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淑萍(文山國中實習老師)
記得剛進我實習的學校,所協助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剛剛進學校的國一生,幫忙進行抽籤編班,編班的方式,是先將男女分開為兩大組,再分別按照號碼來進行抽籤,看自己抽中哪一個班級就屬於哪一班,當所有學生都抽籤完畢後,再由導師來抽班級,舉例來說,若是由李老師抽籤抽到一年一班,則李老師即成為開學後一年一班的導師。
在整個抽籤編班的過程十分有趣,大部分的孩子都有家長陪同,孩子們都希望能跟自己認識或喜歡的朋友可以編在同一班,在一旁的大人們,則每個都雙眼眈眈,深怕在抽籤的過程有所不公,或是緊張害怕孩子會被分到不被看好的班,而擔任工作人員的我們,則是不敢掉以輕心,深怕有任何疏失。學校的一年級共有16個班,雖還分出了一班體育班、四班音樂班和一班特教班,但大抵來說,我的實習學校是屬於「常態分班」。
有了這個抽籤編班寶貴的經驗,讓我不禁以為所謂的「常態分班」是每個學校必然的趨勢,直到在一次返校座談時,跟好幾個彰師的同學談到,才知道有很多學校為了升學率,都是私底下偷偷進行「能力分班」。其中以南部的學校尤其多,有些學校更是開出所謂的人情保證班,以超強的師資保證考上公立高中,所以通常在編班的前幾天,校長常常會接電話接到手軟,學校也不時會有官員貴人暗暗的到校拜訪。當時的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常態分班」與「能力分班」這個經常被大家爭吵不停的話題,到底何者對學生才是真正有益呢?
記得自己唸國中時,那還是一個奉行升學主義為圭臬的時代,整天K書對那時呆呆傻傻的我們,就是像吃飯一樣平常,無得反抗,一點也沒發現我們把本來就該無悠無慮快樂的青春,全部埋沒在死板的教科書裡,而我就在國三時,無意被分到A段班後,之後一路走來考試升學,升學考試。印象最深的是,在國一國二有一個非常要好的同學,國三時因為她成績不佳被分到B段班去。
起初時,我每次去他們班找她,她都會因為同班同學有人投以羨慕的眼光,有人投以不屑的眼光,會刻意在他們的面前,跟我保持一點距離。在另一方面,她媽媽跟我說她發現她,因為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變得非常的自卑和墮落,偶而她還會故意學同學偷抽煙與翹課,要我多陪伴她多鼓勵她。我的同學因為有媽媽的關心,後來考上護專,也做了一名護士,所幸沒有誤入歧途。而我漸漸長大才明白,他們這種被貼上標籤,就像是一種讓大人們放棄的感覺,不免造成他們心理上難以磨滅的傷害。
因為這原因,這才開始對所謂的「能力分班」有了懷疑的感覺,心裡不斷的問自己,同樣都是學生,為何會因為唸書能力的好壞,而有了學習資源的不同待遇;甚至會質疑起那些對後段班放棄的老師,與搶著要教前段班的老師,他們對教育的責任是什麼?後來,看過一些研究顯示--在「能力分班」前段班的學生,出社會的成就並不會特別突出,但後段班學生的表現卻會明顯低落,低落的原因在於從此自信心喪失,在於被一些沒負起教育良心的老師放棄。顯然易見,「能力分班」缺點的確要比「常態分班」多的多,這也是全世界的教育為何逐漸朝向「常態分班」走的緣故。
真正進入教職的生活後,發現其實常態分班的學生,並不如外傳的學生程度不一很不好教,跟他們在教學的互動中,發現到他們反而有一種青少年們該有的淘氣活潑,同儕之間不但能相互激盪,甚至可以比當時的我們,發揮出更多的創意與自由思考的能力。在裡頭我看不到「能力分班」中的前段學生,因為惡意競爭而對知識倒胃,看不到後段的學生,因為自卑放棄了努力學習,只看見了在許多班級中成績優秀同學,會毫不吝嗇的教導功課不理想同學的可貴畫面。
雖正視現實來看,我們必須要了解我們的社會,至今一直無法跳脫文憑主義的迷思!教育部法令規定,國中一年級一律常態編班,二年級與三年級應維持一年級常態編班,但在人本教育基金會所公布的「2002年國中違反常態編班狀況調查報告」,報告中結果顯示:全台灣有高達近七成的國中違反常態編班政策,甚至發現有八成學校還在無名有實地進行能力分班!
要真正能落實「常態分班」的這條路彷彿還很漫長,我想,如何能做到不讓考試領導老師的教學、成績決定學生的未來,最該思考和改變的還是大家的心態。倘若老師能努力帶好每一個學生、不輕易放棄孩子,倘若家長可以不要認為文憑至上、不被功利迷昏了頭。所有大人打從心中徹底的相信,讓學生能夠心裡健康的成長和學習,才是我們最該期許的最重要的目標,這條路就不再遙遠了,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