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若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
培養大學生有效能的公民素養,能擔任解決社會問題,增進人類福祉的領導角色,已成為高等教育重新檢視的重要宗旨,而在大學校園中,教育學生公民參與(civic engagement),成為主動參與及具備民主素養的公民,應為培養公民素養首要的途徑。公民素養可定義為透過個人或集體行動,主動的參與社會持續性的福利及改進(Hamrick, Evans & Schuh, 2002),每個人都應該視自己為整體環境的一份子,為社會改變出一份力,如積極的關心社區議題以及從事社區服務,每個人也都要有為社區盡一份心力的態度(Komives, et al, 2009)。要具備公民素養,在認知(knowing)上要了解協同合作、社會正義、社會責任的觀念,以及權利和義務之間的關係,時時關心社會議題;在態度(being)上對社區要有歸屬感,以耐心和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和他人,欣賞多元的文化;而在行動(doing)上需具備能與不同背景的夥伴合作、獨立思考、創意、人際溝通和挑戰舊有體制的能力。
公民參與較強調行動的面向,其內涵包括:向他人及環境學習,發展對於社會議題正確的觀點;重視多元差異,並建立跨越差異的橋樑;以平和有理的方式處理衝突;在政治參與過程扮演主動角色;主動參與公共生活、解決公共問題與社區服務;在組織中承擔領導者與成員的角色;發展同理心、倫理價值與社會責任感;忠誠的與全球化的增進社會正義。由此內涵可以看出,促進大學生公民參與,對於增進其公民素養有直接的關係。
如何促進學生公民參與呢?學校可以透過課程,引導對於社會議題的了解與批判思考,並鼓勵學生參與各項政策與活動方案,賦予責任與權力。例如輔導學生自治組織的形成與運作,應是最為具體有效的方法。學生自治是指大專校院全體在校生,依法在學校的教育範圍內進行仿效、實習地方政府自治之連續學習過程及相關權利,是以增進、維護全體學生權益且不違反學校教育宗旨為目標,進而促進學校師生共融、共榮,且學習到正確行使憲法賦予之學習權(楊仕裕,2001)。當前校園中最具代表性的自治組織應為「學生會」或「學生政府」(Student Association),是由學生自己組織一個代表校園全體學生的團體,處理自己同學之間的事務,並對學校或校外爭取權益。
Kuh 和Lund(1994)指出學生參與自治組織對其實務能力是最強而有力的經驗,參與學生政府也將會提升自信與自我尊重的發展。參與學生組織是學生學習之最佳場所,而學生自治組織更是透過學生組織事務的共同參與決定的過程,促進學生領導、組織、服務、做決定的能力,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學習負責任及培養積極正面的價值觀,大學應提供學生在學生組織中的學習機會與環境,以達大學教育目標。
然而,許多學校學生會歷屆會長的投票率甚低,高不過三成,甚至低到零點五成,學生不願意現身投票,其理由除了不支持候選人外,更多一般學生是不理解這個全校性最大的學生自治組織到底在做些什麼事情?投票率低落,且不採取絕對多數的當選機制,促使學生會長選舉時常造成流標,需要重新再來一次,甚至有些學校造成學生會消失的情況。另外,低落的民意基礎,也讓學生會在運作或爭取權益上遇到強烈的質疑聲浪,學生會所提出的建議與提案往往會受到校方的質疑,例如「這真的是大多數學生所需要的?所提出的嗎?你們如何證明?」等的懷疑,一方面是來自於投票中投票率不足的原因,另一方面學生會基於人力不足,往往建議與提案也難以廣徵民意,而由少數人的意見所主導,因此,學生自治組織需要有學生的支持外,更需要學校的相關配套措施來解決這些根本的問題(楊上萱,2010)。
要如何促成學生參與自治性團體,從中學習付出、服務、以合理方式爭取權利等,需要透過組織功能的明確化以及學生事務人員輔導策略的協助,進一步強化學生自治團體的功能,讓整個學生自治組織的功能性提升,讓校園中可以看見更多為學生權利與學生自治努力的學生主體。
學生事務人員為第一線接觸學生自治組織的人,應對學生自治有更深入的瞭解,除了加強學生自治理念的探討外,更要培養輔導的知能以及協助領導力的發展,才能輔助學生面對不同的學生自治情境作出正確妥善的回應與作法。此外,應有系統規劃增進學生公民參與的方案,讓學生了解關懷與改善周遭環境與人、事、物的重要性,連結學生自治與公民參與的核心價值,讓學生經由參與學生自治組織,培養學生同理心、倫理價值、社會責任感、獨立思考、創意、人際溝通和挑戰舊有體制的能力,成為具備民主素養的現代公民。學校亦應規劃公民參與、民主素養與領導效能等課程,並結合服務學習或社會參與等內涵,讓學生由做中學,從經驗中實踐世界公民的核心價值。
楊上萱(2010)。大學校院學生自治組織的發展與輔導。未發表。
楊仕裕(2001)。課外活動中輔導學生自治之探討與展望。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360- 385。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Hamrick, F. A., Evans, N. J., & Schuh, J. H. (2002). Foundations of student affairs practice: How philosophy, theory, and research strengthen educational outcom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omives, S. R., Wagner, W., & Associates. (2009). Leadership for a better worl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uh, G. D., & Lund, J. (1994). What students gain from participating in student
government. In M. Terrell and M. Cuyjet (Eds.), Developing student government
leadership, 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 No. 66.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