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柏廷(國立成功大學經濟系四年級、第十八屆系聯會會長)
[定義]
筆者曾經有幸與一位優秀的領導人討論到一個話題:你覺得什麼是學生組織?學生自治會、系學會聯合會、社團聯合會、宿舍自治委員會?個人的看法是,在成大、或者是其他校園內,絕對不止這些學生自治組織才能是「學生組織」;無論是屢屢得獎的優秀影視創作團隊、自行招募及經營市集的團隊、網路行銷與創作團隊等等,這些應該都要被含括在所謂的「學生組織」中。因此,筆者在此將學生組織粗略分為兩種:傳統的學生自治組織以及校園內的學生創業團隊(組織)。
[比較]
台灣在1960到1980,是勞力密集之代工出口興盛時期;而發展至今,則是高級代工的時代。如果以一個國家的正常發展進程為標準,台灣接下來勢必要開始以創造自我品牌價值為主要轉型目標,來產生我們的不可取代性;然而,台灣過往,甚至現在還有一大部分的學校的教育目的,似乎是以「生產」企業所需、企業愛用的人才為主。但是,風向已經改變了,學生們開始自覺,自行組織以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普遍課堂間難以習得的「軟實力」。
何謂軟實力?親身參與過學生自治組織或是創業團隊的學生們應該都有深刻的體會:組織、管理、領導能力的提升,毅力、抗壓性的磨練,甚至是人脈、個人時間管理、身體健康的控管等等。
同為學生組織,想要藉由投身於學生創業團隊來獲得軟實力的提升,在現在的台灣社會中,卻硬是比參與學生自治組織艱辛。
何以見得會更辛苦?因為在成大、在台灣,學生自治組織已經熬過了最初的革命與創新,至今也有了不少的歷史與經驗;各大校園也已經廣泛接受其存在,甚至發展成了上對下或是平行的關係。
有著校方的資源,在校、畢業學長姐的經驗傳承與協助,相信現今學生自治組織所要著力的是因應瞬息萬變的環境,不斷改變、創新和建立台灣不同地區 的組織互助與合作,以及帶領同學們對社會的實際關懷和付出。
可是,相對於學生自治組織,創業的風氣在台灣卻也只能算是剛起步;筆者曾經在一場商業競賽的分享會中聽到一段難忘的故事:主辦單位邀請一群參加商業競賽晉級的隊伍到英國劍橋大學交流參訪,在劍河上,他們問了挑船的船伕,有沒有聽過創業一詞;而船夫一派輕鬆地回答「有啊,我也創業過兩次呢!」
當然,故事內的創業可能只是小額的經營,但是從中就能看出國內外的環境與對創業觀念之差距;可想而知,台灣校園內的學生創業風氣更是稀薄,遑論由於南北資訊、資源與觀念的差異所再拉大的差距。
[展望]
不過,在台灣還是有一群人在默默地耕耘創業這一塊田地:從持續最久的商業競賽,到最近興起的創投所做的培訓和創業相關講座,與最新的創業系列營隊。看得出來的確有人注意到,並且很重視培育創業風氣。
創業在校園內應該要有穩定的支持與資源,現在已經有不少大學設有創業相關社團。而曾經,成大也有類似的社團,但是最後似乎是因為當時在南部的創業觀念與風氣並不足以去招募到足夠的人才,導致無法維持社團運行。但是,既然這是一股趨勢,那勢必會有人再次站出來召集大家。筆者的朋友與學弟妹們正是這一群熱血青年,希望他們能夠再次從社團方面激起成大的創業的精神與校園風氣。
本文一開始有提到,校園內已經有各種不同目標的團隊:有些是初生之犢、有些是漸漸穩住腳步的馬兒。所以除了創立及維繫創業相關社團,筆者認為現在我們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這些校園中的團隊彼此有機會去交流、互助?」,就算是聽起來毫不相干的兩個團隊,也有可能因為熟悉了彼此之後,在某天、或是某個企畫案中發現有可以互相幫忙、合作,甚至是接洽之處。當台灣有辦法讓校園內、甚至跨地區的青年團隊們互相認識、熟悉,就非常可能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策略聯盟」誕生。曾經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上一個世代替我們打穩了基礎,所以我們這一世代要聯手為台灣在地球村中創造出最精采的未來!
最後,當初學生自治組織的創立與突破,其實也是由一群熱血的學生組成的團隊所做出的另一種創業計畫。事實上,我們都不斷在創業;在未來,相信我們將會有更多的資源與支持。
創業,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對人生的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