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彥佑(高雄市林園國小教師)
《書籍簡介》
書名:大數據:隱私篇:數位時代,「刪去」是必要的美德
作者:麥爾荀伯格
譯者:林俊宏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07月23日
《書評》
從書架上,看到這本《大數據:隱私篇:數位時代,「刪去」是必要的美德》,在第一時間,就吸引了我; 無可否認的,在這個時代,「數據/數位」已經是最符合時代潮流的代名詞了,每個人莫不受其影響而改變生活; 它不只是我們常用的手機、平板、電腦,其實關於所有電子、電信產品的連結效應(互聯網),讓我們的生活雖然方便,但也產生了某個程度的資訊安全問題。這本書的標題—隱私,其實是現今網路時代,所不得不重視的。這也是現代人在使用數位產品時,最擔憂卻也最容易被忽略掉的。
《大數據:隱私篇》是麥爾荀伯格的《大數據》系列作品。大數據權威麥爾荀伯格從幾樁「網路上不經意的留言,卻變成人生污點」的案例,談起隱私權,並衍生出一個疑問:鉅細靡遺的數位紀錄和記憶,真的是好事嗎?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麥爾荀伯格回顧了人類的紀錄簡史,從大腦(內部記憶)、以迄於倚重數位科技(外部記憶)的歷程,結果就是:世界追求的就是「記得」,「遺忘」成了被遺忘的選項。這種「完美的記憶」會引發寒蟬效應,改變我們的言談舉止; 倘若我們都得擔心,關於自己的資訊可能活得比自己更久,我們還敢不敢談八卦、聊經驗、批評政治?還是會開始自我審查,對自己的言行更加留意?難道我們不能決定網路應該在何時「遺忘」這些資訊?難道我們真想要一個「因為再也沒有遺忘、也就再也沒有寬恕」的未來?
作者也跟我們說:「在大數據時代,我們更應該記得:如何忘記一些不必記憶或不該記憶的事,是一項美德。」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是刻骨銘心—對每一個使用數位資訊的人而言。
這本書總共分成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無法從記憶抹去的『醉海盜』」、第二章為「歷史上,我們一直追求「記得」 」、 第三章為「為何我們不再遺忘」、第四章為「權力和時間:拉大資訊貧富差距 」、第五章 為「六種對策:個人的、法律的、科技的」、第六章為「重新遺忘:運用『到期日』機制」、第七章為「數位時代,『刪去』是必要的美德 」。這本書先由一個示例起頭,再透過示例來引申出背後的意義與價值; 讀來不覺得枯躁,反而有一種知識性卻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讀者們認識數位隱私與刪除的重要性。
故事一開始是這樣的: 史黛西.史奈德(Stacy Snyder)一直想當老師; 在2006年的春天,史黛西.史奈德完成所有課業,也修完了所有學分、通過了所有考試、也完成了教學實習(很多科目還名列前茅),但是學校的高層行政人員告訴她:「妳當不成老師了,原因是行為有違教師專業,無法取得教師證書……。」
這樣的晴天霹靂,其實讓很多人都覺得難以置信。史黛西.史奈德懷疑自己「行為有違專業?」; 之所以被這樣子質疑,其證據便是來自一張網路照片。她在照片裡戴著海盜的帽子,正用塑膠杯喝著某一種東西; 在這張網路照片上,她標註了「喝醉的海盜」。原本只是朋友間的玩笑罷了,但是卻被其他人大作文章,廣為流傳,最後讓大家都知曉這件事,而害了史黛西.史奈德的美好夢想……。
在這一段案例中,我們所要討論的重點,其實不在於大學是否有權決定不頒發教師證,或是這樣的論證是不是足夠有力,而在於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關於「遺忘」的重要性。
也許是史黛西.史奈德過於忙碌,早已遺忘了當初曾經放過這張照片。更重要的是,一旦資料留存於網路上,再怎麼刪,都難保能完全斷絕曾經有過的足跡。其實,這本書想傳遞給我們的,就是一個「數位足跡」的概念。
什麼是「數位足跡」呢? 數位足跡包括你曾經在某個網站上的留言、發表的文章、上傳的照片或影片,這些數位內容可以建構出你的網路形象;你的數位足跡也可能是你的個人資料,透過像是cookies紀錄等技術,讓你可以不必重複登入某個網路服務,或者在填寫某些網路表單的時候,可以不必重複填寫像是e-mail、寄送地址等個人資料。你所留下的數位足跡也可能讓其他人追蹤你的網路行為,包括像是你瀏覽過的網站、搜尋過的關鍵字,以及社群網站上的朋友。
數位足跡在網路世界可以帶來許多便利,當然也得付出代價來換取這些便利;許多人也清楚,當自己在社群網站上揭露相關資訊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放棄某部分對自身隱私的控制力。你可能疏忽的是,有一些與自己沒有直接關係的組織或公司(通常也是我們很難掌控的對象),在幕後根據你所留下的數位足跡,建構有關你的完整個人資訊。你的數位足跡的範疇可能比想像中的還要廣,而且通常都被用於商業目的,例如廠商可以參考你輸入到搜尋引擎中的關鍵字,向你推銷你可能會有興趣的相關特定產品服務。簡而言之,你的數位足跡是一種可獲利的資產,只是這些獲利通常也不會回饋到你的身上。(摘錄自全民資安素養網https://isafe.moe.edu.tw/article/1958?user_type=4&topic=8)
在回到這本書與大數據、隱私的足跡關係,又是如何呢? 當從事各種網路活動時,我們會留下各式各樣的數位足跡,這些足跡會隨著時間而增長,並且可能變得很巨大。這些隱藏的數位足跡可以用來追蹤我們,你在網路某處所分享的訊息,可以和你在其他處所發表的文字進行串聯,從而拼湊出更完整有關你在網際網路上的形象與資訊。這樣的串連對於隱私的衝擊是相當深遠的。
大數據被政府和許多企業用來分析每一個人,當你上網時突然看到瀏覽器中的廣告訊息是你幾天前在其他網站搜尋的關鍵字時,就是一個最明顯的實際案例。某家旅行業者正利用你在網路上從事的活動資訊,來推播你可能有興趣的廣告內容,原本你可能根本沒想過,這兩個網站應該是獨立的兩個網站,彼此之間為何會傳遞有關你的資訊?這時,我們便會感覺到自己的隱私似乎受到侵犯。
你的數位足跡應用可能不只是在廣告行銷而已,相同的數據也有可能被用在更惡意之目的,像是索取金錢、犯罪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就自己所從事的任何網路活動都要保持著警戒的原因,這也是這十多年來,不斷有網路詐騙的情事案件發生的原因之一。
這樣的觀點,讓我想起進來新興的一個英語單詞─「sharenting」, 那什麼是sharenting呢?簡單來說,這是由兩個英語單字所組成的,分別是share (分享) 和 parenting (教養); 意指父母過度在社群媒體分享孩子的生活或照片。這個單詞的由來,其實是來自於數位時代崛起,其背後所產生的重大隱私災難。舉例而言,一位三十歲的新手父母,往往看到自己的二、三歲小孩極其可愛,因此不斷幫忙拍下各種超萌的姿態、模樣,接著便分享在網路上與大家分享; 豈料,十年後,當初二、三歲的小孩,如今已經是十二、十三歲的青春期孩子了,他開始有能力使用網路資源,也可能因此看到十年前的自己。這時,他可能會納悶:「十年前的我怎麼會在網路上呢?我的父母親怎麼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把照片放在網路上呢?如果萬一被陌生人盜用,或是受到一些不友善的對待,那又該怎麼處理呢?……」。因此,這樣的單詞- sharenting,也在在提醒著父母親,千萬要留意自己小孩的隱私。
在第二章節中所提及的「記得」,也令筆者相當有感。有時候,就如同本書所提的: 「記得太多,未必是好事」,有時候,多一點傻勁,反而自在一些。這本書裡描述到,事實上,能有價格實惠、程度完整的數位記憶,對個人和社會就許多方面而言,也都有好處。這樣的記憶有助於我們記下各種概念和想法,或是抓住珍貴的某一刻,在以後還能翻閱回憶,帶來喜悅和滿足。這些都能夠對抗「遺忘」給人類帶來的麻煩,譬如:提醒我們每個和情人約會的日子、結婚紀念日、記得每項誓言與承諾。而如果各項常用的資訊,不再只依靠人們稍縱即逝的記憶,而使用了更可靠的資訊儲存形式(從傳統的筆記本到現在的數位科技等),方便和現在及未來的同事分享共用,企業就能運作得更有效率。如果生產商能得知過去顧客的喜好,用以預測未來的需求,整個市場的經濟效率也能提升。最後一點,只要能「記得」,就能避免重蹈各種代價昂貴而又危險的覆轍,於是整個社會也能因而得利。許多人早已指出,想要從歷史中學習,需要的正是整個社會「記得」的能力。
但是像文章上半段所提到的史黛西這樣的例子,還是令人不安。一旦發現google的數位記憶竟然如此強大、無所不包,影響到一個人的就業,乃至人生,這不就像隨時被監控著一般嗎?而生活中,無所不在的信用卡帳單、訪談電話、螢幕視窗彈跳訊息,不也就是一種隱私勒索嗎?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將記憶託付給數位,從電腦到數位攝影機、從相機記憶卡到數位音樂播放器,數位記憶大行其道;大腦原本已經棄之不顧的資訊,現在都再次能夠取得。我們所面對的是「遺忘」的消亡,從根本上轉變成以「記得」為常態。雖然「記得」確實有許多好處,但記得太多,就可能帶來慘重的結果。
相對於「記得」,這本書更強調「遺忘」是一種生存優勢。對一般人來說,正是因為有了遺忘,才讓我們能夠擺脫細節,抓住真正重要的事務。如果沒有遺忘的能力,每次要下決定的時候,就會不斷回憶過去的決定,反而可能造成猶豫不決; 從這種角度看來,遺忘非但不是惱人的瑕疵,反而是救命的優勢。我們要先能遺忘,才能重新自由的整合歸納、概念化,還有最重要的:行動。本書中引用了珍妮的例子,她還沒讀電子郵件之前,覺得約翰是個好朋友。她的心裡之所以忘了舊衝突,正是因為覺得那已不再重要,過去記憶的價值已經被後來相反的發展所超越。雖然大腦記憶比起數位記憶似乎有瑕疵,但卻讓珍妮覺得約翰和她是朋友。相較之下,數位記憶則是拉回了那些原本已遺忘的資訊,讓珍妮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變得不再果斷,甚至有可能做出錯誤的選擇。不僅如此,遺忘還可能是學習的重要過程; 組織學習專家史塔巴克(William Starbuck)就認為,想學習全新的事物,得先放下老舊的事物。大腦的遺忘機制,正是一種極度簡單而優雅的放下方式。相較之下,數位記憶讓我們不斷抓著現在的知識不放,於是學習能力反而受限。因此,用數位記憶來擴大外部記憶,在很多方面會危及人類的推理能力。
再回過頭來省思這本書《大數據:隱私篇:數位時代,「刪去」是必要的美德》的時候,我們會得到一個結果─「記得」、「遺忘」、「刪去」,是幾個值得玩味的語詞。其實這也呼應了日前很火紅的一本書─《斷捨離》,其日文發音是Danshari。一言以蔽之,斷捨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總而言之,就是經由整理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而不斷重複「斷」和「捨」到最後,得到的狀態就是「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網路,就是一個無形的世界,何嘗不是更需要有「斷、捨、離」的境界,刪去不需要的過往,留住當下的美好,創造有優勢的未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