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彥佑(臺中市后里區泰安國小教學訪問教師)
我們常說,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但認真說來,常說這句話的大人們,是否真的有去尊重孩子、維護兒童該有的權益、權利、尊嚴呢?也是否關注到孩子的教育、生活、居住、醫療等,好讓他們得以平安長大,如願成為我們心中的未來棟樑。
在高喊人權的時代中,或許我們已逐漸有了自覺,知道兒童的權利是何其重要的,而兒童是否受到尊重,也會影響到未來他對於下一代的態度與認知; 這樣的過程,是一種世代的傳承與複製,也就是說,在充滿愛、關懷與尊重人權的環境下長的大孩子,便更有同理心與包容力,去對待週遭,乃至社會上的每一個獨立的個體。
你或許也很難相信,在臺灣,還需要這麼特別提及「兒童人權 」嗎?身為一個已開發國家的一份子,我們是很幸運的,不只是大人的我們,更涵括了兒童的他們,或許在多元分化的社會中,不見得能事事盡如人意,也未必能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到公平正義的人權,但最起碼的是,我們仍是一個在國際上,普遍受到兒童人權尊崇的國家。
聯合國在1989年通過了一項法案-《兒童權利公約》,這個公約,是由稍早的《世界人權宣言》所衍生而來的,前者著重於「兒童」,後者著重於「所有人」,但基本上,都是以人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尊重人權以及認知行為的發展; 事實上,有這法案的制定,也是因為認知到兒童身心的不夠成熟,所以需要成人、法律與政府的保護與支持,才能讓彼此明白人權的界線。
只是比較可惜的是,由於臺灣不是聯合國的成員,所以無法簽署這份公約,無法參與這份史上關於兒童最重要的一份文獻,然而,幸運的是,臺灣在2014年亦制定了一份《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正式將公約納入國內法案,除了適用於各行政司法機關,人民也可以據此來主張與自身相關的權益; 也因這份國內法案的制定與通過,才讓兒童的人權,有更進一步的躍進。
當我走進書店時,我恰逢看到此書《我是小孩,我有權利》,這內容不正與我心中的那顆「尊重兒童人權」的初衷是一致的嗎?這是一本由美國青少年兒童圖書協會、美國國際閱讀協會所選出來的傑出國際書目,同時也是英國兒童讀物選集當中,最受矚目的童書之一。這本書,作者阿朗賽赫以別具詩意的文字,簡明扼要的詮釋了1989年聯合國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並以兒童能閱讀的方式去闡述何謂權利、何謂食物權、居住權、以及更多更多的權利,包括上學、免於暴力、呼吸純淨空氣……的權利。而繪者奧里莉亞、馮堤則以充滿活力與想像的繪畫風格,讓孩童更容易閱讀其間,沉浸其中。
在臺灣,畢竟仍屬島嶼,所見到的人、所接觸的語言、宗教仍偏屬單一,自然而然,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多元性,往往是不夠明瞭的,或許更像是大家所說的,是一種缺乏國際觀的視角吧! 這本書,讓我們更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臺灣的黃種人之外,還是有白人、黑人的,是有金髮的,甚至紅髮的; 有居住在極端富裕地區的,也有居住在狹仄險峻的貧民區的; 有的人每天吃穿總是豪奢上流的,有的人每天三餐不繼需乞討過生的; 有的人每天能接受到不同的教育並學習各種多元的才藝,但也有人不曾上過學,渴望學習基本知識; 有的國家的人民熱衷於宗教信仰,但有的人則不篤信任何宗教……; 各式各樣的民族、習俗、文化、語言、建築,都或多或少蘊涵著人權的意識在裡頭。
孩子需要知道的人權議題,其實不用太多也不用太深,我們只需要給予孩子基本的認知,讓他們去瞭解這些權利,便能讓他們稍微對兒童權利有所接觸; 而,這正是一本非常適合兒童閱讀、自學的兒童繪本。
在這本繪本中,我不禁想起個人所閱讀到的新聞事件與生活經驗。
這五年來,中東情勢混亂、烽火連天; 這陣子,我特別關注敘利亞的難民事件,這裡的孩童,他們每天過著飽受威脅的日子,要去上學也隨時擔憂自己的生命就在校園裡逝去; 待在家裡,也擔心著隨時可能有炸彈從自己的屋頂炸開; 他們想要享有生存權與生命權,但事與願違; 他們每天睜眼祈禱的,就是希望可安穩的過每一天、吃著下一餐,然後再等待今天過去、明天醒來; 他們沒有更多的慾望,他們只期盼自己的家園,能夠重新建立,減少家破人亡,減少流離失所。我們也不禁要問,這國家的政府,究竟把人民的、兒童的權利,置於何處?而同樣的難民國家,在緬甸的羅興亞、非洲諸國、伊拉克,也同樣上演著……。
前陣子我到馬來西亞去演講,那幾天,我看到路上有多元的人種和多元的宗教; 人種為數最多的有華人、印度人、馬來人,宗教則有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錫克教。在一所學校裡面,我看到至少有四種不同人種,我問班級的老師,請問這樣的教室,學生之間是否會互相比較,乃至歧視呢? 老師說,大致而言是和平相處的,在這個國家,他們太習慣這種「多元」的概念了,所以大家很自然的去包容、去理解、去尊重; 我跟他分享,在我們臺灣,有漢人、客家人、閩南人、原住民,或多或少仍有一些種族上的隔閡,但大抵上是互相尊重的,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我們也經常宣導種族平等、人人平等的概念。
在我家附近,有個漁港,是為知名度頗高的高雄前鎮漁港; 因為吞吐量大,所以需要的勞工就相當的多; 這十多年來,有一群外籍朋友來到此地,接著繁重又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我曾經看過他們的宿舍,是破爛老舊的,工作與生活的環境也不是非常的好。我曾經用英文與他們溝通,我問他們,你們喜歡臺灣的工作、待遇嗎? 他們說,他們很羨慕臺灣人的薪水,有一部分也很慶幸自己所遇到的老闆是好的,但他們覺得來到臺灣,有一種不被尊重的感覺,所做的這些,都是看著老闆的臉色,也不太敢多要求些什麼; 但是為了糊一口飯吃,也就忍了下來,畢竟,來到異鄉,也是為了想賺到更多的錢,寄回家鄉……。
我一個朋友,從臺灣到芬蘭讀研究所,他對於北歐的幾個國家: 冰島、瑞典、丹麥、挪威的兒童福利都稍有接觸。我曾經問他,你覺得北歐的孩子和臺灣的孩子,在福利上有什麼不同?他說,北歐的兒童福利做得很好,孩子出生之後,政府會給予一筆養育津貼,而整個社會的治安是非常好的,所以父母願意生小孩,也願意教養小孩; 而孩子下午一、二點放學之後,可以上許多政府成立的才藝班,或者進入政府設立的運動場所、圖書館,享受生活,快樂學習。
前幾天,閱讀了一篇報導非洲兒童的文章,內容提到,當地因為基礎建設不普及,所以用水、用電都成了問題,更別提教育品質了。我看到許多孩子,在一個固定的站點,拿著桶子,準備取水、領物資,他們身上穿的,也許是破舊的,也許是沒有穿或打赤腳的; 他們的生活是這麼簡單,但其實簡單的背後,卻是一連串的心酸。他們想要擁有許多歐美、東方人想擁有的福利、權利,但卻望塵莫及。
當然,許多孩子未必能把眼光放得這麼長遠,那麼,我們就回頭來看看我們所居住的臺灣吧! 這幾年來,空氣污染非常嚴重,相關的新聞也反覆在報章上刊出,我們的孩子每天在上學、戶外活動,接觸到的,常為不清新的空氣,想想看,既然呼吸是這麼基本的事,我們的孩子能否有權去主張「還我清新空氣」的權利嗎? 又如,在學校當中,有的校園因為缺乏場地,所以沒有完整的操場,每次要跑大隊接力時,更無法如願達成,那麼孩子有權去主張「運動權」嗎?我們看到有些孩子是生長在不友善的家庭當中,他們可能是被家暴的受害者,也可能是親眼目睹家暴的孩子,試想,當這麼小的他們就看到這些殘忍不堪的畫面時,究竟會在他的心中留下多麼深刻的陰影,乃致影響其人格的發展; 此時,他是否有權去主張居住、受保護的權利呢?當我們每天在享受美味的三餐時,你是否曾想過這些餐點的來源是何來的?它來自於怎樣的土地、怎樣的水源、怎樣的動植物; 這幾年來,我們常提及食安問題,而孩子是否有權吃到安全無虞的食品呢?當許多大人不經意地以責罵的方式去對待孩子時,這些孩子是否有權爭取自己有免於暴力的權利呢?
諸如以上所舉的例子,我們又是把持著怎樣的觀點去看待的?你是否認為兒童是兒童,原本就該聽大人的話?兒童是兒童,原本就不該享受過多的權利?兒童是兒童,就應該活在沒有太多理由的環境中。何榮幸先生曾經說過,「兒童的人權不能等,當孩子從小就被平等對待,長大之後就懂得尊重不同的面向,並關心更多的人權議題。」我認同他所說的話,當然除了認同,我們仍需深入去看這個國家所賦予孩子怎樣的環境,例如,對於人權,是否有足夠美好的友善環境?是否有以兒童為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是否有關注到無國籍兒童的存在,以避免他們過沒有未來的人生。
這本繪本,參雜著許多悲喜與共的故事,有的畫面與文字讀起來極其溫柔,但相對的,有些則不忍卒睹。因為民族性與國家主權的不同,所以造就了許多不一樣的生活經驗、處事背景與血淚故事。張正曾經說過,一個理性的社會,不會因為個人的先天條件而驟下結論; 一個感性的社會,更能以每個人的先天條件而給予不同的機會。除了閱讀這些故事之外,其實也要逐步培養兒童思考: 「如果我是處在這個悲劇國家的話,我可以怎麼做?這個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又如,倘使我是生長於富裕的國家,我能否苦民所苦,幫助更多的人?當讓孩子有機會延伸閱讀更多世界新聞的議題時,孩子可否有發揮人道關懷的精神、濟弱扶傾的可能,珍惜自己的土地,珍惜每個人事物……。所以,閱讀人權的終極目標,不只是了解兒童可做些什麼、可爭取些什麼,而是從中去思考,我能做些什麼。……」
目前全世界有超過成千上萬的人是沒有國籍的,他們是沒有辦法上學的,甚至有了疾病也無法看醫生、找工作、開立銀行郵局戶頭、和愛人結婚的。其實,更具體的說,大概每十分鐘,就有一位無國籍的小孩子出生,亦即是說,臺灣的小孩子在上完一堂四十分鐘的課之後,就有四位悲劇兒童出生。他們可能來自戰爭、移動工作、政治迫害、經濟因素,所以成了世界上如浮萍般的流浪人口,一旦沒有受到關注,正視他們的困境,他們的一輩子,從出生到死亡,就是在黑暗中顛沛流離、載浮載沈著。
劉克襄先生曾經寫過一首短詩:「同樣的小星星,他們離我們最為遙遠,因為黯弱的失去了光芒,彷彿連升空的機會都不存在; 但只要從不同的位置和角度關心,他們也會懸在天空閃爍,跟我們平常所見的一樣明亮。」是的,兒童雖為兒童,卻是天上最為明亮的小星星,雖然渺小而遙不可及,卻真實存在且照耀著大地; 兒童跟大人一樣,身為人,就本是公民的一部分,我們就有責任去照顧、關心、重視他們; 更多悲苦的孩子,他們沒有辦法為自己發生、自己的故事,所以我們需要更多的愛,去點燃去發現世界的不平等,進而用更多的力量,去造福他們! 如此一來,才有兒童人權平等而美麗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