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芳瑜(作家)
《書籍簡介》
書名:跳舞的熊
作者: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
譯者:林蔚昀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31日
《書評》
「自由使人疼痛,而且一直如此。我們準備好為它付出比跳舞的熊更多的代價了嗎?」這是波蘭作者維特多.沙伯爾夫斯基在前言最後寫的話。回到這個前提,或許有人會想:既然自由會痛,那麼我們是否就不要了?於是產生了困惑、抗拒,甚至攻擊。思考及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從跳舞的熊說起。
遙遠的中/東歐,曾經存在著一群熊,牠們叫做跳舞的熊。這些熊從小就被吉普賽人買走,這些馴熊師把熊養在家裡,教牠們跳舞,從小就毆打牠們。此外,他們還把熊的牙齒都敲掉,免得熊想起自己比馴熊師強壯。他們用酒精灌醉牠們,之後,許多熊都因此對烈酒上癮。更重要的是他們會用金屬穿過熊的鼻子,從此熊就成為他們的奴隸。馴熊師會命令熊為觀光客做各種神奇的表演:跳舞、模仿名人、為人按摩,甚至祛病。熊扮演著既是流浪藝人,又是江湖郎中的角色。
這是作者聽一個保加利亞記者敘述的概況。因為對待動物殘忍的說法,保加利亞在2007年加入歐盟後,跳舞的熊便不再合法。熊是無辜的,牠們沒有選擇,理當不應該被人類綁在身邊跳舞。奧地利的動保組織「四掌基金會」於是把熊從馴熊師身邊帶走,來到位於貝利察的跳舞熊中心,在這裡,他們要教導那些不知道自由滋味的熊,什麼是自由。
故事開始了,先從馴熊師說起。然而,作者並非訴說他們的殘忍行徑,第一章反而提及他們的「愛」。
「我愛牠,就像愛我的女兒。」書中第一個介紹的馴熊師捷爾吉.米切夫說:「神可以為我作證……我就像愛著最親的家人一樣愛著牠。牠從不缺麵包,喝最好的酒,還有草莓、巧克力和巧克力棒可以吃。如果我辦得到,我會把牠背在肩上。所以,要是你說我會打牠,說牠跟著我過得不好,那你就是在說謊。」
接著,是捷爾吉.米切夫的故事,1991年共產制度瓦解了,集體農場(TKZS)也隨之瓦解。TKZS開始解雇員工,資本主義時代沒辦法雇用那麼多人,於是捷爾吉被解雇了。每個失去工作的人都會問自己:「我還會什麼?」捷爾吉想起自己會訓練熊跳舞。這是他們祖傳的事業。
接著他去買熊,花了一大筆錢。但他說:「我告訴你,任何人看到那樣的眼睛,都會愛上。」捷爾吉說他不會毆打熊,一來是他的個性溫和,二來他相信被毆打的熊會向人復仇。「我真的很幸運,遇上了一隻不用折磨牠就學會把戲的熊。」他也沒有打掉熊的牙齒,唯一承認自己對薇拉所做的折磨是將『哈卡』穿到牠鼻子的那一次。但他說「哈卡」是方向盤,否則他無法控制他的熊。給薇拉穿了鼻環,表示他是牠的主人了。
可是熊不該吃麵包、巧克力和喝酒,也不該學會跳舞。野生的熊不該成為人類的奴,即便這個主人對待他的奴有如家人。可是作者維特多為何一開始就寫捷爾吉?我想這是他對弱勢者的同情,讓我們理解捷爾吉所遭遇過的困境,而做了自認最好的選擇。
另一個養熊家庭史坦內夫,這一家三口都有熊。爺爺迪米特里六十年的人生中,除了訓練熊和熊一起表演,沒有做過別的工作。而這家人的三隻熊也是文明世界中最後的跳舞的熊。於是熊被四掌基金會帶走的這天,許多媒體跑來想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
多年後一個當時也在現場的保加利亞女記者對作者說:「你有一群吉普賽人,他們用綁架或是非法購買的方式弄到小熊,然後把他們稱為『哈卡』的金屬環穿到這些小熊鼻子中。熊的鼻子非常敏感……而他們一輩子都用這些東西牽著熊的鼻子走,用這種方式強迫牠們跳舞。這看了真令人難過。這些動物很顯然是被虐待的。」
但維特多透過四掌基金會的瓦西爾描述了當天的實際狀況。比如迪米特里的兒子維賽林.史坦內夫為了讓大家看他們一家人和熊有多親,甚至將幾個月大的兒子的腳放到米修(熊)的嘴中。
此外,維賽林居然跟記者說:「如果有人想要在他們家拍到最後的馴熊師將熊交出來的獨家照片,那就要付一千歐元。」當然,如同瓦西爾說的:這可以說是這個吉普賽人的貪婪,但或許這是他對被視為虐待動物者的一種精神索求。諷刺的是,一個德國電視臺的記者真的就從口袋裡把錢掏出來。
更奇妙的是,其中米修始終不肯進入籠中被帶走。最後,是迪米特里把他的小孫子叫過來。他抱抱摸摸熊,之後就自己走進籠子。結果,米修仿佛是被催眠似的也走進了籠子。
後來,男孩一點都不想走出籠子,跟熊分開。比較感慨的是這天迪米特里看著這一幕居然沒做什麼,只是看著窗子。據他家人的說法,熊被帶走後,迪米特里的病馬上就發作了。幾年後,他死於心肌梗塞。「爺爺是死於思念,他想念米修。」迪米特里的孫女哭泣地說。而且,史坦內夫家裡的男人後來也都必須離開家到希臘去工作。
但米修恐怕無法理解迪米特里的死。後來牠吃著熊該吃的食物,牠已經學會了冬眠,壞掉的牙齒已經被牙醫拔掉,而鼻子也開始癒合,並且開始懂得追求另一頭熊。
然而,作者維特多到底想說什麼?再回到在貝利察跳舞熊公園工作的瓦西爾,在六年內成功拿到超過二十頭熊。這不是容易的工作,他認為這份工作最關鍵的是談判。他把吉普賽人形容得貪婪又愚蠢,當然這是因為他們是交涉的對手,而且不是每一個都會乖乖地把熊交出來。重點是他說:「我們奧地利的同事不斷對我們重複:『當你不知道該怎麼辦,記住,最重要的是熊。』」目標:熊、任務:熊、為了熊。至於吉普賽人呢?「老實說,他們把熊交給我們後,我對他們的人生不感興趣。」
至於貝利察跳舞熊公園呢?事實上他們做的很不錯,不過維特多也了解了幾件事:一、熊會一點一滴地獲得自由。你不能一下子就給牠們全部的自由,牠們會窒息。二、自由也有界限。對熊來說,自由的界線是通了電的鐵絲網。三、對於不曾嘗過自由滋味的熊來說,自由是很複雜的事物。學會這件事有時很困難,有時候是不可能的任務。
即使為熊做了那麼多,但是,貝利察跳舞熊公園還是發現這些熊跟外面野生的熊不同。公園外的深山中大約有五百頭熊,但是,沒有一頭野生的熊會接近他們的熊。「令人沮喪但真實的結論——我們的熊生活的所在,只有自由的表象。」還有一件令人沮喪的事:幾乎所有的熊,到今天,都還是會跳舞。
所以維特多想說自由是一種徒勞與幻影嗎?不是的。有一天一部紀錄片導演想拍失去熊的馴熊師,於是安排了他和他的熊(好好)重逢。因為牠的主人以前會打牠,於是當好好又聽到他的聲音時,牠僵硬不動,並且用手掌摀住嘴巴。吉普賽人對牠大吼,但好好一動也不動。最後吉普賽人開始丟蘋果給牠,所有不認識他的熊都去撿,只有好好躺著不動。
這說明自由滋味仍比奴隸好。但維特多想說的確實還有吉普賽人。如果把熊帶走的組織作風稍有不同,他們會主動建議提供這些人協助。但如果你問馴熊師的事,他們會說:「有專門關心羅姆人權益的組織,他們應該去找這些組織。」
而熊的故事幾乎跟著共產瓦解後的變化一起綑綁,可以相互對照。於是,第二部分,維特多用同樣的章節標題來敘述蘇聯垮臺後,世界上有一大群突然獲得自由的人:波蘭人、塞爾維亞人、匈牙利人,愛沙尼亞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保加利亞人……。但他們並沒有準備好要迎接這自由。極端的例子裡,甚至有些人不想要自由。
維特多同樣用愛、自由、談判、歷史、本能、冬眠、送獅子到非洲、閹割、跳舞的熊等九個章節,描述這些國家、民族的轉型故事。這是一個高難度且意味深長的書寫方式。維特多每一章都還摘了一段第一部分的文字作為意義的連結。
第二部分由於牽涉了許多國家的歷史,讀者可能需要額外做一點背景資料的搜尋,這部分會獲得不少的知識。而隨著場景的轉換,我們則像是看了一部公路電影。
這裡面不全是對自由的歌頌,他們許多人還懷念著過去的共產時代。比如在古巴,有人懷念卡斯楚。還有德國商人趁著資本主義開放到此地掏金。
倫敦市維多利亞車站上有一個來自波蘭小鎮的「月臺女爵」,她瘸了腿,她的土地在母親過世後被鄰居搶走了。於是,她去史特拉斯堡想討回公道,但最後只落得流落街頭。然而,她還是很樂觀,因為她遇到很多好心的人。還說世界上有那麼多健康的人,他們看到的世界還不如她這樣一個女瘸子多。不過,她仍有如一個失去熊的馴熊師。
也有人在阿爾巴尼亞拆碉堡、賣鋼筋,試圖想過好一點的生活。因為過去的強人霍察在巴爾巴尼爾蓋了七十五萬個碉堡。後來,1999年,塞爾維亞人轟炸科索沃時,阿爾巴尼亞被波及,大家才突然發現這些碉堡原來不堪一擊。這些人積極面對未來,算是比較正面的故事。
其中,讓我最有感觸的是愛沙尼亞的故事。愛沙尼亞有俄羅斯人和愛沙尼亞人的糾葛。蘇聯垮臺後,此地的俄羅人從優勢的統治者變成了「佔領者」,有些職業如果沒有通過愛沙尼亞語考試就沒有辦法繼續。於是,一群人失業了。有些人甚至無法取得國籍。
此外,喬治亞的史達林故鄉有一批懷念、愛戴史達林的「維斯塔貞女」。就像臺灣有人懷念兩蔣時代,但這些仍是真實的感情。
愛沙尼亞的狀況,則很容易讓人想到臺灣的省籍問題。一些原本的統治者,如今不再握有統治者的優勢。所幸,我們似乎比愛沙尼亞的問題好多了。
在一次衝突過後,作者在波蘭的愛沙尼亞朋友終於冷靜地說:「俄羅斯人應該意識到:即使有種種困難,住在愛沙尼亞還是比住在俄羅斯好。愛沙尼亞則應該注意到,他們付出的努力太少,才無法讓愛沙尼亞的俄羅斯人把愛沙尼亞當成自己的家。」
臺灣有點相似又不同的是:在中國崛起之後,無分省籍,有些人認為中國比較好,再加上中國的威脅與利誘,使得島內也出現了分歧。要如何凝結共識,讓臺灣更好,是我們的課題。
寫了這麼多轉型不易的故事,維特多要告訴我們什麼?「就像貝利察的熊一樣,面對自由,我們有時應付得還不賴,有時比較糟。有時,它讓我們滿意,有時候,則會激起我們的抗拒,甚至是攻擊性。」
自由帶來了新挑戰,包括:失業、露宿街頭。馴熊師和熊都面對了衝擊。而維特多透過書寫要告訴我們的當然不是該放棄自由,而是我們看待馴熊師和熊,是否要多一點角度?資本主義有時也兇猛如野獸,如果我們只是一味讚美民主自由,那麼就像作者說的:有著一頭亂髮,輕易做出大量承諾的人。這些人將空氣般的承諾包在沙沙作響的包裝紙中,還假裝那是糖果。
我們必須設想更多,才有辦法讓更多人體會自由的美好,並減少轉型帶來的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