,生活也沒有太多通訊設備叨擾,其實這樣也沒有什麼不好啊。
「服務中學習,學習中服務」,就服務學習而言,比志願服務而言更多了學習成分,自我的成長、團隊間的經營等,不管是在服務點興建環保廁所,抑或是在麗江、天津參訪,一個十幾人的團隊是需要許多默契和合作的,彼此互相幫助、互相體諒才能進行順利。
相較於學生組織間的單打獨鬥,服務學習是讓我更喜愛的團隊行動模式,就好像外圍增加一個層厚厚的保護傘一樣,截長補短才能持續、長遠。此次出團便讓我在每個人身上學到許多,成南裡面任何一位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擅長、獨特的部分,實實在在是缺一不可的夥伴,更從每天的反思活動中由他人的反饋中看見自己的盲點,進而強化自己的自信心。
「人的語言有一種力量,只要說出口就會有作用。」此次出行,深刻體會在選擇施工地點時,是需要耐心的來溝通的,不一定是我們覺得合適就一意孤行要推行,這樣的狀況會讓想幫助人的人反被幫助,原本的一番好意更會造成負擔,甚至會造成誤會。就像我們一群人浩浩蕩蕩來到塔村,一不小心一些原本的慣性和任性便會在無意間傷害到村民。聽了許多去外地服務卻身體生大病的案例,時常囑咐自己別成為反讓村民照護的人,那就本末倒置了。
這段旅程中不斷思考、琢磨,對於自己前方的道路有了更多的想法和目標,從服務中看到這世界需要些什麼,自己能做些什麼改變,也學習如何重新燃起熱情。期許自己能跟大樹一樣,廣泛的吸收新知識,轉化為養分,粗壯的樹幹能用力成長,變成一顆繁密、獨立的大樹,甚至能用樹蔭守護他人。
這次的服務代表很特別,雙向、兩岸的特質,每天朝夕相處、脣齒相依,讓我們彼此間都擁有深厚的革命情感,或許十年、二十之後我們再相遇,還能細數當年阿姨家的雲南家鄉菜有多正宗、那時候有了什麼體悟讓我們不禁要倒帶回憶呢。
「用生命影響生命」,讓我們學會如何變得堅毅、變得謙卑,相信沒有天生手心只能向下的上帝、更沒有人一生註定要被服務的人生勝利組。許多感動的瞬間,如今還歷歷在目,迴盪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