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承翰(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所二年級)
日本是和臺灣在經貿及政治等交流上最緊密的國家之一,儘管政府間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但民間的實質交流相當頻繁;尤其是青少年文化,臺灣也總是跟隨著日本走,故而有「哈日族」一詞的產生。但相信不僅止於流行次文化,臺灣學生更需要對我們這個重要的鄰國,有更深入的了解,臺灣日本學生交流會希望能夠使學生確實達到「知日」,使得同學們都能藉由這樣面對面之學習管道而獲益良多,而不只是停留在「哈日」而已。
臺灣日本學生交流會(以下簡稱臺日),起源于2005年由臺灣大學日文系陳昱築學長前往日本交換學生時,認識了一群同樣對臺灣有興趣的學生,並有感於臺日青年交流不足,所以決定自發性的以學生為出發點在臺灣成立臺灣日本學生交流會,於日本方的對口組織,是為位於日本東京的「日本臺灣學生會議實行委員會」(以下簡稱日臺),並且在每年的暑假舉辦臺日八月大會,迄今已邁入第六屆,並先後於第二屆成立了東北秋田國際教養大學日本臺灣學生會議實行委員會分部,第三屆成立臺日成大分會,第四屆成立日臺關西分會,社團組織範圍逐漸擴大且完善,而參與八月大會之學生為一半臺灣人,一半日本人,打散分成若干組,每一組對於不同的議題深入討論並產出成果報告,議題舉凡社會、經濟、政治、環境、文化、教育、國際交流等等不做任何侷限,由每一年的工作團隊互相討論決定,目的讓臺日雙方學生能深入了解彼此的社會文化,並面對問題共同討論解決方法,除了英文溝通以外,每一組都有1~2人同時精通中文以及日文的同學做為彼此討論溝通的橋樑,也讓溝通討論的過程能夠更順利且深入。不同於一般短期交流訪問團體、或是留學交流聯誼會等,是一個具有深度自主意識的學生自發性社團。在交流活動的同時,注重兩國議題討論上的深度和廣度。
每年八月大會皆有其主題,由每一屆的八月大會工作團隊共同討論決定。
第一屆(臺北)-曾經我們這麼近。以此標題為開始,期許能夠讓臺日青年能夠以我們現在這個世代的觀點與想法出發,並討論分享兩個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第二屆(東京)-再認識,再發現。有了第一屆的八月大會之後,希望能夠延續這樣學生自發性的交流活動,並且更深入的了解認識;第三屆(臺南)-”溝”起回憶,”通”向未來。第三屆八月大會擴大至與國立成功大學一同舉辦,也由於規模不斷的擴大,所以特別強調”溝通”的重要性,不僅僅是臺灣大學以及成功大學之間,臺灣以及日本學生之間的溝通協調也顯得重要,唯有如此才有永續的可能;第四屆(奈良)-溫故知新。對於過去曾經學習分享過的經驗重新檢視,如此才能充滿自信的大步向前;第五屆(臺北)-飲水思源。臺北、臺南、東京、秋田、關西等地分會相繼成立,規模應暫時不會再往上擴大,五屆五個分會,分別由不同的學生自發性的成立,過程沒有想像中的這麼容易,沒有前人的付出,就沒有現在的規模,也沒有機會與彼此面對面的交流,期許未來的學生都能懂得珍惜這難得的交流機會。每一屆的交流內容未必與其標題有很大的連結性,但仔細去思考一個一個從零到有的學生自治的國際交流平台,如能像這樣循序漸進,從開始到珍惜,我想即使過程困難重重,也能夠一一克服。
我有幸能擔任第三屆八月大會的成大方代表,而後成立臺日成大分會,現在臺灣日本學生交流會也進入第六屆,剛好自己是參加了第三屆以及第四屆,以中間人的角度,接收學長姐創立之初想要這個社團所達成的理念,並且對學弟妹做好傳承的工作。期許臺日不僅僅是一個獲取對方知識的平台,參加完臺日後更重要的是能夠聆聽自己這塊土地的聲音,聆聽自己內心的想法,並付諸於實現成長,曾經聽學長說過,”邂逅”是人的一生中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不同國家與不同背景的人相遇也是種邂逅,在相遇之後所產生新的想法與價值觀,然後再與新的自己邂逅又是一個新的開始。因此,我們殷殷期盼,希望這樣由學生自主發起的組織,可以為臺日交流奉上一點心力,也能讓更多學生青年接觸不同文化衝擊、自我成長,也希望其他由學生自主發起的國際交流組織能夠持續發展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