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彥佑(臺中市后里區泰安國小教學訪問教師)
從書櫃上取了這本書,光從書名的訂定,就充滿了震撼力-<離-我們的買賣,她們的一生>。「離」是個雙關的字眼,「離」開自己的東南亞祖國,來到了臺灣; 「離」開了臺灣的婚姻,選擇之路究竟何去何從?
關於副標題-「我們的買賣,她們的一生」,更令人感到震驚,原來維繫他們婚姻關係的,是靠金錢的買賣與交易,而不是真正的愛情; 這樣充滿賭注的一段路—來到臺灣的飄洋路、走進婚姻的坎坷路,著實令人心疼; 而在某個程度而言,是否類似落後地方所存在的人口販賣?
我們常說,人生而平等,不因性別、宗教、地域、種族而有不同的待遇,然而,真實的情況卻因種種的差異而有截然不同的下場。而-<離-我們的買賣,她們的一生>這一本書,正是一個因性別、因地域而產生的人權不平等的一篇篇故事,每一篇故事,娓娓讀來,是如此地令人鼻酸又刻骨銘心,雖然令人不敢置信其悲慘的遭遇,但卻是這麼真實地存在著。
或許是在臺灣的我們,太過於幸運,絕大多數的人,都有幸福的家庭、幸福的婚姻,所以我們忽略了那些在家庭與婚姻陰影下生活的那些人; 常常,我們提及「洋人」,我們會將歐美等先進國家的視為高社經地位的,而書中所提的東南亞移工等,卻又視之為低人一等的; 為何同樣屬於不同「外國人」,卻有著不同的待遇呢?誠如我所認識的一些朋友,當他的另一半是來自歐美大國時,他會大方地帶出門,一同相偕逛街; 然而,當他的另一半是來自東南亞的國家時,則幾乎不見他們牽手出家門。
在以人所構成的世界中,我們有太多的偏見、有太多因有色眼光所造成的誤會與歧視; 但是,我們不能假裝看不見,因為他們是真實的現象,他們就活生生地在我們的週遭,甚至是臺灣未來的趨勢; 當臺灣這幾年正想拓展新南向時,也許會有更多的東南亞學生來到臺灣就讀,間接而來的,也許就是他們的親人、學生留學後進而移居到臺灣。
十年前,是我第一次接觸東南亞的新住民,當時,學校開辦了一系列供新住民學習中文的課程,邀請我協助上課; 當時不了解他們的背景,只知道他們的長相、語言、文化、生活經驗與我們有所不同,但是,提及他們與我們更深層的文化差異,我卻說不上來。許多人的可能同我一樣,對他們的理解,大多停留於東南亞的美食、東南亞女孩子的歌舞、東南亞的天氣…,其餘的大概只略知一二; 也因此,我對他們的好奇便產生了一些的問題。有時候他們會敞開心胸坦然地回答,有時候卻又靦腆地看著我,不知道如何啟齒,現在回想起來,似乎有一點對他們不禮貌; 我依稀記得,有幾位新住民常常缺課,聽同學說,好像是家裡的因素,所以無法出席,當時不解,也沒有多加追問,如今閱讀了這本-<離-我們的買賣,她們的一生>,才浮現出那些可能的答案—被丈夫關在家中不得出門、不得到外面交朋友以免誤入歧途、只能在家裡當免費幫傭或顧小孩子、只能在家好好服侍公婆或煮飯燒菜。
這本書的一則則故事,也讓我們看到,我們高喊的多元文化、人權價值、性別平等,並沒有真切地在每個有新住民的家庭中全然落實; 其實,當我讀著這一篇篇的生命史時,我是忍住傷痛來閱讀的,我彷彿看到社會新聞中,一段血淚交織又令人不敢恭維的報導; 我從來沒有透過文章,去研讀新住民所口述或筆述的故事,也因為是第一手的親身經歷,讀來更令人感動,卻也令人不忍心再讀下去,深怕與我們善良的人性產生違和感。
我看到這些故事的同時,其實也不解,為何被世界稱為善良的我們--臺灣人,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男人主義,是如此地邪惡; 讀著讀著,竟也感到羞恥,也許這就是一種權力的不對等吧! 這樣的黑暗婚姻、破碎家庭,反映的不只是單單男女雙方的問題,而是社會氛圍對這種現象的漠視,以及我們容忍這種情況發生。這本書收錄了二十則故事,但你可知道,沒有暴露出來的案例還有多少?在還沒有重視新住民的十多年前,又有多少在角落裡暗自哭泣的她們。
在這本書的前半段,充滿了苦楚與悲情,我覺得這已經連做人最基本尊嚴的最後一道防線都被踐踏了,有的外籍媽媽嫁到臺灣來,動不動就挨丈夫的一頓毒打、有些被威脅不能把家裡的醜事外揚出去、有的生了病只能在家自行想方設法、有些隨時都在跑路只為了躲丈夫的賭債。有些人或許認為,那就離婚呀!但,離婚之後,他在臺灣沒有親人,他沒有生活費可以花費,他到自己的祖國,更是窮、生活未必比較好,又怕原生家庭不捨; 不論是臺灣的「家」,或是東南亞的「家」,都變成了「枷」。
在資本主義下的扭曲發展中,形成了各種的婚姻型式,誠如本書所提及的「婚姻移民」。在這種情況之下,婚姻建構在商品化之上,所產生的後遺症,可能是彼此之間對婚姻認知的落差。臺灣男人要的是能傳宗接代或者照顧生活的「女人」,而外籍配偶所期待的是家裡及個人經濟及生活的改善。當雙方都能各謀其利的情況之下,自然沒有問題; 否則,可能導致家庭不和諧、家庭暴力或甚至不歡而散的結局。也由於文化習慣、教育背景、語言個性、年齡差距,雙方溝通及處理問題時,很容易產生誤會及隔閡。
有些外籍配偶曾存疑過,為什麼他們要娶我?為什麼又如此地對待我?我自己也是人,也想要擁有幸福。這群外籍配偶和大家一樣,擁有七情六慾,不想成為只是被夫家當成生產機器或是無薪幫傭、遭受輕視、暴力相向; 其實,只要是人,都需要被包容、關懷、諒解與愛; 他們不是外人,是臺灣的家人,他們想要保有婚姻的價值,也要創造無價的一生,光明地在臺灣的土地上,說出自己是臺灣人。在臺灣,目前有約十五萬左右的東南亞籍配偶,從遙遠的國家來到臺灣落地生根,建立自己的家庭,重新適應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與人情世故,我們更應展現臺灣人的友善、可愛與氣度,才是我們臺灣人的特質與驕傲。
讀著那些充滿罪惡的篇章時,又當我翻閱到<娘子軍旅行社>這一篇時,心境倏忽間有了極大的轉折,我似乎在前半段的陰沈啜泣裡,看見雨過天青般的彩虹笑顏。這一篇提到,一位離婚的外籍配偶,勇敢地走出家庭,自行創立了一個旅行社,而且一間接著一間地開,其員工也幾乎都是在婚姻中有痛苦經驗的姐妹們,他們宛如是一家人,同甘共,彼此分享、取暖,也真實讓我們看到充滿能量的一面。其餘如<有妳真好>、<牽手走一生>、<幸福的天空>等,在篇名中也瞥見了一絲絲的幸福感。
這一年來,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期許促使雙向交流,然而,卻也引來了一些關於新住民的相關非議; 我一直覺得,我們和他們之間確實存在差異,但這些差異是需要透過相互理解、溝通、瞭解才能消弭到最低的; 「文化」沒有所謂的優勝劣敗,文化就像是翹翹板的端點,時而由他們突顯出來,時而由我們展現優勢; 當我們想去了解咖啡的文化時,越南、印尼的他們,肯定比我們更清楚箇中滋味; 當我們想瞭解殖民文化時,他們展現的多元色彩也絕非臺灣所能企及的。當我們在評論臺北火車站內席地而坐的移工們時、當我們在談臺中第一廣場(東協廣場)的東南亞移工時、當我們在談桃園車站一帶的他們時,又或是在各地工廠、漁港、農村工作的他們時,我們又是怎麼去看待的呢?而這些看待的角度,都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不可否認的,新住民朋友來到臺灣的人數,勢必會越來越多。當孩子們從小,是否有接受到尊重彼此、多元文化的課程? 身為大人的我們,是否對於他們有進一步的認識? 整體的社會環境,是否有營造一個良好的友善環境?我更相信,只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心新住民朋友,那麼,臺灣必能成為一個民族融合的大熔爐。
臺灣,是一個美麗的寶島; 它的美,不僅來自於地景的人,更在於人情之美。未來,臺灣也許會有更多的新住民與我們一起生活,他們可能就住在我們的街坊巷弄裡,成了我們一起相互支援、扶助的好朋友。如果我們可以更瞭解他們,也許就能發現,其實他們和我們是一樣的,都是喜歡臺灣,並且與我們友愛相處的。
|