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彥佑(高雄市林園國小教師)
《書籍簡介》
書名: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9個國家X 4萬公里,一位人權律師的溯源紀實
作者:狄恩.賽康
譯者:林詠心
出版社:臉譜出版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09日
《書評》
咖啡文化,浪漫嗎?
當臺灣的飲茶文化已經漸漸被咖啡文化取代之際,你知道你所喝的咖啡,其實有著很多的人權議題,隱藏在其中嗎?當你下次啜飲一口咖啡的濃郁香醇之際,也思考一下,它究竟帶給我們什麼省思。在臺灣,咖啡的銷售量,一年大概可以喝掉六億杯,而這六億杯的杯子疊加起來,約可繞行地球1.35圈; 在臺灣的咖啡市場,這十年來也成長近三百億元……。在這樣的背後,其實我們都該閱讀這本書─《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9個國家X 4萬公里,一位人權律師的溯源紀實》。
這是一本由狄恩.賽康(Dean Cycon)所著,林詠心所翻譯的一本書,英文書名為Javatrekker: Dispatches from the world of fair trade coffee。本書一開始,作者即寫著:「第一次,我們傾聽咖啡農的心聲,向世界九大咖啡產地追本溯源、完整揭密。原來手中這杯黑金,述說的是全球貿易體系之下的悲劇。」又撰述著:「在衣索匹亞,有一個古老的咖啡儀式,圍坐成一圈的人們,會依序斟上三杯咖啡:第一杯稱為abol;第二杯稱為tonah;最後一杯則是beraka,即「祝福」之意。然而,令人感到諷刺的是,這份祝福似乎不曾降臨在這些與咖啡最親近的農人們身上……。」
這是關於那些地方、那些人,和我們手中這杯咖啡之間,最深刻且無法抹滅的鏈結。其所衍生的意義,有點類似《三杯茶》中的故事。不過,提起這本書《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讀來,還真有一點感傷。
喝一杯公平貿易的咖啡
隨著飲食文化全球化的影響,臺灣有越來越多人以咖啡拉開每天的序幕,加上平價咖啡和超商系統的推波助瀾,不只如上述所提及的統計,臺灣每年有將近300億的咖啡市場規模,而且還持續在成長;而如果放眼全球,咖啡的消費市場更是驚人:全球每天喝掉20億杯咖啡、咖啡的全球產值高達20兆臺幣,每年並以12%至15%的速度成長,是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貿易商品,咖啡因此也被稱為「黑金」(Black Gold)。
然而,當你知道你手上的那杯咖啡,你能感受到的,莫過於香氣、濃度、苦澀……,但還有一種成份,是我們會忘記,甚至是完全沒有意識到的,那便是「文化衝突、生態環保、經濟開發、消費與剝削、自由貿易……」等; 有了這樣的覺知之後,咖啡不只是咖啡,而是昇華到有故事、有省思、有人權的咖啡了。
歷時十四年,完成的咖啡走讀書
作者狄恩.賽康(Dean Cycon)為了瞭解更真實的咖啡買賣現況,他親自走訪全球九大咖啡產地,經過觀察、訪談、記錄,寫下了咖啡農所面臨到的經歷與遭遇,也期待這樣的文字出版,能讓更多人重視咖啡的公平交易。作者寫著:在肯亞,咖啡農一年的收入不到臺幣1萬元,經常錢還沒進口袋,就拿去還銀行貸款;在衣索匹亞,水洗處理的咖啡豆可以賣到兩倍以上的價格,咖啡農卻沒錢興建水利設施,只能用日晒法處理;在非洲、中美洲和越南等地,咖啡園裡遍布了過往殖民抗爭和內戰留下的未爆地雷……; 確實,當我們了解這一些之後,我們品嘗咖啡的心情,可能會有點轉換。
這本書一共分成三大章節,分別是非洲、中美洲、亞洲,也是全臺灣咖啡產量最多的三個洲。作者將三個洲又細分幾個國家,分別為衣索比亞、肯亞、秘魯、哥倫比亞、瓜地馬拉、墨西哥、薩爾瓦多、尼加拉瓜、蘇門答臘、巴布亞紐幾內亞,走訪的時間從1993年到2007年,歷時約14年,也真實記錄了咖啡農可能的狀況。
詳細的章節包括了第一章節─非洲,包含了三篇小故事─「米麗安之井」、「皇帝御榻和卡爾迪的羊」、「改變在發酵,但不要超越獨裁者。第二個章節─南美洲,包含了「跨越缺口」、「 全球危機:氣候變遷、衝突和文化」。第三章節—中美洲,包含了─「閃爍的自由之光」、「追蹤死亡列車」、「咖啡、地雷與希望」。以及第四章節─亞洲一單元─「好朋友、冰啤酒……和一隻水牛」、「三百人的遷村行動」。
大致讀完這一本之後,我想針對幾個章節,深入探討。
公平貿易,真的公平嗎?
在這幾個章節中,有幾個很重要的議題,值得我們深入去發掘─公平貿易。現今世界人口超過七十億,且很可能在十多年內增加到八十億,偏偏這些人口都是集中在所謂原物料型作物產區,如非洲、中南美洲等落後地方,而他們的人口成長率更是高於平均值; 而所謂的「公平貿易」,其實是看似想讓咖啡農也得到相當的利益,但實況是「事與願違」,因為大多數的歐美部份人士因基於宗教、信仰、救贖等因素中,會形成與市場機制所對抗的「公平貿易」,再加上中國的崛起,往往導致雖然名為「公平」,看似有道德性,但卻隱含著列強剝奪、資本主義、甚至是貪腐等問題。
西方與富國未來將面臨相當長期的低成長與高失業,在這種總體環境下,價格比較高的「公平貿易」咖啡,恐怕不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選擇。既然這項制度只能嘉惠很少數的咖啡豆農夫,那麼,誰能相對獲益又成為另一種不公平的開端了,甚至造成新的效率問題,而「公平貿易」合作社遲早淪為另類型式的中間商。
或許先回到本書在《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所舉的例子。適合咖啡生長的環境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肥沃地帶,也就是橫跨赤道以北和以南30緯度─這些產地的生態環境從熱帶雨林到沙漠都有,但共同的代名詞便是─貧困。以衣索比亞為例,作者賽康提到他去參訪哈拉爾咖啡園,發現該地仍然以日曬法來處理咖啡豆,而這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水來進行水洗法,事實上,那裡連飲用水都缺乏,婦女每天都必須步行至少一哩路去提水。於是賽康的「狄恩豆子」(Dean’s Beans)就介入,幫忙建造當地的水利系統,水利系統完成後不但解決了用水問題,也釋放出婦女的人力,讓婦女有時間幫忙農事或有發展副業的可能。除水利系統外,他們也協助興建小學、健康診所,甚至在某些地方還仿效「微額貸款」的計畫工程,建立了「婦女銀行」,或投資協助當地人購買生財工具,如烘培機……等。
公平貿易之外—關心與分享的精神
換句話說,「公平貿易」除了承諾給咖啡小農優於傳統銷售的報酬以外(即「最低保障收購價格」),也提撥一定金額作為「公平貿易基金」;這筆基金通常用來做社區基礎建設,如水、電、教育、醫療等。「公平貿易」涉及的產品遠不只咖啡,諸如巧克力、酒、茶、糖、化妝品……等,也都含括其中。此外,「公平貿易」也重視環境友善、有機栽植,或是避免動物實驗的化妝品; 簡單地說,如果說「自由市場」是任由資本主義邏輯破壞勞動權益和環境保護,那麼「公平貿易」在某個程度上可說是試圖將那些「外部成本」放一些些回去,儘管仍遠遠不足。
其實,更簡單的去理解公平貿易,它不外乎就是一種關心與分享的夥伴精神,為了讓支持公平貿易的消費者喝到好的咖啡,生態綠的伙伴一直以來都是靠人肉勞動,一顆顆篩選咖啡豆。這三年來生態綠走訪咖啡產地,看到合作的咖啡農民生活改善、拿到有機認証,豆子的品質也愈來好,這就是這本書想傳達出來的一種好滋味。
另一方面,在本書和許多文獻中也約略顯示,公平貿易咖啡,其實效益沒有想像中這麼高。公平貿易的出現,主要目的為使生產者和勞動者獲得公平的酬勞,減少被中盤商剝削的機會和脫離貧困; 但當你購買一杯公平貿易的咖啡,咖啡農民真的因此獲利,從此擺脫貧窮嗎?舊金山大學的經濟學教授 Bruce Wydick 近期在 Huff Post 刊載的文章,即說明了公平貿易咖啡無效的多個原因。例如,貿易系統的缺陷損壞了原本的優點、公平貿易容易吸引品質差的咖啡豆、認證費用加諸於咖啡農、鼓勵減少生產、無法解決根本的貧困問題。公平貿易咖啡的出發點雖然良善,但當公平貿易失去效用,或無法實質上幫助貧窮的人時,我們可以試著找出其他更有效的方法。
咖啡的人權問題
另外,除了公平貿易的問題之外,有好幾個章節,也約略提及了「人權問題」。本書中,政治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的得意門生博格(Thomas Pogge)即認為:「極度貧窮的議題就是人權的議題。」富裕國家有義務協助落後國家脫貧;聯合國也將文化、經濟權利視為基本人權。衣索比亞的咖啡小農或許離臺灣很遠,然而,如果我們喝的每一杯咖啡,都有人為此付出連溫飽都不可得的代價,要說我們因為從不是殖民國、因此毫無道德義務,恐怕也是很難說得過去的。
在這本書中,筆者不禁想起聯合國的永續概念的問題。書中也批評聯合國的「千禧年發展目標」(消滅貧窮)所提出的報告「浮華」,雖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卻無所實際建樹。事實上,要讓CSR(社會企業責任)或「公平貿易」、「倫理消費」具體落實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除了依靠消費者的自主意識以外,還有更有效、更值得臺灣仿效的作法。
瑞典的馬爾摩市在2006年就通過立法、成為瑞典第一個「公平貿易城市」,亦即「議會決議支持公部門增加公平貿易產品的採購、全市商店必須供應一定數量的公平貿易產品,以及必須提供公平貿易相關資訊給市民。」臺灣政府如能以行政命令要求各公部門以公平、有機等倫理採購為優先項目,並與民間合作建立避免層層剝削的產銷、公平貿易機制,絕對勝過只發放老農津貼的農業政策。
在聯合國的永續發展中,看到咖啡的問題
咖啡的市場,是一個永續的市場,在本書中除了公平貿易與人權的問題之外,其實也牽涉到聯合國的永續概念的問題。在2015 年 9 月 25 日,聯合國成立 70 週年之際,世界領袖們齊聚聯合國紐約總部,舉行「聯合國發展高峰會」,基於千禧年發展目標未能達成的部份,發佈了《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 年永續發展方針》。這份方針提出了所有國家都面臨的問題,並基於積極實踐平等與人權,規畫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及 169 項追蹤指標,作為未來 15 年內(2030 年以前),成員國跨國合作的指導原則。在隨著企業永續概念的持續進展,機構投資人也開始推動責任投資原則(PRI, Principle of Responsible Investment),並且將投資標的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 Environment, Society and Governance)的表現納入其投資分析。這17項目標分別為:消除貧窮、消除飢餓、健康與福祉、教育品質、性別平等、淨水與衛生、可負擔能源、就業與經濟成長、工業及創新與基礎建設、減少不平等、永續城市、責任消費與生產、氣候行動、海洋生態、陸地生態和平與正義制度、全球夥伴。
想想看,在17個永續發展目標中,哪些和咖啡產業可以連結直接關係?哪些是間接關係?
讀完之後,你願意嘗試與實踐嗎?
《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一書,正是一個關於「公平貿易」(Fair Trade)的咖啡產地行旅故事,透過「咖啡旅人」(Javatrekker)、人權律師和公平貿易推動者賽康的足跡,一一勾勒出幾個著名咖啡產地的境況,既包涵人文、歷史、地理風情,也談及咖啡小農艱困的處境和「公平貿易」所可能產生的改變。作者在前言所說:「所有關於21世紀的主要議題:全球化、人口移動、女性和原住民權益、環境污染、民族自決,都透過你手中這杯咖啡,在全球各個偏遠的村落裡上演著。」你一定想不到,連鎖咖啡業者每杯拿鐵定價約60元左右,但咖啡小農的獲利卻還不到每日半美元的最低生存下限。
本書《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其實十分可親、易讀,行文幾乎不見什麼道德呼喚、也幾乎沒對公平貿易做太多背景陳述,儘管作者本人對公平貿易有很堅定的政治立場,若要純粹當成遊記閱讀也未嘗不可。當然,最理想的是讀者能在輕鬆的閱讀經驗下認識、認同「公平貿易」的理念,並願意試著嘗試、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