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顥中(中學生學生權利促進會)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的資訊教育白皮書計畫,在數位學生證的推行目標中寫著「學生可用來搭乘公車及捷運上學,透過上學、放學刷卡,家長能即時透過電子郵件或手機簡訊,掌握小孩行蹤,提升孩童安全......讓學生早日熟悉e化社會的生活方式。」然而數位學生證背後所主張的意識型態,真的是我們理想中社會的樣貌嗎?
e化=進步?
近年來,不僅僅是各大專院校,中小學也隨著企業、政府的e化而相繼推動所謂「校園e化」,e化的浪潮可說是淹沒了整個校園,而校園配合辦理e化的程度、效率,也成了學校間互相比較(招生)的口號,甚至是在校務評鑑時的一項指標。就許多方面而言,校園行政系統的全面e化,或許帶來了簡化流程、提高效率等種種好處;然而我們必須一一檢視,在e化的過程中,究竟將偷渡多少,可能侵害人權的政策!
e化的數位監控系統
這年期開始,台北市的所有中小學校園,全面換發結合了悠遊卡的數位學生證。除了悠遊卡之外,這張內藏了RFID晶片的數位學生證,同時還具備了一整套的「數位打卡機制」。這套數位打卡機製的運作方式,學生必須每天帶著數位學生證,上學、放學時到校園內的讀卡機誇卡,讓系統記錄並列管自己出入校園詳細時間。e化的數位學生證,提供給學生的第一個服務,其實是一種密不透風、全面性監控。
我認為,以「維護安全」之名,對於學生幾點、幾分、幾秒出入校門進行記錄監控根本毫無道理,同時不符合比例原則。更顯露出一套長年積累且根深蒂固的威權管理思維,覆蓋在一個看似先進的e化旗幟之下,舊酒新瓶、借殼上市。
促進異化的數位學生證
我們總是堅信,校園不能只是老師單向傳授套裝知識的場所。更重要的是在教導與學習(大多在課堂以外)的過程中,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面的相互溝通與理解。在教室裡,我們期待的是老師能認識並關心每一位學生,若有學生未出席,打一通電話聯繫一下家長,詢問孩子的狀況。像這樣的動作,維繫著老師與家長之間最基本的關係。而無論數位學生證或讀卡機,都無法取代這種人與人之間關係,因而也不可能提供真正的校園安全。
在教育的場域中,試圖以機器的便捷取代細緻的溝通與理解,這背後的意識型態所唯一可能導向的就是老師與家長,甚至是老師與學生之間聯繫性的斷裂,
而這種斷裂其實正是疏離與異化。當教育局聲稱推行數位學生證是為了讓學生熟悉e化社會的生活方式,我只期盼這不會真的是整個社會疏離與異化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