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淑如(國立成功大學諮商心理師)
他缺了一角,很不快樂,於是動身去尋找失落的一角…
有一回他找到適合的一角,但沒有抓牢掉了。
另一次他抓的太緊,弄碎了…
(摘自「失落的一角」一書)
從兒時心愛的玩具不見、失去高中光輝的課業戰績、失去喜愛的東西、失去愛情、失去青春,到失去摯親好友,在人生的旅途中總會有機會遇見失落。失落是一種非自願的剝奪其所擁有,而死亡是人生中最大的失落,也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這次化工系鍾姓學生意外事件衝擊許多人的心理與生活,也喚起我大二時同學車禍過世的記憶…
記得事件傳來時我們正在開班會,而車禍的同學和一些人正準備前往某國中進行學生輔導活動。聽到同學車禍送往醫院的消息,大家一陣驚嚇立即結束會議。我不知道結束會議後,大家去了哪裡?去醫院探視關心?繼續忙自己處理到一半的事?默默思考著這件事,還是…如何。記得自己當時腦袋一片空白沿著往宿舍的路上、眼淚不停的掉落。隔天和同學了解狀況知道情形並不樂觀,在加護病房持續的努力。直到現在還記得同學在加護病房中插著管子昏迷指數六,我深深的感受到生命是如此脆弱,心中疑惑的問著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看著同學的女友、家人、大家傷心的臉龐,心中有著不捨與難過,但總要打起精神替他們加油。經過幾天,同學走了,不曉得那幾天大家是如何渡過,只知道難過的室友在窗戶旁掛一些東西,說著自己的期待~希望同學回來看看她。我想著過往和他相處的回憶,難過的我回應她,他應該會的。後來參加同學的告別式跟他說再見,我默默的在心中告訴他放心的離開。雖然他離開了,但我相信在每個人的回憶中都有他的足跡。
每一個失落經驗都需要時間去經驗哀傷的歷程,即使是心理師也無法避免。我們身心都可能會經歷震驚、脫序、瓦解到重新適應一個逝者不存在的新環境,並將活力重新投注在其他關係。在這過程中,有人否認這樣的事實、覺得這好像不是真的。偶爾回想起與逝者相處的點點滴滴,突然有一種他還在這邊的感覺。有人感到生氣為什麼老天爺不公平。有人感到自責,如果當初我多慰留他一會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有人陷入深深的難過、憂鬱與無助。每一次的現實的考驗總是帶來絕望。大家都躲起來難過,彼此心理距離變的遙遠。有人吃不下飯、有人夢到死者、有人總是避而不談。而這些的想法、感受、行為都是一般的哀傷反應。一般的哀傷需要一個月到二年不等的時間調適,而非預期性的哀傷失落因應則需要更多的時間因應。
哀悼是失落復原的一個必要歷程。透過不斷的現實考驗,哀傷的人必須履行四個任務:
一、接受失落的事實
面對事實,承認這個人不會再回來。接受失落的事實是需要時間的,不僅是一種理智上的了解,也是一種情感上的接受。
二、經驗悲傷的痛苦
失落的調適是需要時間並允許生者哀悼失落的難過與悲痛,然而文化、宗教和哀悼者也可能存在著一種微妙的互動。例如,你太難過,逝者將難以放心,以傳達「你不需要悲傷」的訊息。或者期待哀悼者扮演一個堅強的角色,或暗示轉移情緒避免其耽溺於哀傷,而使生者無發充分的去表現自己的哀傷,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注意去避免的。
三、重新適應一個逝者不存在的新環境
適應失落,發展必須的生存技巧、面對環境的要求。
四、將情緒的活力重新投注在其他關係上
準備好進入新的關係,不在於對逝去伴侶的放棄,而有賴於在心理為對方找一個適當的位置,同時也為他人保留空間。
人生旅途中我們都可能有機會面對失落,也可能遭遇一些正在經歷失落的人。我們可以做的是…
1.安全開放的討論逝者,而非要他盡快走出死亡的傷痛。
2.與他共同分享與逝者的回憶,而非告訴他「每個人都會死」。
3.使用逝者的名字(像生前一樣),而非刻意迴避討論逝者。
4.共同創造紀念逝者的方式或製作回憶錄。
原則上,協助生者體認失落並表達情緒。失落在那裡發生?如何發生?是誰告訴你的?聽見這消息時,你在哪裡?大家怎麼談這件事?敏察接納生者的情緒,並「一般化」其情緒,讓其學會自我接納並整合這些感受。不僅要鼓勵其表達哀傷和哭泣,也要協助其了解哭泣的意義。協助生者在失去逝者的情況下活下去。這些日子以來,大家是如何熬過來的?這件突如其來的事件帶給大家一些衝擊,但相信同時也為各位帶來一些學習,那個學習是什麼?
面對空空的那一角落,感覺有些的空虛與落寞。這條尋找之路並輕鬆,但持續的支持與關心,及適時的專業資源協助,將是陪伴生者走出傷痛的最大後盾。這段日子的眼淚將清洗心靈的傷口,而未來的我們將重新再出發。
參考資料:
哀傷輔導與哀傷治療,J. William Worden著,心理出版社,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