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弈先(國立成功大學材料所二年級)
在參與學生組織的短短幾年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問題是這麼問的:「你覺得一個最強的團隊要怎麼組成?」其實那個時候我講了很多,並且去分析在不同的情況下要有怎樣不同的團隊,而這樣不同的團隊有如何的優勢,進而可以如何的發揮,滔滔不絕我講了半小時後,那位同學只笑了笑說:「那你這樣不就需要一直換夥伴了!」當下的我聽到這句話真的感覺有點丟臉又氣憤,好像自己這幾年都白過了。沒想到一直到了最近,又有位學弟提起了這個問題,原本以為,我又會開始長篇大論一番自己那過期的理論,但取而代之的是,在我腦袋中浮現的兩個字--”平衡”。
就團隊的廣義定義來說,我把它看成當下為了達成某種目標而組成的人員。小至同學們討論要出遊或是聚餐,大至組織內重要事項的會議,都可以視為不同團隊的運作。就自己的經驗來說,我曾經與所謂特強的團隊合作過,組長們各個活動經驗超群,也都有不少代表作,然而就結果而言,這卻是我經歷過最失敗的活動;與此相對,我也曾待過組長群沒甚麼經驗,但整體團隊充滿著熱情以及廣納意見的心胸,出乎意料的,這次團隊所營造出的成果廣受各界好評,也算是我個人經驗中最為突出且滿意的一段。經過了數個活動的洗禮,加上以前所學的教材,我把團隊組成粗分以下幾種角色:
(1) 村長:為團隊領導人,團隊的代表,有時候是自然而然的產生,並且帶領著大家討論。
(2) 戰士:想法的主要供應者,他有源源不絕的靈感以及攻擊性,他堅持自己的論點並能提出與自己論點相符的優勢以及正確的邏輯。
(3) 村民:感受力強,但較無主見,會依附戰士們不同論點提出自身的想法,給予大家每個論點具體感受。
(4) 智者:經驗豐富,善於溝通協調並且冷靜思考著每個論點的優缺點加以分析,相較於村民較為理性。
從這幾個角色,我們來思考一個簡單討論的流程:
這樣乍看之下是一個簡單又平衡的團隊運作,在這樣的循環下,最後會產生一個最佳解,使得大家達到共識得到結論。
但如果情況變成這樣呢?
有人會問,這樣的情況有甚麼不好?我想說的是,對結果來說,我不確定這樣的決定方式好或不好,但這樣的情況會使得團隊往一個方向直直地前進,直接的放棄了其他思考的餘地,如果一個決策沒有經過多方面的精雕細琢,那這個團隊存在有意義嗎?所以在我後期的團隊內,我會偷偷安插一位這樣的角色:
(5) 破壞者:有邏輯的推翻每個論點,使得大家重新去思考另一個層面,強制討論的循環進行,簡單來說就是出一張嘴,又反對得很有道理。
這樣的角色是為了破壞而破壞所存在的人物,他進行的是論點的破壞,這角色的特色不在於有沒有經驗或是要不要提出新的論點,而是必須不斷的進行詰問和質疑,去讓這個決策更佳的周全並增加其全面性,必要時也須視情況來決定論點破壞的程度,進而思考建立新的方向,這與坊間一些書刊所提到的『破壞性創新』其實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後,常常在分享時會有剛上任的領導人會這麼問:「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我要怎麼找那麼多人?」或是「以前有經驗的人都要走了,我要怎麼辦?」其實,能找到一個角色制衡的團隊一起做事是很棒的,但常常礙於現實,難免會出現人手不足的狀況,導致團隊內只存在某些特質的夥伴,這時村長就得適時地扮演不同的角色,這就是培養自己學習多層面思維的一個方式,如同坊間書籍《六頂思考帽》,以及幹訓常出現的開會技巧等課程,都是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培養一位領導人思考的廣度,在不同的討論中去發現缺少的角色,並在當下以不同的觀點去思考事情,提出該有的見解以推動討論的前進,這才是村長也就是領導人最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