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乾任
《書籍簡介》
書名:事發的十九分鐘
作者:Jodi Picoult
譯者:顏湘如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書籍內容》
每個人都說我毀了他們的人生,可是當我的人生被毀的時候好像沒有人關心。
「希特勒的母親是個可怕的人嗎?」一個心碎母親最絕望的疑問。
誰都希望自己的小孩進哈佛,任何一對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小孩完美無瑕,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小孩有天拿槍在校園裡對人群瘋狂掃射,更沒有人盼望只能隔著監獄圍欄含淚問小孩過得好不好,但所有不願面對的一切,都在短短的十九分鐘裡一一湧現。
斯特靈是新罕布夏州的一個平凡小鎮,從未發生過什麼大事,直到有一天,一項驚人的暴力行為粉碎了小鎮的平靜自滿,一場十九分鐘的槍擊案,改變這個樸實小鎮所有人的人生。長年在學校飽受同學欺凌的高中生彼得,選擇在二○○七年三月六日這天讓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名字,他在校園中射殺他所遇見的所有老師、同學,他要用自己的雙手將多年來的仇恨一次解決:十九分鐘,你可以復仇。
究竟是有多深沉的怨懟,讓一個平凡無比的年輕人血洗校園,殘暴的雙手不僅砸毀自己的人生,也粉碎所有人的未來藍圖?究竟是什麼樣的父母,將天使般的嬰孩養成如此冷血殘酷的殺人兇手?《紐約時報》暢銷作家茱迪.皮考特以其特有的細膩筆法以及敘事角度,剖析青少年的自我認同障礙及扭曲的價值觀,文中不僅探討現存的親子關係及校園暴力問題,也點出人性深層的虛偽與悲哀。作者毫不留情地撕裂世俗的完美面具,揭露底層隱含的醜陋瘡疤,警醒世人謊言構築的世界終將崩毀。
《書評》
美國的校園槍擊事件有多嚴重?
從光是上週一周(2/10~16)竟發生五起來看,不可謂不嚴重。
每當發生校園槍擊事件,媒體、教育專家、警察、法庭、家長等全都動了起來,看似盡可能的想重新恢復發生槍擊事件當時情境,找出問題所在,其實卻是不斷的尋找可以對肇事者貼標籤的負面刻板印象(內向寡言、暴力傾向、學業成績低落、人際關係差、單親家庭等等),希望將肇事者和一般「正常」學生區隔開來。
尤有甚者,媒體還會假道學的不當言詞批判肇事者,盡可能將之窮凶惡極化,非人化,以媒體的力量先行對肇事者審判、定罪,讓世人憎恨肇事者,同情被害者,最後再以道德教訓結束報導。
然而,「校園槍擊事件」可以如此一蓋而論,肇事者全都是惡魔般的壞人嗎?Jodi Picoul為了探討這個問題,端出長達五百多頁的《事發的十九分鐘》,將當前校園最嚴重的霸凌問題,與校園槍擊事件結合起來,給出一個十足困惑人類道德判斷的「情境」,邀請讀者一起參與、思考、抉擇、判斷(製造道德選擇的兩難,一向是Jodi Picoult寫作最吸引人的特點,前一部中文版《姊姊的守護者》,則是談論器官捐贈的道德兩難。人是否能夠為了要延續另一個人的生命,而去製造出一個生命?)。
如果,開槍無差別殺害學生的肇事者,其實正是從小到大,不斷承受校園霸凌,以致於患了類似創傷壓力症候群,當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肇事者的心,決定反擊,摧毀那些長年以來不斷騷擾、嘲笑、攻擊、怒罵自己的來源,進而造成槍擊悲劇。
也就是說,殺人者其實並非窮凶惡極,反而是長年累月不斷被欺負,最後再也無法忍受之故。(美國和台灣的校園霸凌現象似乎有所差別,一般印象,台灣很可能多半是智育成績低落的壞學生對好學生施以霸凌,美國卻是運動體育健將型的好學生,能夠帶領校園的明星學生,對一些內向害羞敏感的學生施以霸凌。然則,台灣的壞學生欺負好學生「現象」,是事實還是被建構的假象?只因為我們的社會未審先判的將智育成績低落的學生當做「壞」)。
書名「事發的十九分鐘」,指的是肇事者從開始開槍到結束的時間,而本書則是要揭露,之所以會發生改變眾人人生的「十九分鐘」,究竟在此之前,發生的什麼事情(這些細節從來就不是大眾媒體會關心的,媒體只關心有無能夠讓收視率飆高的話題)?此外,還交代了當「十九分鐘」結束後,眾人將走向什麼樣的未來。因此,本書以事發的十九分鐘破題,然後再以對稱的方式,一前(回顧)一後(事後進展)的交錯角度,帶出這起校園槍擊事件的始末(故事很精采,也很發人深省,所以就不在此概述故事背景或細節)。
不記得在哪裡看過一句話,大意是說,別以為自己的孩子是跟了壞朋友才學壞,其實你的兒子正是那個壞孩子。很大程度說明了校園霸凌現象的複雜,被人們層層的刻板印象和偏見包裹得更不得見天日,除非發生像校園槍擊事件這樣的悲劇。
《事發的十九分鐘》是部相當值得一讀的書,特別是關心校園治安與子女交友的父母,此書拒絕化約式的道德思考,批判假道學的媒體評論,不接受一以貫之的道德通論,邀請所有讀者參與作者所建構之道德倫理情境,一起思考,做出選擇。
有時候,施加暴力者竟是長年受害者,這些人是在求助無門後,決定自己起身反抗。作者在書中援引了婦女因受不了家庭暴力而動手殺夫來類比校園槍擊事件發生的可能。
《事發的十九分鐘》要我們想一想,誰才是真正的施暴者?是教出霸凌同儕的社會、家庭?還是施行霸凌者自己?亦或者槍擊事件的肇事者?還是老是建構刻板印象化約社會議題與倫理選擇的大眾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