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盈秀(台北縣鶯歌高職特殊教育教師)
自重而後人重之
?老師,我才不要跟他一組,他好幼稚歐!? ?老師,同學罵我智障、白痴,叫我滾遠一點? ?我才不要理他們呢!反正他們要怎麼樣是他們的事情,跟我沒關係,我只要管好自己就好了!誰管他們啊!我才不要丟自己的臉呢!? ?別人就是瞧不起我們,我討厭他們!?
以上的聲音,其實在校園中並不陌生,同學之間的一些衝突或誤會,甚或學生本身的特質因素影響,而容易產生相互的排擠,但在校園的另一角,班級中全部同學皆為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同時,表面上看起來與事無爭、輕鬆快樂,又無課業壓力,但其實相互之間難免仍存在相互比較,能力較佳的學生歧視能力較差的學生。而能力較好的學生總覺得自己其實可以去普通科,看到能力差的學生就覺得討厭,跟他們走在一起更覺得有損顏面!社團活動時間打散科別進行活動時,更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特別身份和班級,甚至也十分敏感,常因一些小事就覺得他人歧視自己。
尤其是對於高職的特殊學生,他們的程度主要介於輕度與中度智能障礙之間,對於很多事情的看法和感受似懂非懂,在心理年齡的發展上,依個人的心智成熟度而不同,如:有些學生,認知能力或相關學科能力佳,如:短期記憶及語言理解力不錯並能使用收銀機或計算機等,著實具備未來工作的能力,但面對人際互動時缺乏社會技巧則是他們的弱勢,心理年齡可能只停留在國中小,但另有一部份的學生,他們整體的基礎認知能力不及他人,但學習態度佳,做事勤奮又有禮,能夠察覺並分辨到別人的情緒!當他們擺在一起,其實也像個小社會一樣,某些特殊學生對於自己特教班中同儕即存在偏見與歧視,又如何能一廂情願地去期待在校園中普通科對特教學生的溫暖接納與良性互動!這是人性亦或是教育仍須努力的目標!
我選擇這是我們教育者需加以努力的目標,消除偏見與歧視的作法,除了平時對於普通班學生進行的融合教育活動外,特教學生自己也需進行自我肯定與社會技巧課程訓練,所謂「自重而後人重之」,如此雙管齊下,才能達成人權教育的目標,讓特教學生個人能夠珍視自己存在的價值,知道自己的優弱勢後並進而能尊重他人。
消弭偏見在實施上的困難點與作法
特殊教育,簡單來說即是針對學習有特殊需求的學生,針對他學習的需求進行專業的教學及提供相關專業服務!它的教育宗旨正是呼應強調社會公平與正義的人權理念,認為每個人生而平等,皆須有相同的受教權,不可被剝奪與忽視!而人權教育的理念重點也在推動「尊重自己,尊重別人」,也就是所謂的同理心。
這看似簡單的理念,在特殊教育領域中,實為一是個需要長久經營的目標,因在高職特殊學生的族群中,有些學生的困難點就在社會能力,如:無法表達自己意見、無法確切分辨情緒、無法感受並同理他人感覺,有的學生是缺乏內在思考歷程,也有的為社會技巧的缺陷,故他們往往學習一種看似簡單的社會技巧,如:微笑打招呼等,就需要一段時間。
可行的作法是透過教師的說明示範步驟化的社會技巧後,再讓學生多次演練並角色扮演,最後透過機會教育的方式隨機類化技巧,此社會技巧行為才能趨於穩定。其他更進一步,如面對衝突與情緒管理,甚或自我肯定訓練部分,則層次更高,此時加入學生的內在歷程思考歷程,鼓勵學生透過自己的經驗來討論並最後進行「自我選擇」,學生自己有權去選擇一個他們和大眾能夠接受的方式來練習,透過這樣的內在歷程的訓練過程,期許學生能瞭解自己,培養社會能力,使自己在面對他人時更加有自信,進而才更能去同理他人的感受。
未來願景
人權教育是普通教育中九年一貫課程的重大議題之一,雖然特殊教育表面上似乎與普通教育的課程走向毫無關係,但實際上在實行特殊教育教學時時往往運用並參考到九年一貫的諸多理念,如:核心課程的概念、注重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講求生活化、多元化的教學設計等精緻優質路線,而對於輕、中度的智能障礙學生來說,人權教育亦可使用於高職的特教課程設計,且比重上將比其他學習階段來得更加重要,因為他們即將要出社會,除了要適應現實的社會外,社會賦予他們的角色定位勢趨多元化,學生們所遇到的人權議題的層面將更廣,故他們更需有相關的先備能力才能去面對未來,如:
• 偏見和歧視的處遇:能自我肯定與反省並能尊重他人、學習當遭受到偏見和歧視時的自處之道。
• 平等權的瞭解:需清楚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學習保護自己的權利。
• 就業權及相關福利權的認識:瞭解身心障礙相關福利法條並能在需要時尋找到資源,用以保障自己的權益。
人權教育之於特殊教育就像是營養的食材,如何配合特殊學生的需求而加以烹調設計成各種菜色(各式實用且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課程),讓孩子吃得得健康又消化(學習後能派得上用場),發揮到最大的意義,則是我們最高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