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蓓臻
校園霸凌事件不幸登在今日臺灣各大報頭版,發燒的霸凌問題,若要治本,平日紮實的基本功在於落實人權教育與法治教育─關於權利與責任的學習。
校園霸凌在定義上是指當學生遭受一名或多名學生的持續性故意傷害、或感到不舒服的強迫行為。霸凌是一種嚴重的威脅,會使得兒童在心理上發生有害的影響,例如低自尊、沮喪甚至自殺。校園霸凌的嚴重後果不僅只有被霸凌者和其家人,也包括整個學校。受害者事後可能產生報復、憤怒或自憐的感受,未被霸凌者也可能形成意志消沉或身體不適。甚者那些在校期間侵犯或霸凌他人的學生,成年後可能參與犯罪或攻擊行為。霸凌行為的類型包括肢體接觸、言語攻擊、猥褻的姿勢或臉部表情,以及有意的排擠等。可是霸凌常被忍受或刻意忽略。 (以上摘譯自Bullying Prevention)
在網際網路時代,隨科技發展也出現了所謂網路霸凌─透過網路、手機、或其他網路科技。總的來說,以下都構成霸凌的行為:
•推、撞、及其他身體傷害的動作
•散布不利某同學的謠言
•持續將某人排擠於群體之外
•用令人不舒服的方式取笑同學
•聯合某些人去對付其他人
•寄發令人不舒服的文件、信件或即時簡訊
•在部落格或網站張貼有關他人的私密圖像或訊息
•利用他人的外號去散布謠言或編造不實的情事
(以上摘譯自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Bullying? )
已發生的霸凌行為若不能正視並積極解決,只會使情況惡化。(例如這篇報導所刊載的事實:學生霸凌老師)
為有效預防霸凌,應改善相關的監督與管理機制,訂定班級反霸凌規則,與霸凌者和受害者深入會談,透過學校反霸凌計畫營造校園友善環境等等。(見Bullying Prevention:)
從人權教育的觀點,建議師生可以進行「學校人權氣氛的測量」,此項教學可以增進學生對於世界人權宣言與兒童權利公約等重要內容的認識。
從法治教育的觀點,首先要強調這裡所說的法治教育不是法條教育。反霸凌的教育重點不是要學生去強記霸凌是觸犯刑法哪一條,而是設法引導學生學習「責任」與「正義」,理解國家整套法律規範背後的精神與原則。
從權力的面向,我們可以理解霸凌者是「不正當的行使權力(power)來影響或控制別人的行為」。社會對於霸凌所產生的錯誤或傷害,必須予以公平的回應,以實現「匡正正義」,維持公正和諧的團體秩序。
將「特殊的負擔」加諸於行為人,使其負有「有義務去做某件事」的「責任」,這是社會回應「錯誤行為」的方式。霸凌者的特殊負擔即「懲罰」,包括讓此人接受治療或教育。懲罰的目的,不只是為了糾正「錯誤」或「傷害」,也要同時達到犯罪的預防與嚇阻。
匡正正義
目標一:以公平的方式矯正錯誤或傷害。
目標二:避免行為人再度犯錯。
目標三:嚇阻其他人不敢造成錯誤或傷害。
建議於平日適時地透過教學(例如閱讀)引導學生做以下問題的思辨:
問題1:事件中發生了甚麼事情,以至於某一個人必須對那件事情負責任?
問題2:為什麼在事件中,大家都想要知道誰該為所發生的事情負責任?
問題3:如何能決定某一個人該為那件事情負責?
◎判斷事件中的當事人其行為是否出於疏忽(不小心)或故意
◎當事人是否知道可能發生的結果?
◎你認為誰該為這個事件負責?為什麼?
問題4:那些時候知道誰該負責,可以做為日後的行為準則?
問題5:當認定某一個人該負責時,會發生什麼事情?
以上法治教育的教學及教材請參考法治教育資訊網(http://www.lre.org.tw/)。
本站相關文章可點選:反霸凌創意教學
【書籍連結】
中文書籍:
我班有個大哥大、我有絕招、我不是弱者、他的職業是犯人
外文書籍
1. No Kidding About Bullying
…透過遊戲、角色扮演、團體討論、藝術方案、語文藝術行動等等,強化尊重、傾聽和友善的重要性。
…透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學習情緒管理和解決衝突的技能。
2. The ABC's of Bullying Prevention
3.Why Do Bullies Bul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