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明治
教室,對老師而言是個移動的職場,對於學生,教室是他們在學校的家,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地方,是個一同呼吸,相互取暖、相互抱怨的空間,匯聚了一個學校的集體感情與記憶。身為這個空間的使用者和管理者,他們卻沒有參與的權利,大部分教室的規劃與設計都只是聽取「使用代言者」的意見,站在管理的角度,流於權威,而未以學生的觀點與意見來發展。
推開教室的門,門裡一片靜寂,
口水的遺跡濕了桌面,睡眼惺忪的雙眼,欲振乏力的精神,都在等待我的救贖,其實是一種殘忍的呼喚,忍心破壞別人的美夢。
現在的我正在進行下午的第一節課,
師生最不喜歡上的一節課,總是得花些時間,想些辦法,諸如笑話之類,讓他們清醒。
好不容易讓他們活了過來。
這個時候,有個女孩眼睛泛紅,微低著頭,輕輕說了一聲報告,走了進來,所有人的眼光頓時集中在她身上,她迅速的躲回自己的座位,孩子愈大,愈怕別人看見他的眼淚,為了轉移同學的焦點,減少那女孩的困窘,我刻意點了幾個人,發表對於近來時事的看法,讓她情緒慢慢的平靜,直到下課前十五分鐘,她才揚起頭,投注在講台上講述課程的我。
一下課,她的死黨就像護城河圍繞著她,淹沒她的身影,委屈者的眼淚總能很快引起別人的同情與關懷,揭起表現捍衛情誼的行為。在他們吱吱喳喳的群起討伐之中,隱隱約約聽到「不要理他」幾個字。
我有些納悶但不想追問,因為此刻已有人接手,孩子有孩子解決的方法。
若是你認為這個女孩是身陷情海而失意那就太窄化她了。
感情與課業成績都不是催化眼淚的力量。
這個女孩叫阿信。
她是這個班的衛生股長。
阿信之所以成為阿信,並不是他的音樂能力、歌聲或容貌神似五樂天或信樂團,
阿信之所以成為阿信,是她的溫良恭儉,足以媲美那個家喻戶曉,東洋遠渡而來的日本阿信,而這份精神的宣揚是透過老師的認證而傳千里。
阿信三度彎下腰主動撿垃圾的身影,這歷史的一刻被導師發現,對於現今只會亂丟垃圾而不會撿垃圾的孩子,她這種行為簡直是可歌可泣,由於導師在班上公開並且大力讚許她的服務行為,因此,相貌平凡,個性溫和,耐看、耐處、耐用的阿信,輕易的以謙卑的笑容征服大家的心。
但是這個讚許卻種下日後一段榮耀與災難的命運。
學務處大嗓門的衛生組長,常常以他高分貝的聲音,在下課以火速、快速頻率召集各班衛生股長,然後集合之後海削股長,那種罵人不眨眼、不斷音、不氣喘的功力與姿態,似乎非得如此才能撼動被動散漫的孩子,這也使得衛生股長成為流動率最高的幹部。
阿信建立了質樸剛毅、維護環境的形象,所以在票選衛生股長,這個吃力不討好、避之唯恐不及的工作時,大家一顆懶惰的心都打著如意算盤,選個勤勞的衛生股長可以高枕無憂。因此衛生股長就非他莫屬,同學期待她扭轉命運降臨奇蹟,免於被集體懲罰的命運。
阿信那天的眼淚是大組長猶如狂風暴雨般的語言肆虐而潰堤的。
言語的凌遲真是傷害靈魂。
相對他的職位必須承擔的責任,阿信總是隱忍著。
死黨替她在班會課發難。
「我們班在整潔比賽中一直吊車尾,學校對我們很不滿意,大家可不可以想想辦法?」沈重的口氣猶如父母最後的通牒。
講求整潔與紀律的校園,打掃如同吃飯一樣重要,因為大家深信在髒亂失序中長大的孩子,身心無法得到安定,同時所有的活動空間,都有著社會規範的痕跡,有著它的分際,不可不遵守。
「大家可不可以幫幫忙,用點心,盡點力,不要讓阿信老是被罵得狗血淋頭,他壓力大到連作夢都與衛生組長相遇。」有些人有點不好意思的沈默下來。
阿信卻開口說:「我已經被罵習慣了,個人被罵只是一時,忍忍也就過了,只是若再蟬聯倒數冠軍,恐怕我們班就要到學務處罰站,更嚴重的是寒假需到校服務。」佔用正常的休息時間或假期,無異是對孩子最大的懲罰,彷彿要折斷他們自由飛翔的翅膀,本來無動於衷的他們開始有些反應。
「好吧!以後打掃地不認真或不乾淨的就罰錢。我覺得台灣人就是屢勸不聽,一定要重罰才有效,你看騎機車戴安全帽或是捷運站不能吃東西的執行,都是在重罰之下才奏效。」第一個回應的人提出他的高見。
「反對!反對!我們又不會賺錢,這樣是懲罰父母。我寧可被罰,也不要用罰錢來解決問題。」誰是以罰錢作為管理手段的始作俑者呢?
「不要再吵了,現的最重要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
「你們的意見都很好,可是要對症下藥,究竟我們班的整潔分數為何這麼低?」頭腦清楚的班長提出問題。
阿信無奈的說:「我們班的雜物多,有時蠻像是垃圾回收場,評分老師給的分數自然低。」班上的個人用品散落在座位之間的走道,如同大賣場的琳瑯滿目,應有盡有,舉凡高中生應有的物品,參考書、脫鞋、杯子、鞋子、鏡子、髮膠、枕頭、公仔、偶像照片,隨心所欲的不斷蔓延,自利自私的旗幟正高張著,個人的物品佔用了公共空間,大家都是如此,也就不管公德的問題,反正自己方便就好。
看看這些東西,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他們把教室當作自己的家,這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呢?把教室當做自己的家,表示他們卸下自己的心房,融入班級的生活,但是也帶來家裡的嗜好與習性,隨便從此進駐在這裡。
「既然這是我們的致命傷,就請大家整理打包,把各人的物品,還給教室原來的面貌。」班長直接下達命令,沒有討論的空間,近似專制的作風只為解決存在已久的沈珂。這個措施減輕阿信些微受苦的負擔,多數的人識大體的配合這項措施,可是少數「頑劣份子」仍是抱怨連連。
配合著淨空教室,「無障礙」空間的實施,果真這週的整潔分數有了起色,晉升為第二名,倒數第二名,進步的幅度像是烏龜爬行的速度,讓缺乏耐心的孩子有些失望沮喪。於是有人開始翻案,陸續的發言。
「把書帶來帶去很麻煩,非常吃力,把書帶回家根本不是一個好方法。」他們認為一個抽屜是容納不下高中繁重的書籍。
「我覺得評分的老師對我們班有刻板印象,無論怎麼打掃,我們班就是得不到好成績,這真的是一個不公平的競賽。」
「我覺得我們班缺的是置物櫃,不是笨笨的,吃力的把書帶來帶去。」
「我覺得學校欠我們一個公平,虧待我們,為什麼別的樓層都有公共的置物櫃,唯獨我們這個樓層就沒有?」
「每次看國外的影集或日劇,戲裡的高中生總有一個專屬的置物櫃,可以存放個人的物品以及秘密,可以讓人期待有一天,打開櫃子,巧克力或情書掉滿地,可以裝滿自己的遐想與等待。」
「拜託!不要再做你的青春夢」,
「誰說是白日夢,明明麗山高中,政大附中都有這樣的設備。」
「我們這種名不經傳的小學校如何跟他們比。」班上的兩個人鬥起嘴來。
「重點是即使我們想要自掏腰包買置物櫃,班上也沒空間擺設,人都快沒地方待了,哪有櫃子存在的空間?」班上滿滿的四十八人把教室塞的滿滿的。(聽說念自然組較有前途,自然組的學生特別多),擁擠的地方總是容易失了秩序,佈滿髒亂。
教室,對老師而言是個移動的職場,對於學生,教室是他們在學校的家,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地方,是個一同呼吸,相互取暖、相互抱怨的空間,匯聚了一個學校的集體感情與記憶。身為這個空間的使用者和管理者,他們卻沒有參與的權利,大部分教室的規劃與設計都只是聽取「使用代言者」的意見,站在管理的角度,流於權威,而未以學生的觀點與意見來發展。
看著學生,想著一路上伴隨著他們成長的教室,小學、國中、高中的教室有何不同呢?是否隨著孩子的身心發展而有所調整,有些進步?是不是能夠因應個別差異,讓「異常」的孩子有所伸展。隨著經濟發展,除了補足教學空間與設施之「數量」需求,也應注意到「教學環境」之精質化,否則方方正正的標準化空間,只能製造訓練出標準規格的學生。
置物櫃的問題尚未落幕,教室又有了新的問題,
首先,來了一群吃紙的食客。
為了整修班上醜陋老舊的門面,他們花了許多心血布置教室,希望透過環境的美化,展現班級風格,提振學習風氣以達到境教之效,同時平反老是墊底的恥辱。不料,才剛完成沒多久的教室布置,居然被白蟻蠶食鯨吞,一步一腳印的吃掉了,人蟻大戰中屢敗屢戰,最後只得任由白蟻張狂。請求學校整修,老是沒有下文,最後一句「沒有經費」就此打發,而「免教室布置」的豁免權則是對他們的補償。
白蟻始終與他們同居一室。
接著教室下雪了。
剝落的油漆從天而降,教室不時下起掉漆的雪,雪花飄飄,讓過敏的孩子開始打噴嚏,流鼻水、咳嗽,人造雪就這樣下呀下,他們搬移位置,順其自然等待雪停。
繼而,雨季來臨時,得了壁癌的牆壁發出陣陣的霉味。
最後,在這平民學校唯一的奢侈享受也嘎然而止,冷氣也參了一腳,付了費的冷氣機鬧著罷工,吹慣冷氣的他們,無法忍耐電風扇的熱風與噪音,更無法忍耐差別待遇,明明繳了冷氣費,為何無法享受。得到的回應是「心靜自然涼」,「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等安撫。學生不時說著:「我們很倒楣,被安排在這間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教室,只差沒被標示為危險教室。」這四十八人吞吐的怨氣常常盤旋著教室,寧可抱怨也不想解決問題。
他們被動的等待學校來處理他們的環境。而學校怎也常秉持著「沒有錢就無法辦事,請多多包涵忍耐」的原則因應,或者數落學生未好好維護設備,許多建議常下落不明,暴露著缺乏解決問題的誠意、效力與魄力。
學生也就隱忍過去。
教室的宿命就此輪迴,然後有下批的受難者到此被考驗。
不知不覺中大家就成了惡化環境的共犯,造就了敷衍的習性。
教室,這個人口密度飽和的空間,孩子的私人空間被迫限縮在書桌這方寸之間。除了戶外或是少數課程,從早上七點半到晚上九點(留校晚自修),大部分的時間他們都在教室裡學習,所以只要換個地方上課就雀躍不已。
也許一直守在這斗大的空間裡,視野逐漸窄化,也許膩在這空間裡而失去感覺與嗅覺,任由他們與空間所交融的環境卻逐漸衰敗,也許是專注於課業或是漠視於公共事務,他們對於公共財的維護或是環境的污染、損害,有些麻木不仁。
教室是學生學校生活的重心,有其獨特的生態與生命經驗,教室情境對學生的學習和行為之塑造,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學生對於己身所處環境的漠視源自於公共參與的缺乏。而學生的消極冷漠態度與空間的結構與佈局不無關係。
傳統教室「排排坐」,老師 君臨前方講台上,學生朝聖同一方向,教師的權威無所不在,封閉式的教學模式,降低了師生和同儕間的互動,弱化大部分學生的思考力,這樣的空間結構失去發言的主導性,使他們沒有機會參與到教學活動,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坐而聽之,講光抄的習慣,慢慢的?化了教師威權控制和學生的自我封閉意識,束?了教師創造能力和學生自主能力的發展。
物理環境不易改變,但是教師卻可以延展學生的心理空間,塑造人文氛圍,如果教室的氣氛是民主的,是理性,是知性,並容納感情、感覺的表達,那麼迫於現實的空間領域就會有所突圍!教室無形的空間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開闊了,師生的距離拉近了,那麼,學生對生活有所期待,對生命有所想像,對於周遭的事物自然就會燃起熱情與活力。
好一陣,這個班級的孩子把期待與希望交給時間去解決,
在希望與失望之間交錯,
只是等待,等待換教室。
未見具體且積極行動,
靜默之後,
這陣子班會課又開始討論起換冷氣、粉刷牆壁等事宜。
還好,孩子的心還活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