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奕宏(國小教師)
今天是國小的期中考。我一邊看著學生們坐在桌子前振筆疾書,一邊想著:「如果把信仰這種看來相當抽象的主題搬到國小學生身上,會產生怎麼樣的交集呢?」
信仰,應該可以說是一種「信念」,或者是對某種具體或抽象之人事物的「相信」。所以,小學生信仰什麼?似乎也可以說成是:「小學生有什麼信念?小學生相信什麼?」
在我的六年級班上,學生大致可以分為兩群:愛玩的一夥人,和用功的另一夥人。愛玩的這夥人相信:「網路連線遊戲中主角的級數,代表每個操縱者的能力。所以,你的角色有越高的能力值,表示你越厲害,你在同學中就越有權威」。而用功的那夥人則相信:「成績好的人以後會去念建中、北一女,然後去念台大,讓別人覺得你很聰明,所以你的成績越好,你在同學中就越有權威」。這兩種「信仰」,在現在的小學生身上,並不少見;它的信徒甚至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這兩種想法,並沒有什麼對錯可言,而且它們背後也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如果想要在這兩方面表現得好,至少都要有某些過人的能力才行;如果無法在這些能力上與人一較長短,那就得投入比較多的時間來提升自己的表現;而個人的表現,往往就決定了其在所屬小團體中的地位。
就前一種想法來說,由於電腦及寬頻網路的普遍,學生接觸線上遊戲的機會大為增多,再加上遊戲設計公司的大力宣傳,線上遊戲已成了部份學生每日聊天的主要內容。我個人沒有玩過線上遊戲,但是我卻也聽過「天堂」、「仙境傳說」等名詞,可見線上遊戲在校園中風行的程度。在線上遊戲的虛擬實境中,玩家必須運用各種策略,和其他玩家合作,才能在競爭中存活,同時累積個人的能力值和寶物等;而這些能力值、寶物、策略等,也就是學生之間互相比較之處。擁有越高的能力值、越珍貴的寶物、越巧妙的策略,表示自己在線上遊戲中越是個重要的角色,也就容易成為其他學生效法學習的對象。套句李濠仲先生於民國九十年十一月在新新聞週報上評論的一句話:「線上遊戲的世界裡,你就是主角,就是王; … 它幾乎都能滿足潛伏在任何一位玩家心中,那股期望成為英雄的普遍心理。」線上遊戲公司就是利用這種滿足現實中無法達成之欲望的人心傾向,大作廣告、大肆宣傳,吸引對未來充滿夢想的學生踴躍投入,幻想自己擁有強大的權勢和力量,以彌補現實生活中學生身份必然的弱勢。換句話說,線上遊戲公司的產品滿足了人們的想像力,卻成為了學生的次文化!
其實,綜觀學生的生活四周,充滿了這種受到商業行為主導的例子。例如:廠商在情人節前密集打出送情人金莎巧克力的廣告;結果,情人節當天,我在教室裡就看到了一堆金莎巧克力傳來傳去,甚至還有女生吃不完、轉送給同學吃的情況。唉,現在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傳播媒體無所不在,人們對於資訊隨手可得,方便了訊息的接收,卻也成了廠商宰制人們生活和想法的利器!在過去電視不發達的時代,人們表達情意的方式有無數種,只要有心意,任何日子都可以是情人節,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情人節禮物;但是在現今商業機制的瘋狂炒作下,二月十四日非過情人節不可,向情人表達心意也非金莎巧克力不行!人們似乎已失去了某些選擇的權利,尤其是自主能力尚薄弱的學生們。學生們被動的從電視廣告中「相信」商品真能代表特定的意涵,「相信」商品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卻無從思考商品和意涵、商品和需求之間是否真有必然性。這種灌輸想法的方式,與過去深受詬病的「填鴨式教育」有何不同?差別只是在於:過去是在學校裡正式的進行,現在則是隨時隨地在生活中默默的進行。
至於我班上另一夥學生所相信的:「成績好就會到建中、北一女、台大然後讓別人覺得自己很聰明」的想法,雖然目標離他們還很遙遠,但是在他們生活中卻是相當真實的事情。在小學四年級以前可能看不出什麼端倪,不過一旦進入高年級了,「往名校邁進」似乎已經是近在明年的計畫!這些學生放學後的活動往往是先到英語或數學補習班報到,週末也不例外;連平常在班上下課時所做的事也是在寫英語或數學學習單。他們對自己的期望,已經超越了國中,進入到高中和大學的階段。說他們是早熟還是未雨繆謀,先前我並不太確定,直到學期初和家長在親師懇談會中談過話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是家長「望子成龍」的想法,讓他們在起跑點上比人家早一步出發;原來是家長對他們的期望,讓他們提升了對自己的期望。那時候的我心想:「家庭教育果然比學校教育還要有影響力啊!」
我的想法一直到前幾天看到了一則新聞才恍然大悟-記者在新聞裡訪問五位北一女的準畢業生,原因是她們五位全都在推薦甄試中錄取了台大醫學院!這則新聞透露出什麼樣的訊息呢?不同的人也許有不同的解讀,不過就我一個小小活老百姓的淺見,我只會想到:「哇,北一女果然是名校,學生真是優秀!台大醫學院果然是超級志願,連考上人數的多少都會成為新聞!我以後也要讓我的女兒去念北一女和台大醫學院!」唉,教育部老是在說要打破明星學校的迷思,可是在這種強調某些學校畢業、某些科系錄取者就是比較有價值的社會環境下,要消除明星學校的存在,教育部的口號彷彿螳臂擋車,杯水車薪;而多數的家長呢,當然也就會和我有一樣的想法,以子女能進入這些明星學校科系為榮!所以,結果就是:社會價值重視名校名系,家長覺得名校名系被社會所重視,接著,學生就逐漸被往名校名系的方向推進了;換句話說,學生執行的是家長和社會的意志,學生追求的是家長和社會的目標,學生能選擇的,大概只剩下「貫徹這些意志和目標的程度」罷了。
想到這裡,我開始努力的思考:「小學生在學校裡,到底有什麼信仰上的自由呢?」我發現,如果把家長和社會的框架移除,小學生的信仰大概什麼也不剩!可是,如果把問題放大一點,改成:「小學生在學校裡,到底有什麼自由呢?」我又發現,除了「投票選擇兒童節禮物」之外,好像也沒有其它答案了。當然,腦筋動得快的人也許會說:「小學生還有選擇吃多少飯、喝多少水的自由!」這個論點看來是沒有錯,不過如果這個論點成立的話,那監獄裡的犯人也可以算是自由的人囉?可是我想不會有人願意被關在監獄裡吧!也許,另外還有腦筋動得更快的人會說:「小學生還有快樂學習、快樂成長的自由!」這個論點好像也沒有錯,不過這比較像是教育部提出來的口號,如果它是小學生們在國小畢業前自然流露的肺腑之言,我想應該就不會有人去懷疑它了!不過,換個角度來看,小學生的信仰也許是最自由的,如此家長和社會才能毫不保留的把自身的觀點移殖到小學生的小腦袋裡,而且不會遭到任何的質疑和抗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